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_精简_膨胀_再精简_再膨胀_的怪圈_黄耀光
把萧条看作再发展的飞跃台
把萧条看作再发展的飞跃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萧条往往被视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时期,它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和挫折。
如果我们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应对萧条,就能够将其转化为再发展的飞跃台。
萧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重新站起来、重振雄风的机会。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把萧条看作再发展的飞跃台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
对于个人而言,萧条往往会带来经济上的困难和挫折。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萧条,就能够在其中发现更多的机遇。
在萧条期间,许多企业会面临生存压力,这就意味着市场会出现一些新的机会。
比如在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都选择了裁员和减产,但与此也有一些企业在寻找新的创新点,通过逆势而行,迎难而上,最终成功脱颖而出。
对于企业来说,把萧条看作再发展的飞跃台也同样重要。
在经济萧条期间,企业往往会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但也正是在这些压力和挑战下,企业才会有机会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改革。
一些企业会在萧条期间选择进行内部的优化调整,清除内部病灶,提高效率,从而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市场的复苏。
而一些更有远见的企业,则会在萧条期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不断的研发和试错,抢占市场先机,从而在市场复苏之时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
把萧条看作再发展的飞跃台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在萧条期间,政府应该主动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比如可以通过减少税收负担、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等方式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的复苏。
政府也应该更加关注人民的生活困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让整个社会都能够共同承担起经济衰退带来的压力。
把萧条看作再发展的飞跃台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在萧条期间,整个社会都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迎接这场挑战。
企业需要更加积极的进取心,政府需要更加果断的行动,人民需要更加坚定的信心。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萧条期间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才能够更快地走出困境,迎接更好的明天。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者:马国川来源:《财经》2016年第24期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不能再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要靠创新、靠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可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是否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研究中国的国际专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日本,对中国经济前景,日本既有乐观派,也有悲观派。
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关志雄是一个乐观派,因为他认为中国还有后发优势,而且“中国的创新能力还是不错的,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创新的正面报道也越来越多”。
关志雄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后来负笈日本,获得东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既亲身经历了香港的高速增长时期,也亲眼目睹了日本经济泡沫经济膨胀和崩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开始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先后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经济的著作,在业内很有影响力。
关志雄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提醒说,“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不能再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要靠创新、靠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可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财经》:1979年傅高义出版了《日本第一》,整整30年后的2009年你在日本出版了《中国第一》。
当时世界金融危机刚开始,与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强劲。
不过从201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你是否还像以前那么乐观?关志雄:如果中国经济没有恢复过来,我的观点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幸好,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行列。
从1979年到2010年,中国高速增长30多年,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1973年,只有十七八年接近10%。
为什么中国高速增长比日本还要长?主要是后发优势,中国的出发点比日本低。
