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模板8篇【精品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说课稿模板8篇
生物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

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

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利用多媒体演示“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
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 细胞渗透吸水
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

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

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五、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生命现象及过程的动感和真实感,突出了重点
渗透吸水,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水分代谢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主要器官-根
2、吸水的方式与原理
(1)吸胀吸水
(2)渗透吸水
A、渗透作用
B、渗透装置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
细胞壁:全透性
细胞膜
两者之
间的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膜一个成熟的植物细
细胞质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液泡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
D、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f、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渗透吸水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的运输途径
水分(细胞层层传递) 根导管茎导管叶和其他器官
2、水分的利用:1%左右
3、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1)定义
(2)意义
生物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介绍了大量的生物物种,为这节课的展开做出了铺垫,在生物的分类中提到最基本的单位是种,那什么是种呢?这节课提出物种的概念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学习了本节课对后继学习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物种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知道物种的概念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教学重点
①物种的概念②物种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怎样确定生物的种,知道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主要条件
二、教学方法
教法
新课程要求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

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

在充分准备多种图文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
生进行探究、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法指导:
为了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利用图表和多种图文资料,采用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学习方法。

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PPT、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各种生物图片
地球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据科学工作者的不完全统计。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

生物物种是多样的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⑴、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看一看想一想课件出示美国卷耳猫黑犬图片
问:两只动物的毛色都有是黑色的,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看一看想一想课件出示猫的图片
问:毛色不同,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讨论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课件出示马,驴和骡图片请学生介绍骡
思考马、驴能生成骡,马和驴是同种生物吗?为什么
学生归纳同一种生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从而归纳出物
种概念
⑵、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3、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①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展示视频之后分组讨论:森林、湖泊、池塘物种的多样性归纳(1)森林视频:乔木,灌木。

野草,鸟,松鼠,昆虫,鼠,蚯蚓等
(2)湖泊、池塘视频:
(3)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的森林,它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7%,但它的生物物种却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展示全世界热带雨林分布图
介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讨论为什么热带雨林里物种丰富原因?
②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过渡:展示加拉帕戈斯群岛分布图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鸟
提问:物种多样性形成为什么赤道附近,自然环境相近的条件下会产生如此不同的雀鸟?
播放加拉帕戈斯群岛视频
进而提出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结论由于山脉、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处于隔离状态。

这中隔离状态的环境,使生物在外形、行为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种。

阅读课本中科学家对地球上物种数量统计图图
归纳物种有500多万种,大多数为昆虫和植物。

4、物种多样性的意义
不仅使我们的地球艳丽多彩,和谐发展,而且维系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上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

让学生课堂小结
课外活动
观察和记录一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极其数据
六、板书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物种:生物性状相像,能够繁殖有生殖能力后代的生物群体。

2、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七、课堂练习
1、物种多样性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2、所有的猫是同一物种,原因
3、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猫交合,会产生()
A. 黑色的猫
B. 白色的猫
C. 灰色的猫
D. 红色的猫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黑猫和白猫能交合产生幼猫,是因为它们是同种生物
B. 黑猫与白狗不能交合产生后代,是因为它们不是同种生物
C. 公驴和母马交合能产生骡
D. 公马和母驴交合能产生骡
生物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的课题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既是对__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

这一节内容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本节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到: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DNA的片段;从功能上看,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运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序,
理解抽象的内容,认同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②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②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形成热爱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和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学生虽对DNA分子有一定认识,但对基因的本质和特点仍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具体的实例分
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

因此本节课将上述两个知识点设为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
样性。

这个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难度很大,需结合相应的探究活动来获得感性认知。

因此将这个内容设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导入——创设乐学情境,启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过程——精心设疑,启发思考,以趣激学。

2.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3.讲练结合式教学:将讲解与练习进行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确立事实、推理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得出结论。

3.构建数学模型法
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将数学模型迁移到碱基排列序列多样性的问题中。

4.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PPT,介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鉴定专家——李昌钰,观察DNA指纹检测图,学生交流问题:DNA指纹图上的片段代表什么?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基因)?继续引出核心问题:基因是什么?基因是否等于DNA呢?基因和DNA 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用杰出华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引入新课题的学习。

