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当时已惘然——晚清京师文人雅集(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是当时已惘然——晚清京师文人雅集(上)
作者:刘汉忠
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10期
文、图:刘汉忠
京师是四方辐辏之区,宣南则为人文荟萃之地。
文人诗酒留连,咏唱篇什之富,往往见于集,书画墨迹亦多留痕。
时值鸦片战争发生,太平天国继起,国政危局背景之下,雅集之会虽
依旧频频,而与事者不免“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置酒万柳堂·汤鹏
鸦片战争之后,坚决抗英的台湾兵备道姚莹和台湾镇总兵达洪阿被罗织罪名下狱,“台谏
诸公纷纷上书言台湾事”,争为伸冤。
姚莹“赦免”出狱时,汤鹏招邀友朋置酒万柳堂宴请。
这一次雅集,显然已不是通常的文人聚饮,而更像是一场士大夫意气的宣示活动。
这在当时或
者事后,都引起了朝野关注,这是自然的。
汤鹏于道光二十三(1843)年九月朔日置酒万柳堂之事,见于多位当事人诗文记载。
在座
的人有陈庆镛、苏廷魁、朱琦、梅曾亮、马沅、王拯、何绍基、汤鹏、姚莹,共九人(这其中
马沅参加过道光九年三月二十八日陶然亭“江亭饯春”和道光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江亭消夏”,汤鹏与会道光十年四月九日“江亭饯春”,还有这年九月十九日“江亭送秋”,梅曾亮
是道光十四年“江亭消夏”参加者,陈庆镛是道光十六年四月四日“江亭展禊”盛会的主持人
之一)。
席间,“姚石甫文席间话台湾事”,引起大家的慨叹不已。
这次聚会, 是一次京师文
人俊才的集体亮相。
他们尽管学问出身不同,或治考据,或研辞章,或求事功,但都堪称一时
朝士之秀,对于时局的看法也多有共识。
宴请姚莹,显然是政治上的认同超越了学术门派之别。
公宴的招集人汤鹏(1801—1844),字玉滇,号海秋,湖南益阳人。
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户部员外郎,升郎中,考选山东道监察御史。
他少年登第,弱冠之时已成制艺文数百篇,风行天下,称为《海秋制艺》。
曾国藩道光二十三年的日记提到为试帖诗时就称“何子贞、汤
海秋二君最为敏捷”。
王拯的《汤君行状》可见出此人的真性情:某日汤鹏在友人案头看到王
拯的一首诗,“立策马造吾庐,持其所为诗以赠,纵谈及暮始去”。
自此后,凡有友朋之会必
相招邀,对王拯诗文“必激扬之,且道于人人”,此前“人或谓君高岸不可向,乃与余相见,
殊率易,多可敬爱”。
王拯在《送孙琴西出守安庆序》回顾道光年间京师的文人雅集:“余往
来京师二十余年,交游盖寡,顾爱友朋犹性命。
道光壬寅、癸卯间,梅先生伯言、汤丈海秋、
宗丈涤甫及余小坡、邵位西、龙翰臣、吴子序诸君子者,相与师友,切劘道艺,一时交游,颇
谓极盛。
”这些友朋之中,汤鹏与桐城古文家论文虽有分歧,但并不碍于文人交往的情谊。
当
他以忧闷病卒于京师时,王拯有《行状》,梅曾亮撰《墓志铭》,姚莹作《汤海秋传》,邵懿
辰作《汤海秋哀辞》,这些都是桐城派文人的一时之选。
龙爪槐寿筵·梅曾亮
万柳堂公宴的出席者梅曾亮是桐城派后期的巨擘。
京城有一名胜陶然亭,在外城永定门内
的先农坛以西,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监督厂事江藻所建。
文人雅士踪迹常至,登
临之作不胜枚举,日久相沿,“遂为城南觞咏之地”,“春秋佳日,宴会无虚”(戴璐《藤阴
杂记》卷十)。