鉴于日本1955年左右已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56年日本经济白皮书提出了“已经不是战后”的观点,由此日本进入高度增长期。
与50年代中期的日本相比,70年代末期中国的发展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更具后发优势。
中国和日本都是追赶型国家,追赶过程就是人均GDP向发达国家水平看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如何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我国政府的机构改革案例题目:如何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我国政府的机构改革案例来源:中新网2009年1月9日电香港《大公报》案例内容: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已经到了极限。
一个县十七名副县长,有之;一个乡镇机关四五百人,有之;一个镇正副镇长五十多人,有之。
公共财政呢,已演变为“吃饭型”的财政,老百姓怎堪其负?但这么多年,我们并未停止政府机构精简,何以在每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吃皇粮的反倒越来越多,机构也是越简越繁?原因就在于政府机构编制立法滞后,缺乏刚性的制度约束,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困局。
今天削减机构,明天增设机构;今天精简裁员,明天又放进一大群。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为腐败留下了缺口。
在这种制度格局下,且不说分流多余人员是目前一大难题,财政奖励也未必能打动官员的心,即使有人为谋取个人政绩表现一下,只怕最终也可能沦为一场秀。
中央财政呢,奖金没少发,而基层政府之“肿”不见得就真的能够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所以,遏制政府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惟一的就是立法。
让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成为一道没人敢踩的“红线”,才是最根本之策。
(纪卓瑶)案例分析:一、原因分析我国政府改革的模式取向是由原来的政治型、管理型政府模式转变为民主型、服务型政府模式。
当前在我国的政治市场中,有关政策失误的因素仍然存在,科学决策和决策的有效实施还困难重重,政府干预引起的寻租活动依然存在,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模式的政府行为也不可能在时间上截然分开,很容易出现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模式简单地移植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去。
而我们所期望的一种更有效率的新的政府模式,必须在新确立的基本规则之下才能形成,这正如布坎南所指出的:“要改变一种游戏,或者竞赛的结果,改变参加竞赛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改变竞赛规则。
”传统政府体制的根本弊端不能对于某些具体操作上的失败。
围绕如何破除“经过 多次整治、风气已经很好 的盲目乐 观心理
围绕如何破除“经过多次整治、风气已经很好的盲目乐观心理盲目乐观,折射的是工作漂浮;自我满足,势必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省委书记王宁在全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提升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破除盲目乐观、自我满足的狭隘思想”。
如何破除这一思想?时下,一些干部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标准不高,总觉得尽了力、过得去、差不多就行,甚至“满瓶不摇半瓶摇”,盲目乐观、沾沾自喜,总认为自己很优秀,工作做得很好了。
这种狭隘思想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稀里糊涂型。
不善于学习、不研究政策,担当精神不足,能力水平不够,对政策要求知之甚少、对基层情况心中无数,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一问三不知,遇到突发事件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如何应对,还自认为已经尽力、做得够好了。
坐井观天型。
格局不大、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知大局大势,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成天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沾沾自喜,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惯与不如自己的地方比,不敢与最强的比、向最高的攀、跟最快的赛。
日常工作推一下动一下,怕出问题、怕担责任,不想、不愿、不敢创新,关起门来抓工作,坐在家中谈发展,不了解甚至主观上就不接受外面的先进经验。
经验主义型。
自认为工作经验丰富,手头的工作轻车熟路、如鱼得水,开创精神不足、创先争优勇气不够。
习惯用“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凭老经验、老办法做事,不动脑筋,不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变化、形势发展,缺乏自我革命精神,工作满足于低水平重复,捅了娄子常常以“过去就是这样干”来敷衍塞责、逃避责任。
急功近利型。
政绩观不端正,看眼前不看长远,重显绩不重潜绩,做虚功不做实事,哗众取宠、急功近利。
要么喊口号,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要么工作抓“点”不抓“面”,习惯于搞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面子工程”“盆景工程”“路边工程”,导致点上“一朵花”、面上“豆腐渣”,点上工作大变化、实际工作一般化、群众生活无变化。
告别盲目 回归理性
告别盲目回归理性摘要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这意味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财富的快速增长,而是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国家富强并不等于人民幸福。
如果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不仅不会收获幸福,反而可能得到痛苦。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在寻找经济增长与人民幸福的最佳配置,是我国经济发展理性回归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经济增长人民幸福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这意味着政府的评价标准,将最终落在“人民满不满意”上,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长的罗伯特·莱恩教授已明确指出:金钱、财富、自由、民主,不过是实现幸福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
