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枣林沟会议分工及其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中央枣林沟会议分工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王昆

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11期

【摘要】枣林沟会议做出了中央领导机构分工工作的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战争;由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领导军事战争、土改和建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留在晋西北。这一分工是党作出的正确决策,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枣林沟会议分工科学决策历史意义

枣林沟会议的召开是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的。在国共两党和谈失败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向广大解放区发起了全面的军事进攻,挑起了第三次国内战争。1947年3月,由于兵力不足,蒋介石改变进攻策略,随即改以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为重心的重点进攻。他在我党的陕甘宁边区周围集结了23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叫嚣着三天占领延安,三个月聚歼我人民解放军,其实目的就是攻占延安以摧毁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军指挥中心。当时,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是相差悬殊的:蒋介石当时不仅拥有420万人的正规部队,控制着全国范围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塞,还求得了美国大量的武器和物资支持;我党的军队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当时在陕北的总兵力总共才四万多人,而且装备较差,武器弹药缺乏,兵员的补充和物资的供给都十分困难,在敌我双方军事对比上,我党的军队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当时陕北严峻的军事形势对我党和人民军队非常不利。

我党并没有被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军事进攻所吓倒,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认识到了敌强我弱的危急形势,对蒋军的进攻意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鉴于整个陕甘宁边区这种异常严峻的形势,如我军死守延安,必将会招致重大人员伤亡,从而危及到我党及人民军队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各大解放区的领导们也十分担心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他们纷纷致电中央,建议中共中央转移到群众基础和军事条件都比较好的解放区去,晋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都是比较安全的地方。

枣林沟会议的召开

中共中央预料到了蒋介石进攻延安以摧毁我党领导核心的险恶目的,如果中共中央继续留在延安,我党中央和人民军队十分危险,甚至有可能遭致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中共中央暂时撤离延安,跟国民党在陕北进行周旋,则有利于保存我军的军事主力,同时又可以拖住国民党的主力胡宗南部,减轻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战略反攻的压力,为早日争取全国的胜利创造条件。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机关最后撤离延安。在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接见了参加延安保卫战的人民解放军的部分领导干部,他给大家分析,敌人进攻延安前是握紧拳头的,等他到了延安一进攻,这个拳头就要散开,进攻的时候五个手指是分开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他的手指一个个切掉,进而达到全部歼灭它的目的。要向同志们讲明,撤离延安只是

暂时的,我们还会回来的,我们要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到3月27日,毛泽东还称赞彭德怀的歼敌方针和军事部署,再次强调中央坚持留在陕北不走。3月28日,中共中央在王家坪开会决定留在陕北,当天周恩来由王家坪去晋西北布置工作。

1947年3月29日,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到达清涧县枣林沟。29日晚至30日,毛泽东连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会议,讨论中央机关的行动问题。会议认为,国民党集中动用罕见的军事力量进攻陕北的目的就是消灭我党我军的领导中枢,如果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全部留在陕北,风险太大;同时,土地改革和根据地的建设等也都是党的重要工作,对于战争的胜败起着重要作用,要与军事战争同时进行。这种情况下,不如把五位书记分工,军事战争、土地改革和根据地建设有不同的人负责,分别去不同的地方开展工作,这样可以形成几个领导核心梯队,能保证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党的领导机关带领人民继续进行革命事业。会上,毛泽东强调,我党当前第一位的工作是首先从军事上打败国民党,他分工负责军事,理应继续留在陕北,这样可以在政治上稳定整个陕北地区的军心和民心。

依据此次会议精神,4月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分局、各省委、区委和野战军首长发出了正式通知:第一,坚信全党全军完全能够以全力坚决地保卫陕甘宁和西北解放区;第二,陕甘宁边区一直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群众基础好,而且地形险要,便于同敌人周旋作战,因此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应该而且必须留在陕甘宁边区。第三,新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须尽快离开陕北险恶的战争环境,去晋西北地区或其他更适合的地方开展土地改革等中央委托的其他重要工作。4月11日,中央又进一步做出了关于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应分为三部分的决定,具体分配方案为:一、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并负责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二、由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去太行地区帮助解决晋察冀的军事问题、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和建立华北财经办事处。三、组成以叶剑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暂时留在晋西北,协助在陕北的中央前委指挥全国战争,做好兵员的补充及部队家属等后勤工作。

枣林沟会议后,中共中央的五位书记经过分工,带领各自的队伍前往不同的地方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枣林沟会议分工的前提、过程和目的来看,中央各委员会仍然处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这只是与以往不同的一种工作方式而已,它只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方式这一本质性质,实质上是中共中央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领导方式。

枣林沟会议分工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

枣林沟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初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会议。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为争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蒋介石政府先是用国共和谈、建立联合政府来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达到其最终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和谈失败后,蒋介石政府便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47年3月旋即调转枪口直指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并首先在陕北部署集结重兵,企图消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中共领导人并未被

得到美国大量援助的国民党军队吓跑,他们决定领导人民军队和国统区人民奋起反击蒋介石军队剿灭式的军事进攻。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自身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实践,逐步成长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在党内建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经过抗日战争的锻炼也已日益发展壮大。在冷静地分析了陕北形势和敌我双方的作战力量后,考虑到中国共产党的长远的生存及发展,党中央最终在枣林沟会议上勇敢而又谨慎地做出中共中央分工的领导决策。会后,按照中共中央的分工,中央各委很快就投入了各自的工作中。中共中央的这一决定,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军队和解放区人民必将取得战争胜利的信心,尤其是毛泽东及中共中央继续留在陕北,对敌人是强有力的牵制,同时也给陕北的军民吃了颗定心丸,对边区军民英勇斗争更是巨大的鼓舞。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艰苦的转战中,还能够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同心同德、分工协作,使党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各项工作都能不受干扰地运转自如,并使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走向了战略反攻,无不得益于枣林沟会议分工的正确决策。今天,我们再一次回顾枣林沟会议上的分工决策及中共中央在艰辛的转战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决策的智慧和勇气。中共中央工作机构分工及各部门工作的调整,是中国共产党在紧急时刻采取的重要组织措施,是中国共产党自遵义会议以来又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取得的又一实践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20多年的实践一再证明:政策和策略就是党的生命。党的策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工作的全局和整个革命事业的成败,正确的策略和战略决策,能够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枣林沟会议分工是党做出的正确决策,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全党的贯彻执行,不仅加速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更是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枣林沟会议分工的历史意义

枣林沟会议分工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一次重要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走出战争困境开拓了道路,为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成功范例,为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共产党摆脱战争困境开拓了道路。1947年初,国民党军进攻陕北的时候,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是相差悬殊的。当时国民党集结在延安的军队就达23万人,且武器先进,装备精良;我军迎击国民党军的正规军只有2万多人,敌我双方作战人员比例大约10:1,且我军军事装备较差,作战人员补给困难,后勤物资十分缺乏,明显处于劣势地位。面对如此强势之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临危不惧,沉着应战。

枣林沟会议后,中共中央一分为三,各自行动,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留在了陕北。为了保存我军实力,毛泽东指挥着不足3万的兵力同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在陕北的山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