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试测试卷 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试测试卷 详解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

读下图回答以下三题。

1.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 . 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 . 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 . 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

据图回答以下三题。

2.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 . 该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典型土壤是棕壤 B . 河流水量丰富,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C . 该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
D . 雨季来临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旱季草木凋零,一片荒芜 3.关于黄土高原位置和降水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 . 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降水较少,季节变化也较小
B .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中纬度地带,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高原向山地过渡的区域
C .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D . 黄土高原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主要属于地形雨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三题。

4.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出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①年降水量①海拔①荒漠化程度①人口密度
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
“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5.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
河西走廊属于甘肃省率先脱贫奔小康的地区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

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不合理,防护林网建设滞后。

民勤县在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沙枣林至今已有近一半消失,风沙肆虐,土地荒漠化严重。

为此,甘肃省委、省政府近年提出要“再造河西”。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6.“再造河西”需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大量开荒B.生活用能问题C.发展交通D.完善生态体系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国际重要湿地。

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

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7.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A .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 . 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 . 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 . 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8.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 . 形态 B . 土壤类型
C . 坡向
D . 物质组成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9.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 ①生态移民 ①合理载畜 ①抽取地下水 A . ①① B . ①①
C . ①①
D . ①①
2011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森林”,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完成以下两题。

10.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 )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①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①调节区域气候 ①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 . ①①① B . ①①①
C . ①①①
D . ①①①
读“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完成以下两题。

11.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 . 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 . 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 . 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 . 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 . 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 . 土壤肥力上升
C .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 自然灾害减少
读“我国某地开荒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图中显示,扩大耕地的主要目的是( ) A . 保护土地资源 B . 保护生态环境
C . 增加粮食总量
D . 提高粮食单产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①植被破坏①土质疏松 ①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A . ①① B . ①①
C . ①①
D . ①①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4万公顷,并以每年1~3米的速度向外蔓延。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5.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①水土流失 ①人口迁出 ①全球气候变暖 A . ①① B . ①①
C . ①①
D . ①①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6.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 . 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 . 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 . 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17.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
①地震发生频次和强度增加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①
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
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①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 . ①①① B . ①①①
C . ①①①
D . ①①①
读下图,回答以下三题。

18.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 B . 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 C . 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 . 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9.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①甲地打坝淤地 ①乙处整修梯田 ①丙处修建水库 ①丁处平整土地 A . ①① B . ①①
C . ①①
D . ①①
20.下面图示区域西部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林果业基地,也是重要生态保护区。

图示区域西部森林的环境效益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①防风固沙,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 ①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①调节气候,减轻东部地区寒潮影响 A . ①① B . ①①
C . ①①
D . ①①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图甲中A―B 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1)根据材料一,从B至A反映出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温度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当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________。

当年降水量在________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当年降水量超过450 mm时,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________区,耕作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南盐渍化土地分布。

简析河南盐渍化分布区盐渍化成因,并分析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河南盐渍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的原因。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干流区域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壤分布区发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红色荒漠”形成机制示意图。

(1)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3)填表比较:南方地区的“红色荒漠”问题与我国其他地区生态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4.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示地区自然景观以________为主,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地区有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河西走廊,这里发展农业的主导自然因素是________。

(3)近年该农业区人类出现了哪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试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25.科学家们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

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读“我国东北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图及①①两地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地形区来说,甲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位于________平原,该区北部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代号填入乙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

a.风力作用为主b.流水作用为主c.年降水量大d.年降水量小且不稳定
(3)图中①地和①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两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4)为防治土地退化,我国政府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甲、乙两幅图,简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黄河三角洲新增土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

2.【答案】C
【解析】热带雨林区的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植被茂密,发育土壤为砖红壤,河流水量丰富,流量稳定。

人类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处在由平原向高原、由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区域,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650毫米之间,降水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4.【答案】B
【解析】西北地区由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荒漠化程度逐渐加大,导致草场载畜量下降。

5.【答案】A
【解析】由“大风”“黄沙”“穷荒绝漠”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吉林西部降水少,水土流失不重,东北地区酸雨不重。

6.【答案】B
【解析】该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是生活用能短缺,因此生活用能问题是该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7.【答案】D
【解析】高原和高山地区的湿地,水源不是来自于河流泛滥,一般来源于山地的地下水。

8.【答案】A
【解析】梯田的修筑,使沟谷发育的山坡形态发生了改变。

土壤类型是自然和人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坡向是不易改变的,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9.【答案】A
【解析】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是应该退耕还牧,并制定合理的载畜量或者进行生态移民等,开采矿产和抽取地下水会导致该地草地退化更严重。