(二)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为解决导入环节提出来的问题,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两次小组合作探究,对教材P55-56的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①
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P55-P56的资料1和3,从数量关系上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并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如下表)。

通过对比DNA的碱基对总数和基因的碱基对总数,得知基因并不等于DNA,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

DNA分子数 DNA的总碱基对数
基因数基因的总碱基对数
大肠杆菌
人类基因组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基因是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②
阅读资料2和4(从基因的作用进行分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海蜇这一荧光的性状能在小鼠身上表现?(教师点拨:小鼠能够
发光,说明海蜇的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特定性状
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效应呢?)
为何要设置3号小鼠?(教师点拨:我们设计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
2. 吃得多就一定能长胖吗?资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一个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综合以上4个资料分析,师生共同给基因下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推理、分析和归纳,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得出结论,逐步确立基因与DNA的关系。

这种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与传统“自顾自”
的学习截然不同,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学会共享与分享,这是团队精神的良好表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探究,深入问题
前面的学习解决了基因本质的问题,接下来还要继续深入探究DNA分子特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先复习DNA分子的结构,DNA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合而成,那么,仅仅4种脱氧核苷酸,它们的排列序列能够满足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物种需求吗?PPT及时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共鸣。

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第三次小组合作探究,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模拟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小组合作探究③
小组长发放数量充足的碱基卡片①,各小组根据以下特定情境进行探究:
情境1:若1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1)
情境2:若2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2)
……
情境3:若N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N)
深入探究:
假如决定脸型的一个基因有17个碱基对,那可能有多少种排列形式?两人脸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有多大?(417)=172亿种,
1/172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的排卡片活动,感受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进而上升到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理性认识;同时,通过计算脸型相同的可能性,得知其概率微乎其微,又获得DNA分子具有特异性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案例中,探究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往往是“纸上谈兵”,只讲讲理论知识,或画简图解释,甚少提供实物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而如果能够提供诸如卡片之类的器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排列,纵使没有正确,也至少可以在错误的经验中收获更为深刻的认知,这无疑比“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更加有效。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结合教材P58的“科学技术社会”,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简要介绍DNA指纹技术(如右图),让学生尝试扮演
刑侦专家进行破案,以此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并提供介绍DNA指纹技术的,方便学生课后拓展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学生未来更加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体现STS教育。

(五)知识总结,堂上练习
1.知识总结
组织学生讨论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自己画一个概念图,总结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四者之间的关系。

PPT展示供参考的概念图(如右图),对于学生的构思,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堂上练习
【1】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准确地复制
B.能够储存遗传信息
C.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D.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选D。

考查基因与DNA的关系,D不正确的原因是DNA 上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D。

考查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包含关系。

【3】不同的基因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的原因是( )
A.不同基因的碱基的种类不同
B.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基因的不同
C.磷酸和核糖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D.碱基种类的不同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解析:选B。

间接考查DNA多样性的原因。

3.布置作业:复习第三章内容,完成教材P60“自我检测”。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板书为左中右分布,设计如下:
标题正中: §3.4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一、资料分析:说明基因与DNA的关系
▲探究1:基因是DNA的片段
▲探究2:基因有遗传效应
小结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关系,作用)
二、DNA的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探究3:构建模型,探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小结 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
三、DNA指纹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四、总结归纳: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的课题“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一句话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这一表述虽然言简意赅,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基因等于DNA吗?然后阅读材料1、3,从数量上认识到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后再从材料2、4上理
解什么是遗传效应。

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推理出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节以学生为主体展开,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分析资料。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能得出准确、深刻的见解,这是出乎老师们的意料的,听课的老师们一致认为本课的合作探究真正达到了效果。

在介绍DNA指纹技术时,不仅提供图片和材料,还介绍了相关的,学生也十分好奇和兴趣,课后纷纷讨论,并来向老师摘抄址。

所以,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认为这堂课是成功的。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课堂中并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有的同学很想发言,但却没机会,这也是本课的遗憾之处。

生物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__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最后一章,其主要内容为: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2.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
3.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