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_分类和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分类和功能
文/ 马玫瑰,李建强
摘要: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多样性特点,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密不可分,
同时引致出其服饰分类的多样性和民族特色。

此外,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不仅具有保护、适应的基本功能,还有装饰审美和民族识别、图腾和祖先崇拜的象征功能以及记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播功能。

文章着重
论述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分类和功能,以期展现这一行将消失的哈尼族传统民族服饰。

关键词:哈尼族;传统服饰;特点;分类;功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五十六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是哈尼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为直观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着这个民族的风情民俗,寄寓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向往。

本文基于保护哈尼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考察了云南哈尼族相关地区,以期完整展示这一民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基本概况和文化内涵。

1 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特点
云南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 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生活在哀牢山区热带或亚热带的高山和半山腰上的哈尼族是一个支系繁多的民族,“各支系的妇女都十分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服饰, 从色彩、面料、图案、款式等方面构成了本民族固有的服饰文化特色,体现了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
1.1色彩上崇尚黑色
哈尼族崇尚黑色,无论男女老少,传统服饰均以黑色和藏青色为主要基调,这与汉族惧黑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

哈尼族与彝、拉祜等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群。

“在氐羌族群彝语支民族中的彝、纳西、拉祜等民族,认为黑色具有尊贵、高雅、正统的含义。

哈尼族作为彝语支民族的一员,同样也崇尚黑色,他们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认为黑色是所有颜色中最高贵、最能完美地表达生命本质的颜色,是人类躲避鬼魂纠缠和恶人追击的保护色,于是将黑色视为一种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

”[2]而且,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黑色服饰在保暖(黑色服饰属于黑体,完全吸热)、耐脏(色深因而看不见脏污)、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

1.2面料上采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
哈尼族大量采用自然材料制作服饰,其面
作者简介:马玫瑰,硕士,红河学院教师通讯作者:李建强,武汉纺织大学现代纺织学院教授
料一般都用自种的棉花和麻,哈尼族农家多备 有一套木制轧花机、纺车和手工织布机。

深秋 时节,哈尼族妇女们将成熟的棉、麻采回晒干, 将其搓成条状,自捻成纱线,完成织前工序;随 后用自制的原始简单织机织布;再用蓝靛草对 布匹进行靛染 ,染 成黑土布和藏青色 棉布;最后经过扎 染、刺绣、配物、式 样搭 配 就 可 做 出
1.4 款式多样精美
哈尼族历史上没有 形
成 全 民 族 统 一 的 服 饰,在不同的生活环境 和支系中造就了哈尼族 服饰多样性,这种多样 性首先体现在不同的支 系上:从造型上看,新平 卡多支系的服饰属于宽 松型;而勐海阿卡服饰
图 4:元阳哈尼圆形帽
繁杂纷呈、绚丽夺 目的服装(图 1)。

1.3 图案自然和谐

1:哈尼族自织自纺自染的土布 与白宏服饰较为相似, 同为短小紧身型,但是 阿卡的服饰极为讲究, 哈尼族崇拜自然,热爱自然,其服饰图案 头饰繁杂。

其次,体现在
图 5:元江哈尼方形帽 很精美,与大自然和梯田融为一体,体现了一 种人与天地的和谐之美。

在哈尼族人的眼里, 首先,日月星辰是天神所赐的福祉,是幸福、吉 祥的象征,因此在哈尼族服饰(包括女性传统 服饰)中几何形图案、日月星辰、花草图案和鸟 兽图案成了最基本的装饰图案,无论哪一个支 系的何种款式服饰都有它们的身影;其次,梯 田图案也是其传统服饰图案 中比较常见的。

