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步提⾼教育教学⽔平。教学反思⼀直以来是教师提⾼个⼈业务⽔平的⼀种有效⼿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家⼀直⾮常重视之。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本单元分两个内容:年⽉⽇的认识和24时计时法
时间单位与学⽣的⽇常⽣活联系很紧密,学⽣已具备相应的时间⽣活经验。但时间⼜是⽐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已有的⽣活经验,引导学⽣在观察、讨论中掌握知识内容。⾸先通过⼀些重⼤的节⽬引⼊时间概念,运⽤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计算⼀年有多少天。根据学⽣在实际⽣活中的例⼦认识24时计时法,会⽤24时让时法表⽰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通过开展数学活动制作年历卡,了解年历卡的作⽤。通过教学,让学⽣形成较强的时间观念,养成惜时、守时、⽤时的好习惯。
利⽤⽣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学⽣在⽇常⽣活和学习中,天天接触年⽉⽇的有关知识,每个学⽣都有⼀定的知识积累。尽管⼤部分学⽣在⽣活中了解的年⽉⽇的知识也是⾮系统的、模糊的,甚⾄也可能是有错误的地⽅,但是为他们的学习本节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课堂上学⽣每⼈⼀份年历卡,让学⽣直观地学习。在学习年⽉⽇的基础知识时,学⽣的眼中或⼿中⼀刻不离年历卡,通过⽤眼观察,动⼝动⼿数⽉份、天数等简单直观的动作,学习了⼀年有12个⽉等知识。⽤⼿拳的游戏轻松突破了“⼤⽉、⼩⽉、⼆⽉”的每⽉天数规律的难点。
兴趣是的⽼师,当学⽣对所学对象发⽣了兴趣,就有了⾏为内动⼒,学习便成了⼀种⾃学的活动。因此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通过“钟表⼀圈有12⼩时,但⼀天有24⼩时呀,那么钟表能表⽰出⼀天的时间吗?”提出了问题,激发学⽣的探究欲望。通过多种⽅法引导还有另⼀种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在⽣活中,24时计时法不⼤常⽤,所以教学中我发现学⽣较容易出现“如下午15时”这样的时间表⽰。对学⽣说,时间的知识概念⽐较抽象,学习起来有⼀定的困难。所以在讲经过时间我拨钟表这种⽐较直观的⽅法帮助学⽣理解,掌握,⽐如:⼀天中时针在钟⾯上转两圈,⼀昼夜共有24个⼩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学⽣对两种计时法的理解有难度,这样更容易掌握,在练习时采⽤学⽣在⽇常⽣活中常见的事:如:⽕车票时间,银⾏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汽车的禁⽌通过间等,让学⽣知道计时⽆处不在,处处要⽤到计时法。
2.⼩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次扩展。⽆论在意义、读写⽅法及计算⽅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的差异。本册教材主要是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度初步认识分数。安排简单的分数⼤⼩⽐较和计算的⽬的也是为了理解分数的含义。安排分数的简单应⽤⽬的是让学⽣学习⽤分数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成功之处:
1、借助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先通过分⼀个物体,如⼀块⽉饼、⼀个圆、⼀张长⽅形纸和⼀张正⽅形纸,让学⽣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份,分母就是⼏,表⽰其中的⼀份或⼏份,分⼦就是⼏。在整个例1和例2的教学中,学⽣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分数都只是这个整体的⼀部分,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其次,对于平均分的教学要尤为重视,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分数,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数线实际上就是表⽰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先利⽤分⽉饼的现实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1/2、1/4表⽰;然后⽤⼀个圆、⼀张长⽅形纸,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1/
3、1/5表⽰。通过这样多种外在的表征⽅式,实现由平均分物体到图形表征,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体现了“⾏为”“图形”“符号”等多元表征⽅式之间的转换,做到了顺向思维的引导;最后⼜通过折⼀张正⽅形纸表⽰出它的1/4,这是根据给出的分数符号进⾏的回溯操作活动。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就是在“有来有回”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经历了这样⼀个过程,就可以建⽴起“⾏为”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不⾜之处:
个别学⽣对于平均分还是存在判断上的问题,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
3.⼩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积单位》⼀课,这节课是在学⽣初步认识⾯积的基础上进⾏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形和正⽅形的⾯积及其他平⾯图形的⾯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亲⾝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解释与应⽤的过程,进⽽使学⽣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取得进步和发展。”为了体现这⼀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活实际的情境引⼊,到关注学⽣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成过程,不仅让学⽣学习数学的⼀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活、创设情景,激发学⽣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分强调数学与现实⽣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熟悉的⽣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建⽴1平⽅分⽶、1平⽅厘⽶的表象,我让学⽣找找⾃⼰⾝边哪个物体的'表⾯的⾯积是1平⽅分⽶,⾝体哪个部位的⾯积⼤约是1平⽅厘⽶,这些材料都是⽣活中显⽽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的反馈热情空前⾼涨,他们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不仅在脑海⾥建⽴了⾯积单位的表象,⽽且再⼀次巩固了⾯积的概念。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的⽣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活。