但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却本末倒置,盲目追求gdp增长,导致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国家富强了,而人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提高。
那么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民幸福的最佳配置,真正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希望呢?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人民的幸福指数随着国家的繁荣发展而不断提升。
一、盲目追求——国富不等于民福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按此指标,今天的中国其经济总量仅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此而言,可以说中国已逐渐富强,人民生活理应幸福无比。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诚然,经济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人民幸福。
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的多项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绝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在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收入增加确实能带来一定的快乐。
但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约3000美元左右),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
令人抓狂的经济周期
令人抓狂的"经济周期"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候,预测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就成了经济界人士“不得不说的故事”。
而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术语,就是“经济周期”。
如同投资者每天盯住K线图,乞求能从那些红柱子、绿柱子的变幻中挖到金银财宝一样,“经济周期”的理论、图形,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或复杂、或简单的预测,似乎决定着“经济人”来年的运程,不可不察。
通常,“周期”的认定源于朴素的市场经验。
人们把经济上升阶段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随后,顶峰也就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下降阶段——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而这时,也正是经济由衰转盛的另一个转折点。
能找到由盛转衰和由衰转盛的那两个“关键点”,是件让人着迷也令人抓狂的事儿。
最近,在一场有关能源问题的讨论会上,经济学家黄泰岩教授提出一种判断中国经济周期的简单方法,使人耳目一新。
他认为,只需要记住两个数字,就能很形象地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第一个数就是8,中国人喜欢8,因为“8”等于“发”。
可中国经济很有意思,一到8就下降。
比如2008年,人们大多认为经济下降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事实上中国经济内生性的“周期”规律也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顶点。
当年早些时候发电量、用电量就开始下降,工业增加值持续下滑,而股市早在此前的2007年10月就开始发出信号向下调整。
往前推10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最糟糕的年份,随后连续5年通货紧缩,直到2003年才逐步走出来。
1988年,改革开放后最严重的通货膨胀,CPI涨幅达到18%,之后社会动荡。
再往前推,1978年、1968年、1958年中国经济都处于重大调整期或灾害年份。
在黄泰岩教授看来,中国经济似乎更喜欢数字“4”。
4与“死”谐音,可在中国,“遇4就不死”。
2004年中国经济从通缩中走出,之后中国经济形势大好。
1994年,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后,中国正好迎来一轮新发展周期。
走出幻觉,走向成熟
走出幻觉走向成熟金融帝国著目录前言第一章走向交易者之路学生股民 6皇帝的新装 8大师的结局 12第二章概念解释冰山原理 19树形原理 21巨变效应 23恐龙效应 25钟摆效应 27高低错觉 29对错悖论 32学习效应 33超市原理 35复利悖论 36鸵鸟现象 38圆木桶理论 41点球原理 42小蝴蝶的故事 43损耗原理 44依赖现象 45绿草坪效应 47焦虑原理 48赌场原理 49第三章基本分析价格、价值与价值观 51价值投资不等于"占便宜" 54基本分析与自欺欺人 57基本分析更适合谁? 59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兼容性 62消息面与未来走势 6508年业绩仍将是主线 68第四章技术分析技术分析的基石 71技术指标 73形态分析 76K线分析 79缺口理论 81波浪理论 83江恩理论 85第五章雕虫小技股市层次理论 88反形态理论 91择强汰弱 93抛弃底部选股策略 94万绿丛中一点红 96行情扩大器 97第六章系统之路贪婪与恐惧 99趋势是你的朋友 101小偷的下场 102预测与交易 104赌博 107再见,确定性 110亏损与境界 111道与术 114风险防范 115套利原理 117一致性 119优化与组合 121《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125交易系统必定是个性化的 128昆虫系统 130交易系统的前景 132第七章资金管理系统与资金管理 134分散的魅力 136资金管理的思考:规则的意义 144资金管理的思考 150前言曾经我经常在论坛上发贴,探讨一些有关交易的问题。
我慢慢的发现,为了清楚的表达我想说明的道理,而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文字,这样一来我的文章已经越来越变得"又臭又长"。
那么我为什么不系统的写一本关于本人交易理念的电子书呢?我觉得本书最大的看点在于,这是一本站在交易者的视角观察市场的作品。
或者说,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为交易者而写的书。
我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我在这个行业中还没有一个"位置"。
如何跳出治乱循环?
