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
(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C)。
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对两位数的乘除法进行复习;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对两位数的乘除法进行复习。
教学难点:
对两位数的乘除法进行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总水量中的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
其实,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随着人口继续急剧增加,淡水资源告急已经在近年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关于水环境的资料。
生交流。
师:书上小熊猫告诉我们,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线。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生交流。
二、中心阶段
师:作为国家的小主人,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
小胖一家就做的特别好,我们一起去看看。
生练习。
1.我家平均每天可节约60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可节约多少千克水?
(平年)365×60=21900(千克)
2.去年小胖家共缴了1224元水费,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
1224÷12=102(元)
3.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1224-4×12=1224-48=1176(元)
师:从题目中我们知道小胖一家为了节约水资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你们知道吗?我们上海市为了节约各种能源,也提出了“做节约型城市”的口号,作为上海市的一名小公民,你能谈谈你想从哪几个方面开始做起?
生交流。
三、练习阶段
1.竖式计算(*要验算)
28×72=208×36=* 6800×340=4838÷49=2681÷86=8234÷26=
2.递等式计算
(20xx-159)÷172340÷78×208082349-80×27
3.应用题
1)一套西装450元,一件衬衫45元,一套西装的价钱是一件衬衫价钱的几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买12张课桌、10把椅子,每张课桌99元,每把椅子302元。
去买时要带多少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绿花的朵数比黄花的3 倍还多1朵。
三种花一共有几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书本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
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收集家中有关毫升和升的物体,你们收集了吗?来小组里先交流一下。
再集体交流。
(生交流)
通过交流你对毫升与升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表示容积或液体用毫升和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升用L表示。
液体较多时用升,较少时用毫升。
生:还想知道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毫升和升的知识。
(出示课题:从毫升到升)
二、探究新知
(一)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1、你们收集的可真不少,说明毫升和升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些物品,请你说说该用什么单位。
(投影出示:电热水器、立邦漆、洗脸盆、盐水瓶)
2、在()中填入升或毫升(投影出示P24/3)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升和毫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通过学生的收集、讨论、交流可以知道些有关知识,也应该有能力正确填写单位名称】
(二)单位进率、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1、那么升和毫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纸盒中1000mL饮料倒入1L的量杯中,刚好倒满。
出示:1升=1000毫升
2、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升
7升=()毫升
90000毫升=()升
80升=()毫升
72000毫升=()升
840升=()毫升
【在教材中没有出现单位的换算,但是既然学习了容积的单位进率,那么单位的换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增加单位换算这一环节,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许多单位的换算,知道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所以放手让学生先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反馈交流,这样更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又一次复习了单位的换算这一知识。
】
2、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来,看看共多少。
(反馈交流)
3、试一试
6000毫升+7升=()升
80升-72000毫升=()毫升
4、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000毫升-5升=()毫升
72000毫升+8升=()毫升
56000毫升-43升=()升
847升-49000毫升=()升
【对于不同单位的加减法,教材中也没有出现,但在配套练习册第7页的第一题就是不同单位的加减法计算,虽然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会了长度单位的加减法、重量单位的加减法等,也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许学生会做,但这毕竟是容积单位的加减法,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所以增加了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容积单位加减法。
】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在30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10升水,
看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少?
(学生试做,反馈交流)
2、从1升海水中可以得到26克盐,从374升这样的海水中可以得到多少克盐?
小胖已经得到1464克盐,如果小胖要得到5000克盐,还需要多少升这样的海水?
【题1教材中是“在2500毫升浓缩橙汁中加10升水,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这样把学生的思维框死了,只能用毫升作单位,而将“2500毫升”改编成“3000毫升”,问题也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这时就有两种不同的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和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看上去这两个问题没多大区别,但紧跟着又一个问题出现:平均分给15名同学,这时就要学生自己来选择刚才用毫升还是用升作单位,用毫升可以直接解答,用升就必须先化单位再计算,这就是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
条件来进行计算。
题2的数据同样只有一种方法进行解答,教师上课时可以改变数据来使解题方法灵活】
三、综合运用
1、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许多单位名称,你来说说有哪些。
2、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秋游
今天小胖去秋游。
他早餐吃了250()的牛奶和200()的面包。
然后走到离家1.5()的学校。
8()汽车准时从校门出发。
经过1小时到达了面积为153万()的上海野生动物园。
在动物园里小胖看到了5.5()高的长颈鹿、5()重的大象等。
【容积单位学习后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单位名称已经基本学完了,也学了很多,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人民币单位、时间单位等,在这里设计秋游这个小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将以前学过的单位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了解学过的各种单位名称。
】
今天天真热,两位带队老师准备给大家买点饮料
超市促销活动:买2瓶2升装的可乐送1听355毫升的可乐。
小胖班有30人,每人喝500毫升,至少买多少瓶2升装的可乐?
