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
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截了当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那个区域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区别和联系:⑴、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种群和群落差不多上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尽管差不多上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生物群体。
例如一个水库里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而水库里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⑵、从概念的外延上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的对立统一,共同坚持种群的相对稳固。
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⑶、从研究特点上来看,种群最重要的特点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进展趋势如何,确实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点如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等,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
而生物群落的特点要紧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种群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
⑷、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差不多上“动”与“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固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刻内坚持一种动态平稳,这种相对稳固要紧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剂来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固的统一体。
例如草原群落,在茫茫大草原上,有牧草、杂草等植物,也有牛、羊、马等动物,也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并相互联系、相对稳固,长此以往草原群落看起来是一个静止的结构,但构成草原群落的每一种群内部,时刻都在发生新老个体的交替,每一种群的生物,不仅受非生物因素的阻碍,还受生物因素的阻碍,物质交换和能量流淌都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进行。
3、例题分析:例1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集合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物种、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的区别。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
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夯实基础】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提醒复习:样方大小的确定以及选取样方的方法等相关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主要是会计算!!!)(3)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学习指导:结合教材P73图410,理解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不要记,理解后会判断),重点掌握每种关系我们所介绍的数量坐标图和能量关系图,记住常见的例子。
3、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①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和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和。
②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分布。
(群落普遍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些常见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它们的决定因素要记牢)知识点六: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不太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及大致过程:演替的两种类型是:和。
★学习指导:两种演替的概念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主要还是理解,重点是掌握两种演替的区别,如:起点、时间、速度等,从而能够正确判断。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1.什么是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根本特征是什么?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根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
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种群是单种生物,群落是一定范围的多种生物集合体。
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群落 munity 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态系统所替代。
00。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知识点一 种 群1.种是生物分类等级的最小单位。
如桃树是生物的一个种,即一个物种。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1)生物种群密度是描述生物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地区,种群密度往往不相同。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单位面积或体积 (2)性别比例=雄性个体数雌性个体数(3)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
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4)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5)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增加;反之数量减少。
种群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差很大。
所以种群动态变化与种群年龄结构关系极大。
知识点二 群 落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简称群落。
(1)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3)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
群落和种群的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例】(2012·衢州)衢州市有许多风景名胜,下列自然景观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江山江郎山上的赤丹岩B .衢州烂柯山中所有松树C .开化古田山中所有生物D .龙游石窟中所有微生物【例】(2011·衢州)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俗称满江红)适于阴暗的环境生存,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鸭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红萍、水稻等植物属于生产者B .稻田中全部的有害昆虫属于一个种群C .有害昆虫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 .稻田中所有的红萍和鸭子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例】(2012·宁波)2012年2月16日,某县警方发现一村民关养着三只形似猫头鹰的受伤的动物。
种群和生物群落区别分析
所有生物: 动物、植物、
微生物
7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热 带 雨 林 生 物 群 落
8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沙漠生物群落
9
种群和群落区别
在一定区域中的 一群同种生物个体 称为种群。
在一定区域内生 存的多种不同的种 群便组成为群落。
10
练习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D ]
14
5、某水库中生命系统种群层次的生物应该包 括( D )
A、全部生物个体的总和 B、全部动物个体的总和 C、全部鱼类个体的总和 D、全部鲫鱼个体的总和
15
6、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C )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 B、一个池塘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的青蛙成体 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和青蛙成体 D、一个池塘
种群中所有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 雌雄之别,但它们是同一物种。
A.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B. 所有的树木 C. 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 所有的生物
11
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D ]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 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 它生物
12
植物:包括挺水植物芦苇、莲,浮水植物浮萍、 睡莲,沉水植物池草,浮游植物淡水藻类。
莲
睡莲
4
一个池塘有许多生物
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如水蚤,底栖动物如螺、贝类 和生活在不同水层的大小不同的各种鱼。
水 蚤
螺 类
贝类
5
一个池塘有许多生物
微生物:主要包括各种细菌和真菌。
真菌
细菌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植物群落特征
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性(Mosaic) 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结构单元均匀或不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群落中