哈尼族的经济
方式是以梯田农业为主 ,因 此,整个哈尼族的民族审美情 趣受梯田美影响极深,以至 于在其服饰创造中创造出了
“ 梯 田 图 不同地区的同一支系上。

简单比较一下元江的 哈尼支系、元阳的哈尼支系、金平哈尼支系和 红
河哈尼支系的服饰,都是宽松型服饰。

但是 细节差异很大,如元阳哈尼是圆形帽(图 4), 元江哈尼则为方型帽(图 5),金平哈尼为不规 则形状的黑色包头(图 6),红河哈尼的鸡冠帽
(图
7)等。

[3] 案 ”、“ 梯
图 2:叶车支系多层衣
图 6:金平哈尼黑色包头 图 7:红河哈尼鸡冠帽
图 3:叶车支系短裤
田造型”。

如叶车人的多层 衣(图 2)为多件同样的衣服 钉在一起,内褂正摆下有数 道青蓝色相间的假边,层层 相间,逐 层递减 ,梯 形图案
十分醒目,其短裤(图 3)以
2 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分类
云南哈尼族各支系女性传统服饰因头饰、 上衣和下衣的不同而保留了各支系的传统特 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根据上衣下装的款 式,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可以简单分为长衣长 裤型、长衣长裙型、短衣长裤型、短衣短裤型和 能束缚臀部为好,且前面要呈人字形对折出七 道褶子来,一眼看去好像有七条短裤穿在身 上。

短衣短裙型等五种。

2.1 长衣长裤型
穿着长衣长裤型的主要有艾罗、多尼、罗
比等支系(图 8、图 9),此类衣 服上衣一般无 领、斜襟、宽松,长及大腿中部,裤子一般长及 小腿下方,大档、大裤脚,穿着不分前后,此服 饰一般在领口、袖口和裤脚处有特别的装饰。

[4]
图 13:江城县腊咪服饰
图 14:哈尼果觉服饰
图 8:元阳县艾罗支系服饰
图 9:红河县罗比妇女服饰
2.2 长衣长裙型
穿着长衣长裙型服 饰主要有碧约、卡多、多 塔等支系(图 10、图 11), 此 类 衣 服 上 衣 一 般 无 领、斜襟,两侧腋下开 叉,长及大腿中部,裙子 长及脚踝,裙筒宽大,十 图 10:墨江县碧约妇女服饰
分宽松大方。

[4]
2.4 短衣短裤型
叶车、白宏、布 都等支系主要穿着 短衣短裤型服饰 (图 15、图 16), 超短裤是叶车最 独 特 的 标 志 之 一,长度 仅及大 腿根部 ,上衣无 领 、交 襟 ,袖 短 宽。

白宏支系的 衣裤以短、小、 紧 著 称 ,有“ 穿 衣不遮肚 ,穿裤 不 过 膝 ” 的 俗 语。

[4]
2.5 短衣短裙型
图 15:红河县叶车支系服饰
图 16:绿春县白宏支系服饰
图 11:哈尼卡多支系少女装、老年装
2.3 短衣长裤型
穿着短衣长裤型服饰
的主要有腊咪、果觉、罗美等 支系(图 12、图 13、图 14),
穿着短衣短裙的主要是 爱尼人(图 17),上衣一般无
领、右襟、无扣,两侧腋下开 叉,袖子较长。

下身配百褶 裙,长不过膝,精美的小腿套 与短衣短裙搭配十分和谐。

[4]
哈尼族不同支系服饰款 型有别,甚至同一支系也因 居住地域的差异而服饰各有
图 17:西双版纳哈尼
族爱尼支系服饰
上衣无领、斜襟、长袖,在右 锁骨和右腋窝下各订一对 纽扣。

裤子为大腰、大裤 裆、直筒大裤脚。

[4]
图 12:墨江县腊咪服饰
千秋。

此外,各支系周边的民族不同,因此哈尼 族各支系受周边民族的影响也不同。

总之,哈
尼族女性传统服饰每种类型的穿戴方式都是
根据各支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
同而形成,适合于妇女各个年龄段的社会交往及农耕活动。

3 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功能
3.1生存需要的保护功能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具有生存需要的保护功能。

服饰,对人类来说,首要功能是遮盖身体,御寒取暖,维护生存。

在独特的梯田种植和山地农耕的生存环境下,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也同样具有最基础的保护功能。

