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言感觉、陶冶学生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环境条件、见识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朗读兴趣,给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一些途径入手。

一、注重课堂朗读示范的艺术性,诱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范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学生产生的效果比放录音更为直接,范读的正迁移交效应也更为明显。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充分发挥范读的艺术功能,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绘的各种境界之中,从而达到诱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1、以真情感化学生。

教师的范读要注重自己的情感投入、渗透与传达,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当教师朗读到最几句“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教师凭借课文中对志愿军战士情感的深切体验,进行深情、激越、难以割舍的动情范读,学生很容易感染。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当教师朗读到“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教师激动、敬佩、沉痛的语调,已经让全体学生泣不成声,热泪连涟。

2、以美情激化学生。

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技巧娴熟、流畅自然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效的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如《桂林山水》的2、3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语句有序、音调优美、意境引人、感情酣畅,多个“啊”字的出现,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描写逼真、生动感人、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

两段文字,层次清晰、如诗歌重叠回旋、激情昂扬,完全是一首美妙的抒情曲子。

教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范读,向学生传递语言丰富的美感和课文内在神韵,展现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让学生获得朗读艺术的享受,学生对课文情不自禁,也会抑制不住的动情的吟哦起来。

二、注重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性,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种视觉、发声器官、听觉、思维与书面语言相结合的过程。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注意和兴趣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变换花样,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齐读与指名读。

这是最常用的朗读方法,两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

指名读,有针对性,可以有的放矢。

打好齐读的基础,保证齐读的质量。

齐读则做到全员投入,面向全体,但是齐读过多,会影响整体水
平的提高。

2、引读与轮读。

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师生引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

这两种朗读训练方式灵多变,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的积极性高,尤其适合于中低年级的学生。

3、配乐朗读。

朗读课文时配上音乐,课堂气氛活跃,顿生情趣。

给课文配上好音乐厅是一种美的艺术,使学生如临其境,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加。

如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写景抒情的文章、古诗、词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4、分角色朗读。

这种方式在课堂中刀运用较多,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喜爱。

适合于那些故事性强、有人物、有个性特点的对话描写的课文。

如《晏子使楚》等。

5、轻声读与自由读。

这种训练方式重在要求学生领略教材的情趣和内涵,通过细嚼慢咽一感悟课文的美好。

如《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美丽的兴安岭》《草原》等等。

这种方式适合高年级。

在训练前要明确要求,指导方法,手上拿笔,或圈或点。

必须克服一目十行、大致浏览的随意性
三、注意朗读指导的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朗读兴趣不高的原因也在于缺乏有效的指导。

有的学生把课文读了几遍了解大意后就不管了,有的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后一无所获,还有的学生是久读生厌,逼迫他读,也是口动心不动,全无效益。

因此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强调朗读指导的科学工作者性,要求学生达到爱读、善读、自己找着读的境界。

1、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意境。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生动的词语、美丽的句子、巧妙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意境等,使课文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

如前面提到的《桂林山水》一文,深得师生的青睐。

可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以图阅文,图文对照,反复深入的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还可以插入多媒体,使桂林的山水静、清、绿、奇、险的独特风姿展现眼前,从而达到教材的目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瑰丽河山的情感。

2、指导学生体味课文的感情。

朗读传情,以情去读,关键在于朗读时要含情、动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比较、推测、想象、品尝等方式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文艺工作者中之情。

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对于其中的难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朗读。

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之意思,再启发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结合鲁迅先生的生活实际揣摩言外之意。

学生知道了
“四周围黑洞洞、碰壁”的大意。

朗读这句话时,便有了明确的思想性,再把它换成陈述句去读,学生更容易体会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对理解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肉里。

”朗读要做到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

如语调、停顿、轻重、快慢、高低等,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课文进行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用声音表情达意,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

如《月光曲》一文,其中有一个段落用语言描绘了“月光曲”的具体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先用平缓、柔和的语调去读,再随着文字的变化用逐渐加快增强的语调去读,最后用激越快速高昂的语调去读。

以反映出贝多芬那颗滚烫的心,他为盲姑娘鸣不平,他希望盲姑娘能享受到光明和快乐。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活动,不出声的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小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增进语文素质,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