如何跳出治乱循环?如何跳出治乱循环?作者:英国《⾦融时报》中⽂⽹专栏作家连清川在今天中国如此复杂⽽戏剧化的政治环境中读谢和耐的《蒙元⼊侵前夜的中国⽇常⽣活》,如同怀抱⼀场春梦。
明明见着佳⼈翩然窈窕,却只剩唏嘘两⾏泪痕。
今天的中国⼈如果能穿越回到南宋的临安,或今天的杭州,可能除了在语⾔服饰上需要⼀个简短的时间来适应之外,⽆论在制度氛围、社会⾏为与⽇常⽣活中,很快便能如鱼得⽔,⽢之如饴了。
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活形态,在南宋时期已经基本成形,之后的中国,⽆⾮在这种形态之上略有修补,⽽总体⽽⾔,并⽆重⼤突破。
再换句话说,中国式⽣活,在南宋时期就已臻于化境,⽂明程度塑造之精巧与⾼超,⾄今亦⽆从⾃矜跨越。
按照谢和耐的叙述,临安城乃⾄其郊区与农村,已经形成了极其精致细密的社会管理体制,经济分⼯严谨,程序设置精巧,伦理系统完备,秩序稳健。
在上层,皇帝和精英管理系统形成严格的执政秩序与程序,虽有变异,却⽆崩塌之虞;经济分⼯促成⼤量细致⽽严密的⾏会系统,虽然⽆从与政治抗衡,但基本⾃治仍然存在;下层民众在等级制度的约束之下,难以伸张,各安天命,在富贵与贫穷之间沉浮,由于遍布社会精神的儒家伦理秩序与宗教情结的教化,物质供应充⾜,秩序井然。
⽽且,这套精密的系统,并未曾如同我们以往所认识和想象的那样,在政治精英与普通民众之中形成普遍和⽇常的紧张与冲突。
事实上,在南宋的社会结构中,政治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当宽阔的桥梁与沟通。
⾏使仁政乃是中国,尤其是宋代的重要政治资源,因此朝廷宽仁有礼,为社会提供了⼤量的公共品,包括了道路的修缮、消防局的设⽴、公共卫⽣的实⾏、对⽆家可归者的救济,甚⾄还为贫困⼈家特地设⽴了“施药局”(医保的原始形态?),政府抚养弃⼉与孤⼉。
可以说,即便按照当下的社会标准⽽⾔,南宋政权⽆论从政治治理、经济政策、公共社会、伦理倡导、宗教宽容、个体⾃由⽽⾔,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政府治理⾼度,⼏乎是⼀个有序社会的良好典范。
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为何会陷入“精减—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三、政府规模理念的偏失
政府规模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和科学量度, 过大或过小都是不足取的。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级层和不同 时期的政府而言,其规模与当时、当地的不 同情境相称,即使是同一个政府,在不同的 时期也应有不同的规模。
四、人大预算监督的乏力。
政府:理性经济人 预算最大化趋势 没有充分重视人民代表大会所享有的预算表 决和预算监督的权力 对于预算监督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规定仍过 于笼统,可操作性仍待
中国22年宏观改革的路径选择基本上的增量改革而 非存量改革,是政策调整而非制度创新。 绕开原有旧体制中的国有经济、公有制度、城乡二 元格局、权利经济等旧体制和旧矛盾,进行体制外 渐进政策调整的政策,通过不断的政策调整和政策 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五、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
从行政的角度看,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 法制化程度不高。 不按形式、规章办事 ,变化的随意性很大 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人治色彩 浓厚
六、政府职能长期不明确
政府职能问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决 定着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 1957~1978 以阶级斗争为主 1978年以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控制政府公务员的膨胀
• 国家统一服务行业经营的模式.公务员 分配的合理性,把握好数量比例 • 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减少行 政审批,控制公务员的数量 • 重质为先
其他
• 按岗设权,限制政府官员权利 • 党政分离
遏止“预算最大化趋势”
• 重视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的预算表决和 预算 监督的权力,增强监督的力度 • 加强审计的功能,对政府预算收支及其使 用情况进行有效审计
提高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 制化程度
• 一、制定完备的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 • 二、形成对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制约机 制 • 三、以岗设权,限制政府官员权力
What Do We Learn From Schumpeterian Growth Theory译文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What Do We Learn From Schumpeterian Growth Theory?(译文)从熊彼特经济增长理论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文献简介What Do We Learn From Schumpeterian Growth Theory?作者:Philippe Aghion,Ufuk Akcigit,Peter Howitt发表机构:CESI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Paper No.298 发表时间:2013年2月15日原文网址:/p/hhs/cesisp/0298.html被引用次数:9目录摘要 (4)1.绪论 (5)2.熊彼特式的增长:基本模型 (6)2.1模型设定 (6)2.2模型求解 (7)2.2.1套利方程研究和劳动力市场出清方程 (7)2.2.2均衡利润,总研发和增长 (8)3.增长 (10)3.1从跨越到逐步创新 (10)3.1.1争论 (10)3.1.2家庭 (11)3.1.3跨部门生产函数 (11)3.1.4技术和创新 (12)3.2在同水平和水平不一部门,均衡利润和竞争 (12)3.3熊彼特式效应和逃避竞争效应 (14)3.3.1结构效应和倒U型 (15)3.4预测 (16)4.熊彼特增长和公司动态 (18)4.1模型设定 (18)4.2模型求解 (20)4.2.1静态的生产决策 (20)4.2.2动态的创新决策 (20)4.2.3自由进入 (21)4.2.4劳动力市场出清 (21)4.3均衡增长率 (22)4.4预测 (22)5.增长和发展 (25)5.1创新与模仿和适当性制度的概念 (25)5.2关于适当的增长政策和制度的进一步证明 (26)5.3创造性破坏的政治经济 (29)5.3.1形式论证 (29)5.3.2证据 (32)6.熊彼特式的波动 (33)6.1重回基本的熊彼特模型 (34)6.2GPTs增长模型 (35)6.3GPT和工资不平等 (37)6.4预测 (38)7.结论 (39)从熊彼特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摘要熊彼特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思想模型化,来展开对这一思想的研究。