最原始以芭蕉叶、树皮等裹身,“现在打在腿上的绑腿就具有很强的实用保护功能。

因哈尼族多居住于热带或亚热带的高山和半山腰上,这些地方蚊虫很多,且在梯田的水里劳作也常会遇到蚂蟥,而腿上的绑腿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护腿脚的作用。

同时,在山中砍柴等劳动活动中,用较厚的绑腿还能保护腿脚,避免身体被山上的荆棘、树梯田里进行耕作;艾罗、哈尼等支系穿着宽松的长衣长裤、碧约、卡多等支系穿着长衣、长裙,因为宽松的长衣、长裤、长裙凉爽舒适、防晒,长裤和长裙在劳作的时候还可以挽起来,适用于哈尼族这种山中生活和劳作。

3.3装饰美化的审美功能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 100 多种不同的款式,都是哈尼族女性美与智慧的结晶。

“哈尼族女性服饰图案的题材范围极广,主要涉及几何形图案、花草图案和鸟兽图案、民俗图案、吉祥图案。

”[7]而且纹样种类十分丰富,刺绣精美、做工精细,讲究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头饰和配饰丰富,服饰中无不显示着古朴纯真之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

如图19 所示,碧约妇女的腰带图案是蝴蝶
枝和石头等划伤。

”[3(]图18)纹,蝴蝶纹主要装饰在妇女的腰带和袖口部
位,一般都会连续使用,组成一个或多个二方
连续纹样。

蝴蝶纹常和花草纹一起使用,作为
男女交换的定情之物。

[7]
图18: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中的绑腿
3.2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具有自然环境的适
应功能。

这个典型的靠山而居的稻作农耕民
族,虽然他们的服饰因内部的支系、居住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但都与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自然环境和梯田农耕稻作文化息息相关,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哈尼族服饰主要来源于自给自足的梯田农业,从原料的栽种、纺织、靛染、裁剪、款式、色彩和图案无不依托于梯田农业和适应于梯田农业。

”[5]、“尤其短裙的发明与发展,是与其亚热带半山区的气候环境相适应的。

”[6]如叶车、白宏等支系的短衣、短裤和爱尼支系的短衣、短裙简洁方便,上坡、下坡和山地活动自如,不仅散热而且便于在没膝的
图19:碧约妇女腰带图案
3.4社会角色的识别功能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具有很强的社会角
色识别功能。

一个人在出生、成年、婚配、死亡
等每一个重要转折点上,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
角色,服饰也要以相应的形式成为人们身份角
色转换的标志,从而使这种转换得到社会认同。

3.4.1 民族、族群的识别功能哈尼族支系众多,
不同支系服饰有别。


尼族女性传统服饰不仅是哈尼族区别于其他
民族的第一标志,也是支系间的区别性标志。

正如叶车妇女是哈尼族各支系中唯一穿对襟剪刀口而不穿胸衣的,故右胸部位大半袒露的服饰特征是叶车支系的重要标志,而且超短裤也是叶车支系的标志之一,表1 对哈尼族部分支系的服饰标志进行描述。

表1:哈尼族部分支系女性传统服饰标志更变,根据儿童、青年、老年(壮年)各个不同年龄段的社会交往及农耕活动而不同。

如图20、图21、图22 所示,绿春哈尼儿童装多以红色为主,上衣为长袖斜襟,下装为长裤;女子青年装则是以黑色为主,上衣为对襟长袖,衣服两边用银饰装饰,下身为黑色长裙;老年服饰则越来越简单,银饰品和
刺绣图案减少,单一的黑色或青色。

哈尼族妇女是否已经结婚,
不同支系的服饰标志不同。

有的
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
珍品,具有显示富贵的意思。

哈尼族支系叶车人还认为,女性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哈尼族还一直非常注重使用银饰,在他们的理念中,钱和银是等价的,哈尼人对银的钱财观念最高,相信银是体现富裕的标志,所以女性戴银饰越多、越重越能反映其家族富有。

