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资料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以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苏明娟的故事导入新课。
当前,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的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那么,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事业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有那些经验教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
一、教育的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2)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4)作用: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1)重要措施:①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③作用: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2)教育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3)教育方针的提出:
①毛泽东提出全面教育。
提出: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刘少奇倡导两种制度。
内容: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
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宝贵的思路。
(4)办学体制:多样性(多种形式办学)。
(5)主要成就: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6)历史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过渡:1965年,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逼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
成为重灾区之一。
二、教育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背景:
(1)文革爆发后,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进行大串联。
(2)文革初期,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停顿。1968年底,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补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2.“教育革命”:
(1)领导体制:工宣队进驻学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2)教学体制:实行“开门办校”,在校内打扮工厂、农场等。
(3)改革学制:缩短学制。
(4)招生制度:招收工农学生,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时间:1970年。
(2)对象:工农兵(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
------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3)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4)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破坏:
(1)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
断层”的局面
(2)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过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我们彷佛听见了春天的消息。
三、教育的繁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原因
(1)“文革”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尊师重教
(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教师提问】什么是科教兴国?
【师生互动】“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①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A.“文革”结束教育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恢复及教师地位的提高。
B.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C.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②提出:1995年,党中央《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③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④意义:A.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B.应对时代挑战,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C.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4)依法治教战略的提出---完善教育立法
全国人大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