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最后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需要去掉小数末尾的0,使小数成为最简形式。

二、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1.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有几
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4.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的要去掉。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因数(除了1)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因数大;一个因数(除了1)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因数小。

四、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的解题方法:
用乘法计算,即用这个数乘小数倍数。

五、小数乘法的常用验算方法:
1.根据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检验;
2.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重新计算;
3.用计算器验算。

六、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1.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表示;
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四舍五入法: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

由于小数的末尾去掉和加上,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取小数的近似数时不用把数改写成分数,直接去掉。

七、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b×a。

例如:85×18=18×85,
23×88=88×23.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注意: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基于要熟练掌握一些相乘后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1、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先将小数乘以10、100、1000……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使得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进行整数除法运算,最后把商的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还原成小数。

2、小数除以小数的方法:
先把除数乘以10、100、1000……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
的位数,使得除数变成整数,然后进行整数除法运算,最后把商的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还原成小数。

3、小数除法的小数点处理:
被除数和除数小数点位置对齐,商的小数点位置和被除数、除数小数点位置之和相同。

4、小数除法的注意事项:
被除数和除数小数点位置对齐时,需要在两个数的末尾加上0,使得小数点对齐。

如果商的小数位数超过要求,需要进行四舍五入处理。

如果被除数或除数有循环小数,需要把循环节用括号括起来,表示循环部分。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按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对齐。

一个数除以小数除数的计算法则: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
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是可以写成有限位小数的数,而循环小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数除以整数
小数除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先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商的个位后点上小数点,在余数后面添继续除。

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写上,点上小数点再除。

在个位起占位作用。

一个数除以小数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在除法中,商不变性质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除外),商不变。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3、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当被除数除以一个小于1的
除数时,商会比被除数大;当被除数除以一个大于1的除数时,商会比被除数小。

三、商的近似数
1、准确数与近似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些数
是完全准确的,称为准确数;而有些数由于无法得到精确值,只能使用近似数来描述。

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从左边第一个
不是零的数算起,到这一位数字上,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例如:0.6166≈0.62,有两个有效数字:6、2.
3、求商的近似数时,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多一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注意: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四、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
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注意:循环小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2、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
现的数字。

例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3、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
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例如,5.…写作:5.3;6.xxxxxxxx8…写作:6..
3、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五、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步骤:先审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结果,然后根据关系式列出算式,计算时要细心,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第四单元《可能性》
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可能、不可能和一定。

在一定条件下,一些事情的结果可以预知或确定,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而在一定条件下,一些事情的结果不可预知或不可确定,用“可能”来描述。

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当事件的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相关时,在总数或总体中物体数量越多,出现对应结果的可能性越大;物体数量越少,出现对应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对应的物体在总数中所占数量就越多;可能性越小,所占数量就越少。

我们可以用分数或小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例如,从标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抽
一张,抽到卡片“1”的可能性是多少?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时,需要考虑指针停在斜线、白、黑三种区域的可能性。

还有数的排列规律,例如桌子上有三张卡片,分别写着7、8、9.如果摆
出的三位数是单数,XXX赢;如果是双数,XXX赢。

我们需
要想一想,谁赢的可能性大些?这样公平吗?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一、对于乘号的书写形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a×b可以写作a·b或ab。

数字和字母相乘时,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前面,例如b×4写作4b。

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我们还可以
把a×a写作a²,读作a的平方或a的2次方,表示两个a相乘。

2a表示a+a。

二、等式的性质:在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不等于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例如,2+3=5是
等式,但不是方程。

X=3是方程。

四、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五、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的原理是天平平衡。

六、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每天坚持练,一定要写‘解’字。

等号要对齐,同时运算前左右两边要照抄,解的未知数写在左边。

两边乘、除相同数的时候,这个数一定不能为0.
七、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
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
除数÷商。

八、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

如果用a表示正方
形的边长,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可以表示为C=a·4或4a
(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写在字母前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S=a²(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先加上减数再除以系数。