(同桌讨论交流,最后反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课题: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教案选取的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繁忙的工地》,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本课时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学生准备:
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在活动中探索角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比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知识教师仍然加以引导和讲解。
如周角和平角,学生仅从
形状上就普遍认为周角是一个圆圈,平角就是一个半圆圈,而不去理解它作为角的实质,但这种实质的探索仅仅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或同桌交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教师在利用活动角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教学要点: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找一段挖掘机工作视频,放给学生看。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挖掘机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
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
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
(小组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
3.分类。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
(一组同学在台上分)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
么?(学生上台展示)
4.认识平角。
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
还有不同意见吗?(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
(板书)(画平角):跟着老师画平角。
(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
开始!(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
(板书)(画周角):跟着老师画周角。
(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两生上台板演)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通常用符号“∠”表示。
记作“∠1”(或“∠2”等)。
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
(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三、回归生活
1.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2.找出身边的各种角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命名”的过程,感悟和理解画圆的基本原理。
2、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
教学重点:
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运用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圆规,圆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圆形物体。
看,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找到什么相同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的?
2、比较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异同
二、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不出圆的。
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第一层次: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受事实,积累体验。
1、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画圆。
演示方法: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旋转圆规一周。
另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然后旋转纸张一周,同样也得到了一个圆。
2、老师用在黑板上画圆。
用眼睛看顾老师画圆,用你的头脑去思考,老师是怎样画圆的?
3、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刚才我们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在纸上也画了一个圆,如果我们要在学校的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老师的圆规不够大怎么办?看一下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样画圆的。
边看边思考在操场上画圆与在黑板上和纸上画圆有什么异同?(播放录像:体育老师伸直手臂,手拿长柄勺子,站在原地旋转一周,勺子中的白粉随人体的旋转过程逐渐抖落而形成一个圆。
)
第二层次:经历材料聚类分析的过程,归纳并概括提炼画圆的原理。
1、我们在黑板上画了圆,在纸上画了圆,在操场上也画了圆,这几次画圆,尽管画圆的地点变了,画圆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四个不同情境中的画圆,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确定一个点;二、确定一段距离;三、旋转一周。
第三层次:抽象命名圆心和半径,形成圆的核心概念。
1、刚才所有的活动中,固定点叫做圆的圆心,用字母O表示。
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都有相等的长度,这个长度就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板书:圆心
半径
2、学生在所画圆中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并用字母表示。
3、说出刚才几个情景中的圆心和半径分别在哪里。
橡皮筋4、生活中有没有运动的圆,说说它们的圆心和半径又在哪里。
第四层次:
学到现在,关于圆,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其实就圆心、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研究工具。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提示,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反馈
1、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预设:折: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发现圆上有许多的半径。
画:不停地画,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老师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2、发现半径长度都相等。
预设: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量: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折: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3、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
请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为什么一个大一个小?(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同)
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4、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
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总结
三、拓展:
出示:橡皮筋、小棒、剪刀、三角尺、图钉
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判断哪些是能画出圆的?
2、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投球”比赛。
哪一种方式比较公平?
为什么站成圆形你们觉得比较公平呢?
四: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圆,知道了画圆的基本原理,理解了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发现了圆的基本性质。
以后我们也会像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一样,进一步研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问题。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法、写法,复习按四舍五入法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重点难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法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出了我国五十年来人口的增长情况。
出示P75我国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
读出1953~20xx年全国人口数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读这些数时我可以用四位分级法。
写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入法凑整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
(学生完成P89的表格)
(前两行老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后三行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亿数看千万位上数的大小;凑整到整百万数看十万位上数的大小,以此类推凑整到哪一位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大于或等于5的向前一位进1,小于5的省略尾数。
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凑整法,还有其它的凑整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
(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你知道,商场老板用的是哪种凑整的方法?用四舍五入行吗?为什么?
生1:商场老板用的是把末尾的数变成0。
生2:用四舍五入不行,因为这样的话就比原先的价格贵了。
小结:因为优惠促销一定要比原来的便宜,所以一般不用四舍五入法。
把198的尾数8舍去,得到190;把76的尾数6舍去,得到70,像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跟进练习
按照商场老板的这种凑整方法,制定出其它衣服的价格。
完成书P90填表格,师指导。
“去尾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在凑整时有什么不同?
生1:“去尾法”只要把末尾的数改成0就行了
生2:“去尾法”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的,无论尾数是几都是舍去的。
小结:都是凑整,但方法截然不同,“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而“去尾法”是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无论尾数是几都舍去。
2、探究二
在实际的生活中,是不是只有“四舍五入”法和“去尾法”呢?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谁能举例?
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恤衫,小胖的身高是3575px,可是商店里的T恤衫只有3500px和3750px两种尺寸,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恤衫?能用去尾法和四舍五入方法进行凑整吗?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出“进一法”凑整的方法。
通过部分学生的举例说明之后,全班集体练习P91的表格。
讨论:进一法和去尾法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1:进一法不管尾数是几都要向前进一的。
把143的尾数去掉,并向前进一,得到150。
生2: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
实际生活中常常用到“去尾法”和“进一法”来凑整
3、探究三
练习:将3475200按下列要求凑整。
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感受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
生1:这三种都是凑整方法。
生2: 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不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