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复习重点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理论》复习重点
(仅供参考,请勿外传)
说明:★号表示该题为综合论述题。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

(P1-5)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答: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极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它是一个完备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反杜林主义斗争中的发展。

(P15-16)
答:在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恩格斯一方面认真研究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探索和揭示自然界发展的辩证规律;另一方面,又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1833—1921)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展开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他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

1、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及他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解。

2、恩格斯从理论与历史两个方面对辩证法作了系统的阐述。

关于辩证法的规律,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3、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唯物主义前提,并在这个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认识的辩证法及其与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关系。

三、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

(P20-26)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四、如何理解马克思“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答: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如何理解这个绝对规律呢?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第二,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

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

同时,激烈竞争的压力也驱使资本家不能不这样做。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既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性质,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受这个规律所支配;又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正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会加深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由此决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走向灭亡。

五、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P39-41)
答:(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2)空想社会主义的三大代表: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六、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P41-43)
答: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1)提出了“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抓住这个根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2)提出了“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的思想是统一的。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七、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P47-49)
答:(1)恩格斯在《起源》中系统阐述了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阐明了人类从蒙昧、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科学地证明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2)恩格斯在《终结》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比较详尽的阐述。

(3)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中全面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及其性质,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还深刻地论证了历史运动是一种“合力”的卓越思想。

八、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P53-56)
答: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根据列宁的分析,帝国主义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九、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

(P59-60)
答:(1)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依据:第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并取得胜利。

(2)“一国首先胜利论”理论的意义。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学说,极大地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对本国统治阶级的主动进攻精神,给他们指出了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它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十、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P90-94)
答: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飞跃和升华。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指的是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的社会主义思想。

列宁通过总结五年多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一年多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提出了有科学依据的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

(1)进行农业合作化。

(2)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3)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

(4)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

十一、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P97-98)
答: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第四,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十二、新民主主义社会。

(P103-104)
答: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明确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十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P108-110)
答: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发表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些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得到解决。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毛泽东的这篇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十四、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什么领导?(P121)
答: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是通过党的正确理论和路线,以及正确的方针政策,正确的行动口号和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

十五、党的作风建设。

(P132-133)
答:(1)毛泽东总结的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2)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毛泽东提出的党风建设的重点: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

十六、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P134-136)
答:(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

(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

(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十七、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P138-140)
答:(1)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包括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个别的细致的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内容。

其基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全体人民,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调动他们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

三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四是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六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

(2)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正确的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原则。

十八、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是什么?辨证统一关系如何?(P154-155)
答:三大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十九、实事求是。

(P154-158)
答:(1)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中最有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第二,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第三,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和一切从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

二十、群众路线。

(P169-173)
答:(1)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和贯彻的路线。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它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二十一、独立自主。

(P174-176)
答:独立自主,内涵丰富,一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

二十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P182-184)
答: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内容丰富,主要是:①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②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⑤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⑥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
⑦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⑧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二十三、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

(P88-190)
答:(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或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科学认识作出的贡献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定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十四、社会主义的本质。

(P190)
答:(1)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地位;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还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第三,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3)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第一,在理论上,这一理论大大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二,在实践上,这一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十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P195)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涵义:一是指我国社会的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指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九个方面(见195页)
二十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P197)
答:(1)1987年,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2)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四,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二十七、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

(P216)
答:党的十五大作出面向21世纪对外开放的新的战略部署。

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途径、形式和方法:(1)对外贸易。

(2)引进技术。

(3)利用外资。

(4)创办经济特区(5)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十八、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P219-221)
答:(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条件。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既要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其他重要政治制度,又要不断完善这些制度。

第二,既要借鉴别国的经验。

又不能照抄照搬。

第三,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途径:是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不可分的;第二,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范围内活动;第四,加强法制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二十九、“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P232)
答:“一国两制”构想的概念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基本内容是:(1)“一个国家”。

即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两制并存。

即中国的主体(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并存,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作贡献。

(3)和平统一。

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4)高度自治。

祖国和平统一后,依法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行使地方政府的权力,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服从中央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5)长期坚持。

“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国家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三十、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P255-256)
答:(1)在生产关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日益加强。

(2)发达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新问题。

三十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P261-263)
答:(1)执政后党面临着自身建设的新考验。

中国共产党经过80多年的发展,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首先是党执政后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

其次是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执政党必须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好自身建设,必须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

其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其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是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多种考验的总概括。

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求我们党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新的探索。

三十二、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P287-288)
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关键还在于要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到实处。

第一,进一步树立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观念,牢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动摇,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第三,敏锐把握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第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十三、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P291-292)
答: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做到:第一,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第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三十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P292-293)
答: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在理论上是一个整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三十五、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

(P301-302)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了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一是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要求,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内容。

二是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同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联系在一起。

三是从执政党的角度,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联系起来加以认识。

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四是提出了如何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思路。

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

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

三十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P324)
答:(1)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正确地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

第一,发展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稳定。

第二,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发展。

第三,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2)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调统一。

在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时,应该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十七、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P328-330)
答: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1)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实行祖国的完全统一。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十八、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

(P333-3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