陶然亭北边相距二三百米处的龙树寺,也称龙树院,是梅曾亮与弟子不时聚会
之地。
这座古刹,最远的说法是唐代兴诚寺,后来作为观音寺之下院。
寺僧称院中龙爪槐为三
百年物,实是嘉庆中所补种。
两处地点周边风景相似,都是文人喜于登临雅集之处。
但此时陶
然亭至道光中叶因年久失修残圮,见于王拯道光二十一年诗《尺五庄次海秋韵》“江亭芳草地,寥落有谁怜”注语说“陶然亭新圮”。
也大约因此聚宴之地开始转移到龙树寺。
咸丰三年(1853),翰林院编修蒋达招同汪暕等人集于此,与会的王拯诗有“人情忽朝昏,昨事恋陈迹。
十年龙树青,美阴过我尺”之句。
“十年”之说,大约是说同人在此雅集算来已有十年之久。
孙衣言的《书〈龙壁山房文集〉后》说:“当是时,上元梅郎中伯言先生以古文称都下,
而寿阳祁文端公为宰相。
湘乡曾文正公为翰林学士,其学尤博奥,亦喜为古文。
定甫皆师友之。
同时代州冯刑部志沂鲁川,会稽余户部坤一小坡,仁和邵舍人懿辰位西,与其乡人临桂朱侍御
琦伯韩,龙修撰启瑞翰臣,平南彭孝廉昱尧子穆,皆在京师,以古文互相切磋。
”这位称为
“伯言先生”的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
早年师事姚鼐。
道
光二年成进士,因不乐外宦,一直居乡客幕或主书院讲席,至道光十二年以赀为户部郎中,从
此浮沉于郎署。
道光十四年“ 江亭消夏”是梅曾亮在“江亭雅集”的首次亮相,道光二十年孔绣山、秦缃业招集“尺五庄饯春”,道光二十一年宗稷辰主持的“正气阁春祭”,他都出席。
时值海疆多事,清廷内忧外患交集,京师士大夫一时众声喧哗,在梅曾亮周围形成相当活跃的
古文圈子。
其中主要有朱琦、王拯、余坤、冯志沂、吴嘉宾、孔宪彝、吴敏树、邵懿辰、孙鼎臣、龙启瑞、黄彭年等人。
他们以文会友,切磋古文辞的亲切,可见于这样一个场景:梅曾亮
问王拯、邵懿辰二人“君等皆嗜熙甫文,孰最高?”给王拯一纸,递邵懿辰一本《震川集》,
令二人“识之,以见同否”,王拯写下的篇目和邵懿辰翻开的文章,同为归有光的《项脊轩记》,“乃相与皆大笑”(王拯《书归熙甫集项脊轩记后》)。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是梅曾亮的六十寿辰,都中同人集于龙树寺置酒为寿。
王拯
和邵懿辰是招集人,与会者朱琦、冯志沂、孔宪彝、秦缃业、王柏心、唐子石、彭昱尧。
众人
皆有诗以贺,邵懿辰复为诗序,秦缃业“雅善绘事”而为图附之,王拯以《龙爪槐寿筵记》纪
其事:
龙爪槐在京师宣武门外西南龙树寺中,寺因以名。
北面城,四围苇荡,寺前有阁,翼然高明,茂树拥立,万芦环周。
昔人颜曰“蒹葭之阁”。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为上元梅先生生日。
余与仁和邵位西舍人号于同人,为先生寿筵于兹阁。
主宾翕集,冠履彬彬。
仆马不腾,酒
肴维具。
觞宴再终,流连竟晷。
谈谐间作,礼仪弗愆。
于时春暮,天日清美。
林薄微翳,禽鸟
悦人。
蕙风飂然,草木自馨。
西山拱揖,来我牖户。
于是先生年六十矣。
清人雅集往往有图描绘情景,以为纪念。
记中还说“ 余乃谋善绘者为图附之,而记之如此”,可知寿宴有图,未知是否存世。
道光二十五年冬,王拯南还。
次年的龙树寺雅集有一幅
手卷,即题识为“丙午闰端阳后三日,蓉江吴儁写于金台旅舍”的《龙树寺宴集图卷》一直传藏,并在2005 年的上海崇源2003 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
招集人是韩泰华,字小亭,仁和人,曾任职京师,出为陕西储粮道,晚年侨居江宁,筑玉
雨堂藏书,搜访金石。
会者梅曾亮、戴絅孙、曹懋坚、张穆、何绍基、沈兆霖、刘位坦、赵振祚、林寿图。
宴为送行陈庆镛而举,见卷端梅曾亮《龙树寺燕集叙》云:“居高明远眺,望蕤