3.群落的生态结构 ——层片(Synusia)
植物群落特征
前苏联著名植物群落学家B.H.苏卡乔夫:“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这些种类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 定的小环境,这些小环境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 种生物的个体群
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 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 位,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 基本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物 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对 象。
(一)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1 种群数量 :在一定的空间中某种生物个体的总体数目 2种群密度 :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目
J 型曲线
种群基本特征
种群增长型(据华东师大等,《动物生态学》,1981)
Print topics here 种群基本特征
种群稳定增长与自我调节示意图
01
六.种内关系 主要表现形式 : 竞争 (种内竞争具有调节种
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作用) 婚配制度 :一雄多雌制(高
等动物) 一雌多雄制(稀见) 单配偶值( 鸟类) 领域性 (鸟兽为多)
数目的多少(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 常用香农-威纳指数H表示: H值越高不确定性越大,物种多样性也越高 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物种多样性是影响群路稳定的重
要因素之一。
植物群落特征
生态位(Niche): 群落中每一个生物中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其功能(作用)结合起来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
核心概念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核心要点必背知识清单(记忆版)
种群和群落一、基础再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密度就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
4.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5.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耐心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迁人率或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侵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入t,其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S"型曲线是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三)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3.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丶互利共生和寄生。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中不同植物适于在分层下生长。
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不同的光照强度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7.立体农业是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8.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9.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群
人
层次
落
与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价值
环
措施
境
_自__生__
生态工程 原理
循环 协调
整体
一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概念
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C 【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 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 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 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 不小于K/2,即图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降为0,这样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错误。故选C。
年龄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群落的空间结构
迁入率、迁出率
群落的演替
种群密度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种群的结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答案】C【解析】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正确; 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 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15~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正确;答案是C。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技巧点拨:对“λ”的理解Nt =N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A.B.C.D.【答案】B【解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解: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便属于此种情况.故选:B.【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解析】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4.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高二生物典型例题分析 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里的鱼B.一座山上的树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解析】种群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
一个池塘里的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一座山上的树也不会是单一的一种树;一片草地里的草也是由许多种草本植物生长在一起所组成的;因此这三个选项的内容都不能称为种群。
【答案】D。
2、一个池塘中,藻类、水蚤、虾、鲤鱼等生物集合起来组成一个()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
一个池塘中(即一定的空间),藻类、水蚤、虾、鲤鱼等生物集合起来,它们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应该是群落。
【答案】A。
3、下图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
请据图回答:(1)三个种群的发展趋势是:A ;B ;C 。
(2)比较三个种群的密度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
图式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不难看出,A属于增长型,B属于稳定型,C属于衰退型,当然也能判断出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A﹥B﹥C。
【答案】(1)趋于扩大;趋于稳定;趋于减少。
(2)A﹥B﹥C。
4、有两个重要因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的增长。
哪两个?A 出生率和食物供应B 死亡率和迁移C 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D 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增长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下降的变量。
迁入和迁出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参数。
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答案】D。
5、海洋水域的上层多为绿藻,中层多为褐藻,下层多为红藻。
这一生态现象说明:(1)影响海洋水域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__。
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_____逐渐减弱,水域中所分布的藻类植物的种类也就随之出现差异。
专题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2021年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归纳(背记版)
第五单元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中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 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 种群密度 是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大小。
(2)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及 迁入率 和 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 性别比例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年龄组成 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 等距取样法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 植物 。
(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 、 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
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初捕标记数x 再捕数)/再捕标记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 增长 、 波动 、 稳定 、 下降 。