大道至简.pdf
/142179228.html声明: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任何网站或者媒体(尤其报纸、杂志)转载或引用本人博客中的任何文字或者观点,都是非法的,本人已授权律师依法维权,必要时将对一些数次侵权的网站、媒体进行起诉。
大道至简:如何准确把握趋势——投资总结之一时寒冰(一)最有效的工具往往是最简单的最近,有关投资的文章少了一点。
是很无奈的事情。
一个是在证券报工作,受到无形的限制。
一个是写这类文章费时费力还容易遭骂。
但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尽管我投资类文章写得少,但趋势脉络依然是极其分明的。
有一位朋友来信,总结了我这几年的投资文章,发现我的投资风格自2008年11月初发生明显变化:即紧抓大趋势中的板块轮动,从水泥、到黄金、有色金属、煤炭,再到始于2009年8月底的农业,到福州演讲中的环保,几个大热点板块基本都提前抓住了。
然后,询问我分析的方法,我强调了四个字:大道至简。
凡是最有效的判断趋势的工具,一定不是最复杂的。
最有效的判断工具往往是最简单的。
听过我讲座的朋友,知道我对伊拉克战争时间的精确预测的推导过程,也知道我对朝鲜战争的推导过程,那些被大家认为叹为观止的工具,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只是几个点而已,或者,只是用了常识而已。
但在现实中,人们更倾向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显得非常有学问,让人深怀敬意。
这真的是一种误读。
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对趋势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阅读大量经济、历史、军事及投资类书籍,尤其投资类书籍,与趋势联系最紧密,且随时可以验证,是我攻读的重点。
当时觉得投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因此,学习也特别用心,国际上投资大师的作品读了一百多本,有的读了两遍以上。
出于对投资的浓厚兴趣,参加工作后,我也做过一段操盘手。
去年10月,当时的老总和昔日的两位同事到上海出差,我们聚了一下。
他们之所以对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当时公司对大趋势的判断错误,亏损严重,为公司自营(当时允许期货公司自营)操盘的人中,我却是赚钱的,收益率超过60%,而我放弃了所有的提成,理由是公司整体亏损,我不会拿奖金。
对政府机构改革走出精简-膨胀怪圈的探讨
对政府机构改革走出“精简—膨胀”循环怪圈的探讨[摘要] 从行政体制缺陷、利益症结和观念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政府机构改革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中徘徊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阐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 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种深层矛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机构改革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分别于1982 、1988 、1993 、1998 年进行过四次较大范围的机构改革,但至今收效甚微。
“十五”规划中,又提出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继续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频繁程度世界罕见,平均4~5 年就有一次“大动作”。
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年来我们依然在行政改革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中徘徊,依然出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降低,巨额国有资产流失(以保守的估计,80 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500 亿元,90 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800亿~1000 亿元,目前,国有资产仍以每天1. 3 亿元的速度继续流失) 等有悖于行政改革初衷的现象。
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理性程度和有效程度还不够高,间接反映出我国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阐述已经滞后于实践。
因此,转轨时期的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当代机构改革始终跳不出“怪圈”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有必要对行政改革的实践进行理性的反思,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这对于推进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和提高我国行政改革政策实践的有效性和前瞻性,使政府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进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特殊时期“三板斧”
一
。
目前 成 本 推 动 型 的通 货 膨
.