宾之月仪也。
以先是五月,颇忧三农,群殷北门之祈,莫顾东城之舞。
既而一雨骑月,四郊有秋,西山送青,南塘漫白。
韩子小亭乃于闰五月五日觞客于龙树寺,座得十人,友皆三益。
相
与过成式之难字,证泰丙之异文。
时则陈子颂南将息影朝市,戒行亲知。
江湖浩然,盖少斥仗
之恋;山林劳矣,孰无衔杯之嗟。
爰志岁时,并代别赋云尔。
”这位陈庆镛(1794—1858),
字颂南,福建晋江人,道光十二年进士。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间,道光帝对海疆偾事媚外辱国而
获罪查办的琦善、奕经、文蔚诸臣予以起用,一时“邸报哄传,人情震骇”。
时任江南道监察
御史的陈庆镛对此尤为愤慨,当即上疏道光帝,直谏其“刑赏失措,无以服民”,因此而“直
声震天下”。
道光二十九年,梅曾亮南归,之后主讲于梅花书院。
咸丰三年,太平军克南京,传说适在
城中且颇受礼遇,尊为“三老五更”。
咸丰六年,梅病逝的消息辗转为京中友人获知,闻者无
不怅触悲怀。
次年三月二十一日,王拯在龙树寺为梅曾亮设奠,“一时京师之能诗者皆与焉”(朱琦《书黄鹄山人诗卷后》)。
席间,他出示了梅曾亮持赠的手迹以示追怀,并重展当年在
此为梅曾亮庆祝六十大寿时所绘寿筵图。
这次出席的王拯、朱琦、冯志沂、孔宪彝等人正是在
梅曾亮出都后,频繁参与“顾祠修禊”活动,又以梅曾亮古文弟子身份,主持京师诗文雅集的
主要人物。
慈仁寺·祁寯藻
位于广安门内大街的慈仁寺是千年古刹,始建于辽代。
明代成化二年(1466)在原寺旧址
重建,名为大慈仁寺。
乾隆九年重修,改名为大报国慈仁寺,俗称报国寺。
这里因地处宣南,
是清代文人踪迹常至之处。
院内大毗卢阁,特别是著名的双松,是许多墨客吟咏的对象。
咸丰年间,慈仁寺也是朝官文人时常招邀的雅集之地。
位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的寿阳祁寯藻(1793—1866)曾辅佐过道光、咸丰、同治三
代帝君,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
他曾视察福建,力主加强海防,查禁烟贩,捕治汉奸。
查勘邓廷桢被诬谎报军功事,反对肃顺铸大钱,是政坛重大事件。
祁寯藻提倡朴学,为士林推崇。
陈衍《石遗室诗话》称为“道、咸间钜公工诗者,素讲朴学,故根柢深厚,非徒事吟咏者
所能骤及”。
史传称祁寯藻“为人清介端重,雅负时望。
典试及视学凡六次,五主礼闱,所得
士几遍天下。
自甲子迄庚申午,七年皆秉钧衡,门无杂宾,不通贿赂”。
门生因此多称之为
“寿阳师”。
咸丰七年六月二十四日,王拯与白兰岩方持,奉欧阳修遗像于慈仁寺为寿,会者
有祁寯藻、张维屏、何绍基等九人。
这称得上是一次京师宋诗派的大聚会。
次年八月二十一日
王渔洋生日,孔绣山、林颖叔招同王拯陪祁寯藻集宴于此。
咸丰九年九月九日,王拯举宴慈仁寺,请祁寯藻、林寿图、莫友芝等人雅集。
此次聚会座师、门生辈分三代。
王拯的座师为祁寯藻,而莫友芝春闱卷出王拯这一房。
是年冬日,王拯又请“寿阳师”等人聚饮。
归后,祁寯藻
醉意未消,挥毫成墨梅图一幅,有题诗:梅花风格自精神,雪后林峦故作春。
空谷足音殊可喜,含毫落笔写前人。
题识云:“此写左田先生笔。
咸丰九年冬月王定甫招同杨宝臣,孔宪珏、林颖叔、莫子偲
雅集慈仁寺,醉后归来写此作记。
祁息翁。
”次日又补书一诗:
雪花偏向鬓毛催,又见春从玉回。
招客且倾愁外酒,寻僧休问劫余灰。
遗书谏草空亭在,落日寒天旧雨来。
紫陌青想鞭策,不须摇落叹庭梅。
之后,祁寯藻离开京师,原因见于史传:“太平军势力蔓延东南各省,公弟宿藻官江宁布
政使,城守劳瘁卒。
公感愤时事,忧伤爱弟,旧病复作。
又与尚书肃顺同值军机,议论多不合。
