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王春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王春霞
发表时间:2017-12-15T17:15:39.5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2期作者:王春霞
[导读] 大部分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不太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工作中。下面是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和大家探讨:
王春霞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安乐村小学730046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然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不太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工作中。下面是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和大家探讨:
一、在解决问题中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渗透德育教育,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例如:青岛版一年级教材中第二页的《海底世界——数数》,在让学生数数和欣赏海底世界的同时,可引导学生交流:“大海里有这么多漂亮的鱼儿,你喜欢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海?”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再如,青岛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可让学生讨论:“人民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想一想,在纸币上乱写乱画,还有随意损坏纸币的行为,对吗?”“你知道假币这事吗?你有什么想法?”通过交流,从小培养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重要性,树立保护人民币的意识。
二、在小组合作中渗透
小组合作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部分知识如果只通过教师传授,很难达到让学生理解或掌握运用的目的,只有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在合作中探究、交流、操作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课始的教学片断:
师:(教师事先准备了玩具火车、玩具枪、)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教师拿出玩具火车)这是什么?生:玩具火车。
师:接着拿出玩具枪等,让学生辨认。问:你知道这些玩具是用什么做成的吗?生摇摇头。
师:这些都是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茶叶桶等废品做成的。你想不想自己也做一个?
接着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搭一搭,小组成员先想一想,准备搭什么玩具?选一位小工程师,其他同学当助手。
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个别学生遇到这种活动,容易发生争抢现象,结果出现争抢现象的小组,一事无成;按照教师要求去做的小组出色地搭成了小组同学事先想好的玩具。借此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有争抢现象的小组,没完成任务?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小组合作时,组员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同学们必须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合作才能达到成功。
三、在评价中渗透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对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师的态度和评价,都会感染和影响学生天真幼稚的心灵,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青岛版第一册“10以内数的加减”时,尚军(学困生)把 “10-8=?”的得数说成是3,好多同学都哈哈笑了,并大声纠正:“老师,尚军说的不对,应该是2。”尚军的脸一下子红了,怯怯地说:“10-8=2。”这时,我和蔼地说:“尚军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开始因为紧张算错了,很快又改对了,真不错!”并为他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鼓掌,只见尚军的脸由阴转晴,整节课都显得很开心。一句鼓励表扬的话,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和宽容,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只要教师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一定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教师的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同时,学生同样也会把这些好的品质用在对别人的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上。
四、在课外实践中渗透
德育教育单靠40分钟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应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对小学生来说,从他们身边的生活环境、自身的经历出发,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是最有效的。比如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了《统计与可能性》之后,教材安排的实践活动《变废为宝》,就是一个很好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电脑查询,以及自己的生活积累等途径,收集资料,调查生活垃圾的种类,从中了解哪些是可以利用的,进行统计列表。接着调查一个周的时间里自己家产生的垃圾中可再利用的数量,并和父母等家庭成员一起推算:一个月产生的数量,一年产生的数量……从少到多,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统计方面的知识,又能理解垃圾可以变废为宝的重要性。课堂交流时,引导学生分析回收垃圾、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分组展开讨论:怎样让垃圾变废为宝?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思想。
总之,教书、育人是密不可分的,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运用合适的策略,做到不喧宾夺主,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必能达到德育教育、智育教育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