.
系 列 问题
可 能在
2008
,
年还 没 有;
本 增 加 和产 成 品提 价 不 是 同 步 的
不
一
原 材料 和 劳
。
定 马 上 带来产 成 品 售 价 的上 升
许建 平
:
我 同意 王
,
教 授 的观 点 经 济真 正 【
。 。
在 明 年 或 后 年 因 为 通 货 膨 胀 有滞 后 效 应 我 I 低谷
对话 客座 总编辑
长期化、制度化 . 不可能 , 也不现 实。一旦 这两个价格
上调 生产 生活必需 品的价格 都要上调 对明年影响 会很 大。
贷的方式 四是让利 ,寻找战略投资者 。
王化成 :我觉得投资应分 为 3类 : 第一 类是基础研究 或高科技项 目的投资 。这 类投
王化 成 :要按市场经济 规律办事 ,行政 的价格 管 些 问题 与 《 理 财 》 ± 新
秦 立 东: 国 家 统 计 局 7 月 1 7
布 的 经 济半 年 报 显 示 济
一
日公
,
中国宏 观 经
,
些 主 要 指 标 多出现 回 落
.
GD P
增 速 降到 了 10 的开 场
,
4%
。
所以
,
今 天 对话
先 请 两 位 对下 半年 宏观 经
题
。
一
:
是 油价
.
二
是 粮 价 这 两 个 价格 是 关 i
,
不 久 前 政 府 主 动 把 每 吨 成 品 油 价格 提升 了
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为何会陷入“精减—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提高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 制化程度
• 一、制定完备的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 • 二、形成对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制约机 制 • 三、以岗设权,限制政府官员权力
控制政府公务员的膨胀
• 国家统一服务行业经营的模式.公务员 分配的合理性,把握好数量比例
• 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减少行 政审批,控制公务员的数量 • 重质为先
没有充分重视人民代表大会所享有的预算表 决和预算监督的权力 对于预算监督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规定仍过 于笼统,可操作性仍待加强
五、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
从行政的角度看,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 法制化程度不高。 不按形式、规章办事 ,变化的随意性很大
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人治色彩 浓厚
三、政府规模理念的偏失
政府规模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和科学量度, 过大或过小都是不足取的。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级层和不同 时期的政府而言,其规模与当时、当地的不 同情境相称,即使是同一个政府,在不同的 时期也应有不同的规模。
四、人大预算监督的乏力。
政府:理性经济人 预算最大化趋势
解决方法
明确政府职能,调整政策
四个原则 1政企必须分开,官商必须分离; 2政府不能充当经济活动的主角; 3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应当由行政权力 的直接控制转向经济手段的间接控制, 应是确立规则和确保规则的执行; 4行政权力应该是有限度的。
遏止“预算最大化趋势”
• 重视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的预算表决和 预算 监督的权力,增强监督的力度 • 加强审计的功能,对政府预算收支及其使 用情况进行有效审计
六、政府职能长期不明确
政府职能问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决 定着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
把萧条看作再发展的飞跃台
焦点商业战“疫”现在,中国经济仍然在以接近7%的速度增长。
但是,与过去每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时期相比,增速已明显放缓,可以说已经迎来了产业结构的转型期。
把目光转向国外。
由于英国脱离欧盟而引起的世界金融市场的混乱,以及对欧洲政治不稳定的担忧,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
今后,在前景不透明的世界经济中,什么时候会发生像雷曼危机时期相同的经济萧条也未可知。
就是说,在对付现实萧条的同时,为了准备可能降临的更严重的经济萧条,如何把握好正确的经营之舵,正是我们企业经营者面临的课题。
首先,有一点希望与大家取得共识,就是要以积极开朗的态度去突破困境。
萧条越是严重,我们越是要咬紧牙关,坚忍不拔,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闯过这道难关。
决不悲观,必须以积极开朗的态度应对难局。
