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作译文及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中作译文及注释
【全诗】
客中作
[唐]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①兰陵:地名,即今山东枣庄市,以产美酒著名。
郁金香:花草名。
古代将其花用作香料。
酿酒时放入郁金香,酒便呈金黄色,具有特殊香味。
琥珀:树脂化石,呈黄色或红褐色,透明且具有光彩。
②但使:只要。
⑤知:觉。
【大意】用郁金香浸制而成的兰陵美酒,是那么的香醇。
这酒盛在玉碗中,酒色和玉色相映,现出琥珀般美丽的光彩。
只要主人能拿这样的美酒来招待客人,我一定开怀痛饮,喝个大醉,忘去自己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1:
李白的许多名诗篇似乎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杜甫称“李白斗酒诗百篇”(《饮中八仙》)。
《客中行》也是一首写酒的诗,是李白寓居齐鲁时所作。
兰陵为今山东峄县一带,产美酒,用郁金香浸泡以后,香味更加浓郁。
诗的开首两句便是极力称赞美酒醉人的芬芳,斟在玉碗里,泛着琥珀般美丽的光彩。
接下来说,主人用这样的好酒款待客人,能不让人痛饮醉倒么?主人殷勤倍至,使宾至如归,盛情加美酒,使客游异地的人也会暂时忘却离乡之苦,醉意朦胧中,竟分辨不出故乡与他乡的区别了。
如果小而言之,《客中行》用大醉后不辨他乡与故乡,极力称赞美酒的醇香,以表达对主人盛情的感激之意。
如果大而言之,此时的李白,虽半生蹭蹬,但在政治上还没有彻底绝望,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一旦时机一至,他必将大展宏图,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因此一反他借酒排遣愁寂失意的格调,直抒胸臆。
全诗流溢着慷慨、乐观的情绪,和李诗豪迈俊逸的诗风也是一致的。
但是,我们假如把《客中行》放在李诗的“全景”中考察,而不只注意到此时此地,就能发现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的内涵,绝不止上面粗叙到的两点。
一般说来,客旅异乡的人,一景一物,一花一树,都可能撩逗起倍加怅然的愁情。
对亲故的思恋,或者功名事业上的失意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感到的悲愤、不平、孤独、忧郁等等,集中迸发出来的表现形式往往却都是乡思。
因此,“故乡”在古典诗词里的内涵,不单单是指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故地,它往往在包纳着极其丰富的多样内容和十分复杂的情绪感受。
李白在诗中虽说因为主人盛情、美酒馥香,大醉中分辨不出他乡与故乡了。
可题目既是“客中行”,可见诗人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旅居他乡的异客,正因为一时一刻也没有忘怀故乡,大醉之后,千愁万绪齐涌心头,才说“不知何处是他乡”。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诗人酒醉了,从愁苦的现实中得到了暂时解脱,神思恍惚中,似乎回到了他朝暮思念的故乡,感受到故乡的温馨,这才有了第四句诗。
李白由于政治上的抱负,在佯狂放诞的诗歌中,总是隐藏着由于失意而引起的悲慨。
他不断说要弃世远遁,实质上他一生也未放弃过政治上的追求。
《客中行》表面上旷达,似乎酩酊之中真难辨他乡与故乡,其实他是以豪语表达悲戚,如果真的乐不思蜀,又何须借酒为之?在高迈豪放之中,我们仍能感到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一丝凄然,这是李诗的一个特点,也是读这首诗应该注意的方面。
赏析2:
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兰陵的美酒有郁金香的香气。
郁金香,香草名,花似芙蓉,色黄。
用玉碗来盛这种美酒,有琥珀的光彩。
琥珀,是松树脂的化石,色黄,指美酒色如琥珀。
这两句赞美美酒的色和香,加上称为美酒,即是色香味俱佳的美酒。
下联:“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只要主人用这种美酒来使客人尽醉,客人忘掉哪里是他乡了。
即有这样美酒可尽醉的地方,那就忘掉这地方是他乡,即认为那地方同故乡一样好。
这是赞美兰陵美酒的诗,既赞美它的香,又赞美它的色,更赞美它使人爱好,爱好得把有兰陵美酒的地方看作像故乡一样,忘掉那里是他乡了。
可以跟这首诗作比的,有苏轼的《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李白因为有兰陵美酒可以尽醉,不知道兰陵是他乡,即认为不妨以兰陵为家乡了。
苏轼因荔枝味美,能够饱啖荔枝,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出产荔枝的岭南作为家乡,与李白的想法一致。
但两首诗的表现手法不同,可供比较。
李白从兰陵美酒的香和色来写,又用玉碗来作陪衬,极力写美酒的美好。
苏轼写荔枝的美,已见于《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之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那他对荔枝的美,描绘得更胜过李白写兰陵美酒的香和色了。
所以他在《食荔枝》这首诗里,点明生产荔枝的岭南罗浮山下的美好,是“四时春”,那里果品的美好,有“卢橘杨梅次第新”,用作荔支的陪衬,然后提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跟李白这首诗写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是一致的。
苏轼说的“三百颗”,正好跟李白《襄阳歌》的“一日须倾三百杯”的“三百”一致,不知是否巧合,还是有意要用“三百”。
这样看来,同样的用意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如李白从“不知”来写,写作“不知何处是他乡”,苏轼从“不辞”来写,写作“不辞长作岭南人”。
李白从兰陵美酒的香和色来写,苏轼从荔枝产地的“四时春”和作为荔枝的陪衬卢橘杨梅来写,都写得好。
从这两首诗的比较里,可以看出大诗人表现手法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