3x÷2-4=5
解:3x÷2-4+4=5+4
3x÷2=9
3x=9×2
3x÷3=9
x=3
4(x-3)=16
解:4(x-3)÷4=16÷4
x-3=4
x-3+3=4+3
x=7
三、多步方程
多步方程中,要“逆着运算顺序”同时变化,可以先把同类项合并,再按照顺序进行计算,最后求出未知数。

2(x-3)+5=11
解:2x-6+5=11
2x-1=11
2x-1+1=11+1
2x=12
2x÷2=12÷2
x=6
3x+2(x+1)=17
解:3x+2x+2=17
5x=15
5x÷5=15÷5
x=3
4x-2(x+3)=-10
解:4x-2x-6=-10
2x=-4
2x÷2=-4÷2
x=-2
2(x-3)+5x=11
解:2x-6+5x=11
7x=17
7x÷7=17÷7
x=2.43(保留两位小数)
四、含分式方程
含分式方程中,要将分式化为通分式,再按照多步方程解法进行计算。

x+1)÷3-(x-1)÷2=1
解:2(x+1)-3(x-1)=6
2x+2-3x+3=6
x=1
x=-1
x+1)÷3-(x-1)÷2=2
解:2(x+1)-3(x-1)=12
2x+2-3x+3=12
x=7
x=-7
五、含绝对值方程
含绝对值方程中,要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再按照多步方程解法进行计算。

2x+1|=5
解:2x+1=5或2x+1=-5
2x=4或2x=-6
x=2或x=-3
3x-2|=7
解:3x-2=7或3x-2=-7
3x=9或3x=-5
x=3或x=-5/3
六、含根式方程
含根式方程中,要将根式消去,再按照多步方程解法进行计算。

x+3)=5
解:x+3=25
x=22
2x+1)=3
解:2x+1=9
2x=8
x=4
七、含参数方程
含参数方程中,要将参数代入方程中,再按照多步方程解法进行计算。

设x+y=a,x-y=b,求x,y。

解:x=(a+b)÷2,y=(a-b)÷2
设x+y=7,x-y=1,求x,y。

解:x=4,y=3
设x+y=a,x-y=b,求a,b。

解:a=(x+y)+(x-y),b=(x+y)-(x-y)
设x+y=6,x-y=2,求a,b。

解:a=8,b=4
八、含两个未知量的方程
含两个未知量的方程中,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列出方程,再按照多步方程解法进行计算。

设甲、乙两人的年龄分别为x,y,已知x=2y,且x+y =36,求甲、乙两人的年龄。

解:x=2y,x+y=36
2y+y=36
y=12,x=24
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些格式错误,例如缺少空格和符号错误。

然后,我们需要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例如“难点”部分没有任何解释或例子。

最后,我们可以小幅度地改写每段话,以更好地表达意思。

2.4x - 6 = 18
解:2.4x - 6 + 6 = 18 + 6
2.4x = 24
2.4x ÷ 2.4 = 24 ÷ 2.4
x = 10
解释: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来解决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将6加到两边来消除-6.然后,我们将2.4除以两边,以得到x 的值。

x ÷ 4 + 6 = 7.8
解:x ÷ 4 + 6 - 6 = 7.8 - 6
x ÷ 4 = 1.8
x ÷ 4 × 4 = 1.8 × 4
x = 7.2
解释: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来解决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将6减去6,以消除6.然后,我们将1.8乘以4,以得到x的值。

3(x - 6) = 6.6
解:3(x - 6) ÷ 3 = 6.6 ÷ 3
x - 6 = 2.2
x - 6 + 6 = 2.2 + 6
x = 8.2
解释: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来解决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将3除以两边,以得到x - 6的值。

然后,我们将6加到两边,以得到x的值。

6 + 64 ÷ x = 10
解:6 + 64 ÷ x - 6 = 10 - 6
64 ÷ x = 4
64 ÷ x × x = 4 × x
4x = 64
4x ÷ 4 = 64 ÷ 4
x = 16
解释: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来解决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将6减去6,以消除6.然后,我们将64除以x,以得到4的值。

最后,我们将4乘以x,以得到x的值。

5(7.2 - x) = 6
解:5(7.2 - x) ÷ 5 = 6 ÷ 5
7.2 - x = 1.2
7.2 - x + x = 1.2 + x
x + 1.2 = 7.2
x + 1.2 - 1.2 = 7.2 - 1.2
x = 6
解释: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来解决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将5除以两边,以得到7.2 - x的值。