在这基础之上,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萧条是成长的机会”,企业就是应该通过萧条这样一种逆境来谋取更大的发展。
实际上我经营的京瓷公司就是如此。
京瓷今年迎来了创立57周年,而在这57年间京瓷没有出现过一次年度亏损,实现了企业顺利成长发展的目标。
但是回顾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我们曾遭遇过多次严重的经济萧条。
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机,90年代的泡沫破裂的危机,2000年代IT 泡沫破裂的危机,以及不久前的雷曼金融危机,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经济萧条。
每次面临萧条,作为经营者的我总是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但是,为克服萧条不懈努力,每一次闯过萧条期后,京瓷的规模都会扩大一倍、两倍。
从这些经验当中,我坚定了“应当把萧条视为成长的机会”这样一个信念。
企业的发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长作比喻的话,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
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没有插图:123R F焦点“节”,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
但是由于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萧条,就形成了许多的“节”,这种“节”才是使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固而坚韧。
1条预防策略将萧条视作机会,重要的是在平日里打造企业高收益的经营体质,高收益正是预防萧条的最佳策略。
学术研究论文中观层次:优化特大型城市的风险复合治理结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黄晓春,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特大型城市社会风险的超常规集聚已成为难以避免的时代趋势。
在此情境下如何优化特大型城市的治理模式以有效应对“风险社会”,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过去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已就此形成一个基本理论共识,即必须形成多元参与的“复合治理结构”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治理。
然而,这一理论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于宏观和抽象层次,缺乏进一步的中观层次的理论演绎,这也意味着其很难在实质性意义上指导相关制度建设。
迄今为止,我们仍不清楚这种“复合治理结构”的实质内涵以及得以实现的组织与制度基础,也不清楚为何许多特大型城市的管理者虽在观念上接受了“多元治理”理念,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面对这些经验领域的困惑,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将宏观、抽象的理论进行多层次的延展与推演,讨论抽象观点在不同条件、约束下的表现形式。
风险复合治理结构的深层内涵概括来看,特大型城市的风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风险源头极为复杂且不确定性高。
这是由特大型城市超常规的经济发展速度、全球化节奏以及现代官僚制度体系的复杂化所导致的。
二是风险扩散速度极快。
各类风险借由特大型城市密集的社会网络和制度体系可以迅速向其他领域蔓延,最终演变为波及面更广的系统性风险。
三是风险产生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且需要较长的“社会治愈”周期。
特大型城市的风险可能引发很大的人员、财产损失,由此产生的负面社会心态和心理调适需要漫长的社会介入和引导过程。
上述三个特征实际上也是特大型城市风险生产、演化不同环节的重要特质,由此会对风险治理的全流程提出截然不同的要求。
比如,风险的不确定性高,意味着风险早期识别和预警环节需要形成很强的信息收集与综合分析能力;风险传播速度快,意味着风险控制阶段多方主体需要形成强有力的风险抑制能力和紧急应变能力;风险产生的严重社会后果,意味着需要形成长效的社会善后机制。
26107871_名刊
第48《中国外汇》:全球经济低增长格局依旧金岩石(经济学家):十八大后“三把火”:维稳,反腐,松货币。
人民日报的文章把执政党反腐败的任务提到了新的高度,这对股市投资有何影响?松货币将提高货币量,间接向股市注入流动性。
会有一些上巿公司受益于维稳,如安保行业等;会有一些上市公司受制于反腐,如白酒和奢侈品等,这进一歩强化了我看淡酒业的态度。