2、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种群增长曲线:(1)“J ”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建立模型: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 0,年增长率为λ,则t 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 N O ·λt 条件:理想条件(空间不限 食物充足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 )(2)“S ”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预测变 化趋势 年龄组成 影响出生率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密种群度 种群数量 迁入率 迁出率①K值:也叫环境容纳量。
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此时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 。
②K值的应用:保护野生动物---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 ,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 ,那么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 ,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开展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和生物群落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
PART 1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迁入率
出生率
决定密度大小
预测变化趋势
直接影响
影响数量变动
外界环境
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变动的关系图
迁出率
死亡率
种群数量
—
+
—
一、种群
+
影响
种群数量
时间
J型 曲线
S型 曲线
环境 阻力
K (环境最大容量)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J:指数增长模型。 指种群在资源充足 的理想环境中增长。
D
例7.(高考试题:2007宁夏理综)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B
例8.左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 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A
C
A
A
B
C
A
例2. (2006上海卷,一、11) 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 A.I B.Ⅲ C.IV D.V
80
85
90
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年 幼年
年
A B C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期 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这将会使被捕捞的鱼的年龄组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 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 C 所示类型。
D、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ACH 2、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 A· 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 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 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 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E· 环境中天敌增多F· 环境中阳光不足 G· 寄生生物 增多 H· 寄生生物减少
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类 型,据图回答: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 1、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 的捕捞
2、害虫的防治—蝗虫的防治
云 豹 的 保 护 苍鹭的保护 救 护 被 困 的 鲸 鱼 才会呈指数增长 ( D )
A、当只有食物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 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只是没有捕食者
种群特征:
•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 量。小范围内的水生生物可用单位体积内的数 量表示;大范围及陆生生物一般用单位面积内 的数量来表示。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同一环境中,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有无差异? 同一环境中,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固定不变的吗?
图1
图 2
图 3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 方种群密度高。 周期性变化——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种 群密度周期性变化。如候鸟飞来时密度较高,飞走 后密度为零。蚊子密度夏天高,冬天低…… 天敌数量的变化——如猫增多导致鼠密度下降; 青蛙增多导致害虫减少……
种群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 通常以a‰表示。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 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 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大小 的重要因素。
种群特征:
•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一般分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一般分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⑶衰退型:特点是老年期个 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 偏少。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衰 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密度越来 越小。 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 义。
老年 ⑴增长型:特点是幼 年个体数目多,老年个体 少,出生的比死亡的多, 种群的密度数越来越大。 增长型年龄组成
成年
幼年
•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一般分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⑵稳定型:特点是各年 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 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 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 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 死亡率、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概念
类型
———— ————
研究目的 ————
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概念
类型
研究目的
指单位空间 种群中单位 指一个种群 指某一种 内某种群的 数量的个体 中各年龄期 群中雌雄 个体数量 单位时间内 个体的数目 个体数目 新产生的个 比例 比 体或死亡的 个体 ———— ———— 增长型、稳 雌多于雄、 定型、衰退 雄多于雌、 型 雌雄相当 ———— 决定种群大 预测种群数 影响种群 小和种群密 量变化趋势 密度 度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当种群密度上升时,空间 食物相对减少,以该种群 为食的捕食者数量增加, 会使这个种群出生率降低, 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 数量增长率下降。当种群 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 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停 止增长,将这种增长方式 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呈现“S”曲线。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生态学家曾经做过 这样一个实验:在 0.5ml培养液中放入 5个大草履虫,然 后每隔24小时统计 一次大草履虫的数 量。经过反复实验 得出了如图所示的 结果。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老年 成年
幼年 衰退型年龄组成
种群特征:
•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 的比例。 •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雌雄相当型:特 点是雌性和雄性 个体数目大体相 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 高等动物。
年龄 组成
出生率
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
死亡率
迁入
迁出
性别 比例
种群数量的变化
• 例如某种动物种群的起始 数量为N0,每年的增长率 保持不变,第二 年的种群 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 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 • N1= N0 λ, • 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 • N2= N1 λ = N0 λ2, • t年后则为: • Nt = N0 λt
8.2 种群和生物群落
学习目标
• 一、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J型曲线 S型曲线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什么是种群? 概念:生活在同一地点同 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什么?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种群有哪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