然后,我们将1.2加到两边,以得到x的值。

10 - 6 ÷ x = 8
解:10 - 6 ÷ x + 6 ÷ x = 8 + 6 ÷ x
10 = 8 + 6 ÷ x
6 ÷ x + 8 - 8 = 10 - 8
6 ÷ x = 2
6 ÷ x × x = 2 × x
6 = 2x
2x ÷ 2 = 6 ÷ 2
x = 3
解释: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来解决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将6除以x,以得到2的值。

然后,我们将2乘以x,以得到
x的值。

2.4x + 2.4 × 8 = 36
解:2.4(x + 8) = 36
2.4(x + 8) ÷ 2.4 = 36 ÷ 2.4
x + 8 = 15
x + 8 - 8 = 15 - 8
x = 7
解释: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来解决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将2.4乘以8,以得到19.2的值。

然后,我们将19.2减去两边,以消除19.2.最后,我们将2.4除以两边,以得到x的值。

x ÷ 4 - 4.8 ÷ 4 = 2
解:(x - 4.8) ÷ 4 = 2
x - 4.8) ÷ 4 × 4 = 2 × 4
x - 4.8 = 8
x - 4.8 + 4.8 = 8 + 4.8
x = 12.8
解释: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来解决这个方程。

首先,我们将4乘以2,以得到8的值。

然后,我们将8加上4.8,以得到x - 4.8的值。

最后,我们将x - 4.8除以4,以得到x的值。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提取共同因数的方法计算量较少,容易避免计算错误。

当两个有共同因数的乘积(或具有相同除数的除法式子)相加或相减时,共同因数(或除数)是未知数的,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将其简化为两步方程。

例如,对于方程2.4x+3.6x=36,可以先将系数相加,得到6x=36,再通过除法消去6,得到x=6的解。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难点在于隐藏的因数或错看的未知数容易成为易错点。

对于方程2.4x-x=7,可以先将x看作1x,然后将系数相减,得到1.4x=7,再通过除法消去1.4,得到x=5的解。

对于方程3.6+2.4x=15,可以先将常数相加,得到6=
2.4x+
3.6,然后将系数相加,得到6=6x,再通过除法消去6,得到x=1的解。

当方程两边都出现未知数时,可以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消去一边的未知数,成为一般形式。

例如,对于方程3.2x+8=4.8x,可以先将同类项相减,
得到1.6x=8,再通过除法消去1.6,得到x=5的解。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难点在于方程两边都有未知数,且未知数是除数(即非),可以同时乘以未知数,再消去一边的未知数。

总之,解方程的关键在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保证方程两边的同时同样的变化,哪怕绕了大弯,最终也一定能够解决。

方程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格式,平时一般口算代入检验。

例如,对于方程6+64÷x=10,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计算:6+
64÷x-6=10-6,得到64÷x=4,进而得到x=16.为了验证x
=16是否为原方程的解,我们可以进行方程的检验。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方程左边=”开始,先写出方程左边的表达式,然后代入方程的解,逐步计算,最后将算出的答案与方程右边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对于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方程左边=6+64÷x=6+64÷16=6+4=10,方程右边也等于10,因
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x=16是原方程的解。

对于另一个方程4+6÷x=9÷x,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计算:(4+6÷x)x=(9÷x)x,得到4x+6=9x,进而得到x=0.75.为了验证x=0.75是否为原方程的解,我们可以进行方程的检验。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方程左边=”开始,先写出方程左边的表达式,然后代入方程的解,逐步计算,最后将算出的答案与方程右边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对于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方程左边=4+6÷x=4+6÷0.75=4+8=12,方程右边
等于9÷x×x=9×0.75=6.7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x=0.75
不是原方程的解。