议京师钱票案,益相龃龉,乃称病乞休去。
”祁寯藻的离去,客观结果是肃顺一系势力的更张。
“辛酉政变”后,祁“以耆臣优诏起复,命以大学士衔为礼部尚书,与前大学士翁心存等偕宜
弘德殿,侍皇帝读。
顷之,用老病予告,薨于京邸。
赐祭葬如例,赠太保,谥曰文端”。
王拯
为作墓表,而“寿阳师”题的“龙壁山房”榜书也一直珍藏。
顾祠(上)·张穆·何绍基
慈仁寺以其具有士大夫流连题咏的传统而成为修建顾亭林(炎武)祠的理想选择之地。
由此,道光年间的“顾祠修禊”前后延续了三十多年,成为鸦片战争之后京城极富于文人情怀的
一个场所。
顾祠创修人之一的张穆(1805-1849),字石洲,山西平定人。
“顾祠修禊”前期核心参与者,张穆、何绍基、苗夔三人是辛卯同年优贡生,次年正月至都应朝考,得以订交。
苗夔说
“同年咸集,独与何子贞、张石洲以说经讲小学最相得。
嗣后或聚或散,然聚之时较多。
”何
绍基也说“三人者志相合,学相砥,闲冷野逸,性相似也。
”张穆是道咸年间边疆史地之学的
核心人物之一。
鸦片战争失败,讲求经世之学的士大夫对时局的忧患更深。
道光二十三年夏,
他与何绍基一道倡议为声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清初大儒顾炎武立祠。
在这里修建顾炎
武祠,最直接的原因是康熙七年(1668)顾炎武五十六岁那年到北京时曾住在慈仁寺。
顾炎武
为撰写《日知录》,遍访群书,他不愿意住进清朝显宦的外甥徐乾学宅邸。
祠建于慈仁寺西偏。
十月,顾祠修建完工。
次年二月二十四日举行了宣南士大夫的首次公祭。
与祭者14 人,张穆
撰公祭文。
道光二十九年冬张穆郁积成疾,病逝于北京寓所。
次年十月十日特设一祭,以张穆
配祀顾祠。
由此慈仁寺的游赏活动就多了一个吸引人的去处,更是多了一种文化的情怀。
慈仁寺与顾祠,自此在诗文中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地点了。
顾祠自首次公祭至同治十二年,每年春季(上巳日前后)、秋季(重九前后)和顾炎武生日(五月廿八日)都有祭祀,共举祀事85 次(其间包括三次特祭)。
与祭者逐年增加,至同治十二年(1873)止,前后参与过祀事的京师
士大夫共有286 人(其中包括三名朝鲜使臣)。
人称“自道光甲辰以来,京朝仕宦之号称名士者,几无一不与此祭”。
《顾亭林先生祠会祭题名》(第一卷子)存自道光二十三年至同治十
二年会祭题名记事册,有晚清石印本,传本亦罕见。
册中与祭事者墨痕累累。
民国十一年刊本
吴昌绶的《顾祠小志》征引诗文,编年述事,读之可见顾祠八十年间的兴衰。
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说“何太史绍基匄赀为先生建祠堂”。
道州何绍基(1799-1873)是晚清诗坛名手,宋诗派的中坚,散文也颇邀时誉,经学、文字学、金石、史地均有造诣。
这
些都以其书名之盛而不太为人注意。
其书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从颜真卿入手,又精于古篆籀,下至六朝近千种碑刻,心摹手追,成为清代末期大书家。
道光二十九年之后,何绍基长期在外
省任乡试官或学政。
咸丰四年夏秋间,他“以南江县郑怀江冤狱及大吏需索陋规、河东土司安
安氏安平康母子争袭各案,先后驰奏”, 虽然钦差大臣前来查办,悉如所议平反办结,但因此
为权贵侧目。
咸丰五年五月二十四日,科试潼川完竣回省,得知“于四月内因缕陈时务十二事”,被皇上责以“肆意妄言”,由部议以私罪降调。
从此何绍基绝意仕进,寄情山水,在游
历名山大川之后,接受主讲山东泺源书院和长沙城南书院之聘,主持书院讲学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