3.4.3 性别、年龄和婚否的识别功能哈尼族服
饰有着性别和年龄的识别功能。

盘辫区分,如图23
中间垂辫表示未
婚,两边盘辫表示
已婚;还有的以围
腰和腰带的花色区
分如图 23 中间两
人为少女,两侧为
已婚、已育妇女。


有的支系杂以上面
两种或三种区分标
志,如红河、墨江一
带未婚垂辫,已婚
盘于顶。

墨江部分
少女头戴青布小
帽,系白色或粉红
色围腰,婚后取帽,
改系蓝围腰;此外,
西双版纳及澜沧哈
尼族妇女如图 24
(见下页),上穿挑
花短衣,下穿及膝
的折叠短裙,头饰繁
富。

未婚时裙子系得
图20:绿春哈尼儿童装
图21:绿春哈尼青年装
图22:绿春哈尼老年装
一个哈尼族女子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大的服饰高,紧接上衣,已婚图23:哈尼族已婚、未婚女性
图24:西双版纳垂辫、盘辫哈尼妇女则系得低些。

[8]
3.5图腾和祖先
崇拜的象征功能
哈尼族女性
传统服饰中还体
现了其族人对图
腾的崇拜和宗教
的信仰。

哈尼族
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却遭遇到了挑战,很多功能
逐渐减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念的变化、深受汉文化和汉服的影响,哈尼
族女性传统服饰中有些功能显化,而有些功能
则隐化,其识别、象征和传播功能逐渐淡化,而
审美功能更加突出,与传统的民族服饰大相径
庭,传统与时尚相冲突,民族符号出现了严重
的简化和残缺,美的延伸缺乏深刻的民族内
服饰与其宗教、图腾和祖先崇拜都联系在一起。

虽然哈尼族还没有形成虔诚的统一崇拜,但是原始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

再如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以黑色为主,其实也是对原始宗教崇拜的反映。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图案以梯田和大自然的纹样为主,也是对大自然和自然现象的崇拜。

正如哈尼族一些服饰配件,如鱼、花、鸟、太阳、星星等都表达了其民族对动物、植物等万物神灵的崇拜。

3.6民族文化的传播功能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记载并传播了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哈尼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上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式历史文化。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族迁徙史,它记载着哈尼族的兴衰起落和民俗民情,再现了许多哈尼族神话传说、故事主题等,尤其是对于这种无文字的口传文化民族,它记录历史和述古记事的传播功能更加明显。

“正如哈尼碧约妇女服饰中最外面的那件长宽衣,背面精心刺绣的图案,不仅是一种美的再现,而且还记录了哈尼族千年来由西北向南征战和迁徙的历史。

”[9]哈尼族服饰中的色彩、图案和面料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民俗基础,哈尼人对大自然的敬仰、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对梯田农耕的热爱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4 结语
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在历史的积淀和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多重功能,然而现今的哈涵,文化的意义遭遇变异,民族认同感下降,严重阻碍了哈尼族长远稳定的发展。

云南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与文化是云南哈尼族的名片,它有利于凝聚本民族的认同,有利于对外推广云南哈尼族的民俗风情,有利于打造民族地区的旅游特色,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我们应充分发挥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功能,保护好其传统的民族服饰,弘扬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意识,促进其与各民族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1]敏塔敏吉.哈尼服饰灿若云霞[N].云南
日报,2004- 12-15.
[2] 袁爱莉. 源于自然审美的哈尼族服饰生态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6-59.
[3]吴雨亭,李纶,陈红梅.云南哈尼族服饰特征探析[J].艺术探索,2009(5):46-47.
[4]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5、6、7.
[5]邓丽萍.梯田文化与哈尼族服饰[J].饰,2007(3):36-37.
[6]张涵.哈尼族文化要素及功能研究[J].神州文化,2013(4):32-33.
[7]谭洋洋.哈尼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20、26.
[8]毛佑全.哈尼族服饰文化特质及其内涵[J].云溪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6):56-58. [9]敏塔敏吉.浓缩迁徙历程的哈尼服饰[J].今日民族,2007(3):49-50.
(收稿日期:2013 年11 月15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