对于方程10-8÷x=13-14÷x,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计算:(10-8÷x)x=(13-14÷x)x,得到10x-8=13x-14,进
而得到x=2.为了验证x=2是否为原方程的解,我们可以进行方程的检验。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方程左边=”开始,先写出方程左边的表达式,然后代入方程的解,逐步计算,最后将算出的答案与方程右边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对于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方程左边=10-8÷x=10-8÷2=6,方程右边等
于13-14÷x=13-14÷2=6,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x=2
是原方程的解。

在研究多边形面积时,我们需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周长关系式。

具体来说,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即
s=ab,长方形周长等于长加宽的两倍,即c=(a+b)×2.同时,
我们还需要了解长方形中面积、周长与长和宽之间的变化关系,例如长方形的长加宽等于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当长方形的周长不变时,长与宽的差越大,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小,反之,长与宽的差越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

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差越大,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长,长与宽的差越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短。

对于正方形,其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即s=a²,周长等于边长的四倍,即c=4a。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是指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直角梯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当一条腰与上底、下底垂直时,就可以称之为直角梯形。

在计算梯形面积时,需要注意所画的高要用虚线表示,并且一定要画垂足符号。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通过旋转、平移来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a+b)×h÷2,其中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在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和高四个量中任意三个时,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在平行四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其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另外,将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
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它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如果将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则它们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大了。

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时,若高相等,则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一半;若底相等,则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一半;若等底等高,则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2倍。

在植树问题中,如果两端都要栽,则间隔数等于总长除以间距,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如果两端不栽,则间隔数等于总长除以间距,棵数等于间隔数减1.
2、某大学校门门柱到公路有一条1000米的小路,每隔8
米栽一棵白杨。

问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白杨?
答:小路两侧共有125个8米的区间,因此可以栽125棵
白杨。

3、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两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
设一根。

若公路两头不架,共需多少根电线杆?
答:公路两侧共有50个50米的区间,因此需要架设51
根电线杆。

锯木问题:
公式:段数=次数+1,次数=段数-1,总时间=每次时间×
次数(两端不栽)
1、一根木材,截成3段需要10分钟,如果每截一段的时间相等,那么截成9段需要多少分钟?
答:将一根木材截成3段需要2次,因此每次需要5分钟。

将一根木材截成9段需要8次,因此总时间为40分钟。

2、锯一条4米长的圆柱形钢条,锯5段耗时1小时20分钟。

如果把这条钢条锯成半米长的小段,需要多少分钟?
答:将一条4米长的钢条锯成5段需要4次,因此每次需
要20分钟。

将一条4米长的钢条锯成8段需要7次,因此总
时间为140分钟。

3、截一根18米长的木材,每隔3米截一段,共需截多少次。

若共用了30分钟,每截一次需多少分钟?
答:将一根18米长的木材截成6段需要5次,因此每次需要6分钟。

若共用了30分钟,则共截了5次,每次需要6分钟。

方阵问题:
公式:最外层的数目是:边长×4—4或者是(边长-1)×4;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边长×边长
1、在一块正方形地四周种树,每边都种了15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

问这个场地四周共种树多少棵?
答:正方形地的边长为15棵树/4=3.75,取4.因此正方形地的边长为4,四周共种树4×4-4=12棵。

2、某校五年级学生排成一个实心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

问方阵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学生多少人?
答:最外一层共有60人,因此每边有15人。

方阵共有15×15=225人。

3、有一队学生,排成一个中空方阵,最外层人数共48人,最内层人数共24人。

这队学生共有多少人?
答:最外层的人数为(边长×4-4)=48,解得边长为13.最内层的人数为24,因此中间有11层,共有48+24+11×(13-
2)×4=356人。

封闭的图形钟点问题(例如围成一个圆形、椭圆形):
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
1、时钟6点钟敲6下,10秒钟敲完。

敲8下需要多少秒?
答:6点钟敲6下,因此每隔10/6=1.67秒敲一下。

敲8
下需要8×1.67=13.36秒。

上楼问题:
公式:楼层数=间隔数+1,间隔数=楼层数-1,总台阶数=
间隔数×每层台阶数
1、XXX爬楼梯时速度保持不变,从一层到三层用了36秒,若从3层到6层需用多少秒?
答:从一层到三层需要2个间隔,因此每个间隔需要18秒。

从3层到6层需要3个间隔,因此需要3×18=54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