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札记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花生》教学札记(一)
许地山写的《落花生》,我采用的是自学辅导法。

我先给学生布置两道思考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点勾画。

读完了有什么想法就举手发言。

大约十分钟后,学生陆续举起了小手,渴望说出自己的读后感。

一个学生说:“我和母亲在山坡上种过花生,收过花生,知道花生确实是一种很谦虚的植物,像甘薯一样,把果实埋在地里,从不炫耀自己。


一个女学生说“这篇课文讲许地山一家人种花生,吃花生的事。

我也经历过,但是从来没有人给我讲过课文中的那些道理。

”我抓住这个话题,提请学生思考:“课文究竞讲了什么道理?”
一个学生说:“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张扬自己的成功。


一个学生说:“做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没有能力的人。


一个学生说:“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


我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大家归纳得很好。

说明同学们已经抓住了课文的思想灵魂。

古人说文章是用来讲道理的。

这篇课文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一个平常而有趣的故事中,所以读者都爱看。

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现在请大家思考,这篇课文好在哪里?”
一个同学说:“作者从讲故事出发,把道理自然地引申出来。


一个学生说:“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都很简单,主要是一家人七嘴八舌议论花生。


我表扬他:“对,课文以谈花生的好处为主。

他们怎样谈?”
一个学生说:“孩子们从味道、榨油、价钱三方面谈花生好处,都是外在的,而父亲谈的是花生看不见的好处。


我概括大家的意见说:“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写得少,谈花生写得多,这在写作文时叫详略安排。

对突出文章主题的内容详写,对起铺垫作用的内容则略写。

同学们在作文时常见的毛病是平均用力,不分主次。

关于做人的道理,是作者从花生中引伸出来的,所以作者希望孩子们像花生一样质朴做人。


最后我对学生说:“托物言志,是一种很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人赞美蜜蜂,有人歌颂梅花,有人礼赞松树,有人歌颂雄鹰。

你们喜爱什么?谁说来听听?”
一个学生说:“我最爱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个学生说:“我最爱黄牛,总是默默无闻地拉犁耕地,吃的只是草。


一个学生说:“我最喜欢家里的老母鸡,吃的是落地的饭粒,却不停地下蛋,
可以做菜,也可以换钱。


我看到同学们思维如此活跃,很是高兴,进一步刺激说:“谁能说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新颖别致的例子?”
同学思考片刻,就有人举手。

一个学生说:“课文说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说它们爱炫耀果实。

我不同意。

我喜欢它们,它们不但有用,而且外表漂亮!”
一个学生说:“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又好看又有用。

我妈妈不太漂亮,她常去美容院。

我也喜欢妈妈。


一个学生说:“花生长得不好看是天生的,改变不了。


一个学生说:“上学期竞选班长,三个候选人,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管理能力,还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深藏不露,让我们怎么投票?”
一个学生说:“我爸爸单位搞竞争上岗,我听过他在家里练习演说,也是专讲他有什么能耐的。

结果他成功了。


一个学生说:“跳水队员又漂亮又有用,最让人羡慕。

奥运会拿冠军,唱国歌升国旗,全世界都知道。


一个学生跟着说:“对!我长大了不做小草,要做大树。

拿破仑说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深受震动,动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说得太好了。

像花生那样的人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时代里,有人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有人像林中的小树那样静立不动,有人像大海那样深沉,有人像山泉那样清明。

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同学们静静地听我诉说,会心地点点头。

下课钟响起,我宣布下课。

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落花生》教学札记(二)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

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具体操作如下: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

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
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

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

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助。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

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

在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

从而让学生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

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意义。

课上孩子们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也能积极发言。

只有个别孩子仍然思想“开小差”,不能控制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

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

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

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

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

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己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己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

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也就是说
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

《落花生》教学札记(三)
儿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情绪化色彩。

布卢姆在提出其学校学习的模式时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陪伴着认知因素而出现,并且在教学中,情感不只是作为手段促进认知教学,而且还作为目标来促进整个教学活动。

我们的小语界同仁也日益意识到: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真正的教学应是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充分地、最完善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已把人文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语文教学的人文化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学生、教师与文本真真切切的对话获得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

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

如教完《落
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

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

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

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

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

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

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辩论中去。

教师在新型的课堂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策略,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

总之,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