2、关注学⽣主体地位,让学⽣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厘⽶的教学,我采⽤有效引导的教学⽅式,让学⽣拿出学具中的⼩正⽅形,引导学⽣认识边长是1厘⽶的正⽅形,⾯积是1平⽅厘⽶。并让学⽣联系⽣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的⾯积⼤约是1平⽅厘⽶,计量哪些物体表⾯的⾯积时可以⽤平⽅厘⽶。
通过平⽅厘⽶的教学,我引导学⽣从平⽅厘⽶的名称中,通过个⼈独⽴思考、⼩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分⽶、平⽅厘⽶等⾯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个⼤胆的实践,运⽤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的创造能⼒,⽽且培养了学⽣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经历应⽤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的⾯积”这⼀开放性活动。孩⼦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举⼩⼿、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些⾃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些表现⾃⼰的机会,让学⽣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4.⼩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数》,这是学⽣第⼀次认识⼩数,内容⽐较简单。学⽣在⽇常⽣活中经常遇到或⽤到有关⼩数的知识和问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学⽣解决问题的能⼒;同时也使学⽣初步学会⽤简单的⼩数进⾏表达和交流,进⼀步发展数感,并为进⼀步系统学习⼩数及⼩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的,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活中应⽤,⼜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数打下初步基础。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学⽣的⽣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活素材,如:超市⾥商品的标价,学⽣找到带有⼩数的物品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之间的距离,使学⽣在⽣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数,体现教学⽣活化。
1、联系学⽣⽣活实际进⾏教学。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课前布置学⽣跟随家长去商场、超市购物,注意观察商品的标牌,以及同学间互量⾝⾼,让学⽣了解⽇常⽣活中经常会遇到⼩数,在教学中⽼师以学⽣熟悉的⽂具价格导⼊,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的⽣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学⽣的很多⽣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激活学⽣的相关⽣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在学会的同时,形成学会的能⼒。运⽤1⽶的直尺这⼀学⽣熟悉的实物,根据⽶和分⽶、厘⽶间的进率,充分利⽤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式,让学⽣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总结——深化理解”这⼀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数的⾃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让学⽣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能⼒,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这⼀核⼼知识。
3、⼒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教学中,通过独⽴思考、⼩组合作探究,让学⽣通过把1⽶分成10份,⾃主地建构起⼩数与分数的联系,进⽽在学⽣⾃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认识了⼩数,明⽩了⼩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在动⼿、动⼝、动脑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了“情意共鸣、信息反馈、思维活跃流畅”的境界。
4、合理发挥教师的作⽤。整节课,我努⼒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教学的难点环节我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去完成,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不仅把学习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的机会留给学⽣,⽽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能密切联系学⽣⽣活实际,让学⽣感受⼩数的现实作⽤,结合学⽣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陶冶。接下来的新课巩固练习,围绕刚刚建构的“零点⼏就是⼗分之⼏”的分数意义,运⽤线段图和正⽅形平分为10份的分数⽰意图,让学⽣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表达到⼩数表达,由看图写数到笔填⼝述,递层推进且富有变化地巩固所获得的⼩数意义认知。让学⽣体会到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热爱⽣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5.⼩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第⼀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常⽣活中应⽤⽐较⼴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式列出参加语⽂⼩组和数学⼩组的学⽣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组总⼈数不相符合,从⽽引起学⽣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