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董征莲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1年第01期

摘要:我国机械加工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高质量数控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论述当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数控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要强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同时优化数控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控操作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育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数控专业教学受到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我国是机械制造业大国,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控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的控制,高职院校开设数控技术,可提高企业的数字化装备水平,缓解市场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现象。相关的研究发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到了所有生产设备的70%以上,自动化程度较高,而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数字化水平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条件。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客观来说是我国缺少数控技术人才,而从深层次来说是因为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数控人才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本文将通过论述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数控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途径,希望对职业院校数控技术发展带来帮助。

一、当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数控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弱

目前的高职教育还没有完全摆渡学历型本科教育,学生的数控动手能力普遍较弱,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了机械制图的一般知识,绘制复杂零件图样的能力较弱,同样对于电气控制技术、数控机床操作等也仅停留在表层上,不具备生产一线数控设备管理和维护保养的能力。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为:一是,教学模式应试化,以数控理论知识为本,忽视实训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学常态,课堂中存在很多重复性内容,学生积极性不高。二是,职业院校对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做的不到位,学生在學习中不能结合自己的职业导向进行针对性学习,对数控车间技术员、质量检验员、班组长等的岗位认知度较低,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数控技术,但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

(二)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学生兴趣不高

高职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兴趣是他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灵活,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控的兴趣爱好。一些基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新型教育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机械模型教学、数控技术PLB教学等在课堂上开设不多,同时学生参加职业大赛

的机会也很少,不能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随着“智能制造”的提出,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等与数控技术结合度越来越高,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数控专业技术,而且还能灵活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数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数控专业教师必须根据专业要求和数控培养目标,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训练他们的各项数控技能。

二、高职院校数控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建立“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从国外的数控技术教学来看,职业教育教学主要在企业车间内完成,常见的有德国的“双元制”,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担。我国的数控技术教学主要集中在学校内,只是让学生在毕业前夕进入企业实习,可想而知,学生的数控技能肯定较弱。因此,在数控技术专业中,我们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结合职业院校实际情况,构建“工学交替”新机制,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每个学期都拿出固定时间到企业内实习,将阶段性实习成绩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方面,提高实习质量。也可以按照5326的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工学交替,第1-2学期在校内进行认知实训,学习机械制图、电气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质量管理与控制等理论课程,同时开展相关校内实训;第3学期进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进行阶段性的实习,让学生对数控岗位有初步认识;第4-5学期则开展单项和综合实训,给予学生一定的数控项目,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整操作,提高其动手能力;第6学期在企业内部进行贴岗学习,学习机械加工成套技术,了解各个岗位需要用到的技术;第7-9学期则是定岗实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技术员,结合企业生产要求,对数控机床进行操作,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工学交替的模式,学生能将校内所学及时转化为实践力,在就业中占据主动权。

(二)建立多层次的协同育人平台

“协同育人”同样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都知道虽然职业院校承担着教育育人的责任,但是如果不贴合行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会无用武之地。在数控技术中,职业院校可以建立“园区-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产学研”教育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到数控技术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数控项目紧密贴合,学生在校就能拿到数控加工项目,按照项目流程进行实训,会极大提高其专业性,增加数控学习的深度。校企双方也要进行人才交流,企业中的数控技术和管理人才可以深入学校中对学生实训进行指导,职业院校教师每个学期也要拿出一定时间到企业中定岗,学习最新的数控技术和管理理念,将其创新性的应用到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训上,这样的模式有助于打造双师型数控教师队伍。除了校企合作外,也要鼓励学生系统的学习数控加工某一工种的工艺分析和编程技术,通过第三方的考核鉴定,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在生产一线进行数控操作、质量检验、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因此,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校企要深度融合,共育高技能数控人才。

(三)建立多元化的数控课程模式

数控技术专业涉及的专业课程较多,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基础,合理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通过组织生动的课堂自学、互学和展学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挖掘出自己身上的潜能。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要将实训与理论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讲解企业数控加工案例,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专业生产实际,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增强专业知识和劳动观念。在校内实训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形式,将学生安排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个数控小主题,比如机械测绘、传感和检测元件安装、刀架和进给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业电子电路的识读等,让他们进行协同操作,一起完成给定的实训任务,该种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其专业特长,教师根据每个小组遇到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数控技术得到均衡的发展。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教师将数控课堂交给学生,在给定教学模块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台下学生讲解数控技术单元模块的操作过程,比如数控机床维护保养方法、机床开启关闭顺序等,通过这些机械维护细节的自己讲解,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性,更有利于培养其管理能力,达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数控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根据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质量数控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的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高职在培养数控人才上遇到的问题仍较多,校企合作力度小、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都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下一步,高职院校要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胜.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20,241(06):56-59.

[2]张福荣,章勇.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35(07):96-99.

作者简介:

董征莲(1981.05-),女,山东潍坊,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