内蒙古包头铁路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包头铁路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 据《史记·殷本纪》所载,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继兄为王者有外丙、仲壬等14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沃丁、小帝辛等10王。可见,“有殷一代,继王位者,弟为多数,兄为少数。弟之继位有两种情况,一是继父之位,一是继兄之位”。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存在隐患
C.家天下观念受到挑战D.血缘纽带关系渐趋弱化
2.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3. 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B.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
C.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D.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4. 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监察御史曹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太监)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后经曹修古申诉,皇帝即刻下令杖责。这一事例可用来说明,北宋()
A.宦官乱政现象较为突出B.崇文抑武理念得到发展
C.君主对监察官员的维护D.监察体制的严密性加强
5. 公元188年,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这一职务。州牧不仅掌管监察,还集各州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如并州牧董卓、荆州牧刘表等。由此可知,这一改制()
A.助推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B.增强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C.旨在消除中央和地方矛盾D.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6. 在商代王城遗址中,以宗庙为中心的祭祀空间和以官殿为中心的行政空间均分布于城市的中心。而西周王城的祭祀空间和行政空间呈现疏离状态,且前者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体量上都处于从属地位。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民本理念影响城市建设B.高度集中的王权已出现
C.神权淡出政治体系之外D.国家治理理念出现变化
7. 从嬴政建立统一政权开始,到实施焚书的八年间,秦始皇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
的古典文献;同时又征聘七十多位老学者,授以博士之官,并对其礼遇有加。这说明秦始皇()
A.积极发扬礼乐文化B.未真正实行坑儒政策
C.重视思想文化建设D.铲除了六国人才基础
8. 统一六国后,秦王朝为了“行同伦”而开展大规模的“整饬异俗”活动,“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B.规范了纲常伦理
C.传播了儒家思想D.增强了文化认同
9. 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
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
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
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D.提高行政效率
10. 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人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的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商人成长为社会统治阶层B.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D.儒学兴起带动商业的繁荣
11. 商朝农作物以粟、黍为主,春种秋收,时人分一年为春、秋两季。西周春秋之间,随着
冬种秋收的小麦种植逐渐推广,春夏秋冬“四时”观念逐渐形成,“以时序政”“依时行政”也逐
步成为统治集团的共识。这反映出()
A.自然规律决定国家治理理念B.传统历法体系趋于完备
C.农耕文明赋予中华文化底色D.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
12. 乾隆《汉阳府志》记载,汉阳所产棉布“四方来贸者辄盈千累百捆载以去”,销售范围远至秦晋、滇黔;孝感、应城等县为又一棉布产区,“四时舟车负贩不绝”;荆州府监利等县所产
布匹则“西走蜀黔,南走百粤”,主要销往西南。这一现象表明,清代湖北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趋势B.商品区域化生产的特征明显
C.雇佣关系得到普遍发展D.区域间存在不同的市场需求
13. 汉初孝惠帝、孝文帝开创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汉武帝时又把“孝”作为选拔官
吏的重要标准,还强调“先尊后亲;尊尊亲亲”。这些政策的推行()
A.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导致了法家思想走向消亡
C.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4. 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
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
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
A.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B.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
C.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D.儒学的世俗化与宗教化
15. 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殊少突破。但有学者提出,阳明学的兴起、汉
宋之争等现象的背后,是明清学术思想民间化、多元化及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这些趋势使明
清学术走向与前代有了根本区别。这表明明清时期()
A.学术思想成果更加辉煌B.阳明心学推动学术转向
C.文化高压政策有所放松D.学术思想活力依然存在
16.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记载:“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
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
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过激派伪说”指马克思主义B.“政治问题”指俄国十月革命
C.“此次罢学风潮”指五卅运动D.“远因”指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7.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以海关税、常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同时,帝国主义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
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帝国主义的这种主张旨在()
A.彻底剥夺清朝的财税主权B.促进晚清的近代化进程
C.维系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D.掀起瓜分中国的新狂潮
18. 近代中国铁路轨距曾经五花八门,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轨距使用米轨,俗称窄轨;沙
俄于19世纪末于中国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采用了俄制1520毫米的宽轨,与中国当时采用
标准轨的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抢夺筑路权利B.钢铁工业基础薄弱
C.南北环境差异显著D.铁路建设轨距不同
19. 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
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