10.【答案】A
【解析】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11.【答案】C
【解析】河流泥沙在下游沉积,会抬高河床,导致排水不畅,洪涝灾害威胁加剧;泥沙在水库淤
积,将使水库库容减少,水库对河水的调蓄功能减弱。

12.【答案】C
【解析】破坏原始植被,将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将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13.【答案】C
【解析】从图中看,因为粮食不足才扩大耕地面积的,扩大耕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粮食总量,C正确;扩大耕地广种薄收,说明粮食单产不高。

14.【答案】B
【解析】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成因上有共同之处:植被的破坏、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15.【答案】A
【解析】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少;周围植被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

16.【答案】C
【解析】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

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

17.【答案】B
【解析】地震属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与雨林的破坏无关;雨林被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18.【答案】A
【解析】据图判断滥垦、滥伐占85%,说明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为人为原因,是不合理开发土地而不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19.【答案】A
【解析】甲地位于小流域中,打坝淤地有利于保持水土,乙处位于缓坡地带,适合修梯田,减少水土流失,丙地位于塬面上,水量少不适合修建水库,丁地坡度较陡,不适宜平整土地。

20.【答案】A
【解析】该区域的西部是山地地形,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该区域是京津地区的冬季风的上风向,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利于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

该区域西部主要为山地,工业不发达,空气较好,森林吸烟除尘作用小;该山地海拔较低,森林对减弱寒潮强度的作用较小。

21.【答案】(1)从赤道向两极和从沿海向内陆的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
(2)较弱300~450增强
(3)半干旱一年一熟
(4)存在的问题: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大;①过度垦殖,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①耕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①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①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

协调措施:①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①治理水土流失;①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力;①调整农业结构;①政府支持;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①控制放牧;①(适当)移民,缓解环境压力。

【解析】图中AB之间既有从赤道到两极也有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材料二图中降水侵蚀力线可以看出,坡度越陡侵蚀力越大,与森林覆盖率和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可从图中读出;降水量350mm属于半干旱地区,积温2 997①属于中温带,一年一熟,该地区存在降水少热量不足等自然不足,也有人口增长快,过度开垦及土地利用不合理等人为问题,主要从控制人口、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和治理环境问题等方面来采取措施。

22.【答案】成因: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别是春季和冬初,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黄河下游为地上河,两岸地下水埋藏浅,引黄灌溉进一步提高地下水位,盐分易随蒸发积累到地表。

原因:小浪底水库具有拦沙冲淤的功能,使下游河床下切,黄河水位和两岸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减少了盐分在地表的积累,有利于抑制盐渍化。

【解析】盐渍化成因主要从降水少蒸发多而引水灌溉方面分析,水库能够调蓄流量,控制或减少盐分在地表的积累。

23.【答案】(1)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2)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地表变得崎岖不平;淤积下游河道和湖泊。

(3)
【解析】(1)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和需要的燃料增加,造成滥伐森林;高温多雨导致地表径流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2)“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壤分布区发生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它对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

主要是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下游河道、湖泊淤积。

(3)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南方地区的“红色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降水多,水蚀作用强。

但三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因此共同治理措施是: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农业技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24.【答案】(1)荒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加之高原、山脉的阻挡,降水稀少
(2)水源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解析】由图示可知该区自然景观以沙漠为主,农业生产区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

结合经纬度可得:①河西走廊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灌溉水源是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该地区大气降水少,水源缺乏,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的粮食需求增多,出现过度垦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不合理的活动,若农业用水过度,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加上该地强烈的太阳辐射、旺盛的蒸发、大风等作用,便会产生土地荒漠化问题。

25.【答案】(1)东北黑土流失(2)a b d c(从上到下,自左向右)
(3)
(4)有利于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解析】第(1)题,读甲图可知,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该地区北部有大片黑土分布,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黑土流失。

第(2)题,由乙图中“起主要作用的外力”“干旱与大风季节同步”等信息,确定最左边空白框中应填a,最右边空白框中应填b;结合甲图中①①两地的地理位置可知,①地距海较近,降水较多,①地距海较远,降水较少,可确定下面两空白框,左边填d、右边填c。

第(3)题,①地位于湿润的森林山区,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如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会造成水土流失;①地位于半干旱草原区,过度放牧和开垦草原,会产生荒漠化。

第(4)题,主要分析该政策对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影响。

对国家来说,采取这样的政策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集体来说,有利于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民个人来说,尤其是“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有利于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