(/u/1699909555)风雨下黄山-黄生的博(职业投资人):有人问如何看待经济学家、专家、分析师的观点,我说投资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听这些人的话毫无用处,就如从没种过庄稼的人教你如何种庄稼,从没养过猪的人教你如何养猪,从没打过渔的人教你打渔,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血淋淋累积起来的知识、智慧、心智啊,自己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为上。
(/huangsheng )向松祚(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股市跌破2000点。
令人沮丧地回归1时代。
经济增速全球第一,股市表现倒数第一。
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美国人还高喊人民币汇率低估。
毫无疑问,它说明我国经济一定患上某种非常严重的疾病。
我们需要系统分析「中国病」,才能找到治疗办法。
(/tennie777)康晓阳(天马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股价是买卖双方不断讨价还价的结果,但最终是由买方的力量决定的,因为钱永远比股票多。
做多可以不必顾及看空人的行为,而做空有时难免会落入与猪摔跤的尴尬境地。
与猪摔跤的最大难点,是你很难读懂猪的逻辑,不能运筹帷幄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猪的蛮劲可能会把你弄得疲惫不堪,最终丢了兴致和耐心。
(/u/2055428635)美国大选中奥巴马和罗姆尼的巅峰对决并不能影响美国的经济大局。
美国经济近期出现低位走稳的“绿芽”。
在过去的两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已经从约1.3%的低点反弹到约2.0%。
企稳反弹的房地产市场、较强劲的消费、走低的商品价格等,都为美国经济提供了较强支撑。
欧洲经济持续走低至负增长。
把握历史性机遇,走出“精简—膨胀”怪圈
把握历史性机遇,走出“精简—膨胀”怪圈
冷明祥
【期刊名称】《群众》
【年(卷),期】1998(000)007
【摘要】由于近几次机构改革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教训和新一轮机构改革面临的巨大障碍和阻力,人们不无理由地忧虑和担心:这次机构改革是否还会陷入“精简—膨胀”的怪圈?要解决好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要把握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性机遇,真正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进行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冷明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
【相关文献】
1.走出"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J], 张智慧
2.对政府机构改革走出"精简——膨胀"循环怪圈的探讨 [J], 洪谊雅;许英凤
3.对政府机构改革走出“精简──膨胀”循环怪圈的探讨 [J], 赫鸿雁;王颖
4.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J], 欧阳凯蔚
5.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访江苏省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陈兆德副教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乡机构改革应当予以充分借鉴。 其六,机构改革方案的制定应广泛吸收社会 各界的参与,提高透明度,使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真正得到落实。由于机构改革牵扯到政府与企 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群众之间方方面面的关 系,因此,机构改革方案的制定不应当单纯由政 府一家 “ 闭门造车 ” , 部门职能的确定更不能采取 由部门自己 “ 大包大揽 ” ,应当采取多种渠道,充 分听取包括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企业界、 理论界
如何走出“ 精简—膨胀— 再精简—再膨胀” 的怪圈
!
黄耀光 ( 中共福建省长泰县委书记 )
提起乡镇机构改革,不少人共同担心的一个 问题,就是能否走出 “ 精简—— — 膨胀—— — 再精简 —— — 再膨胀 ” 的怪圈。这个担心不无道理。的确, 在以往几轮改革中,很多地方确实存在这种现 象。那么,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 依笔者之见, 主要 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在机构改革进程中,对指导原则的理解 和实行不全面。中央对机构改革的一条重要指导 原则是 “ 精简、统一、效能 ”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 成, 相互依存, 互为因果,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把机构改革与精简人 员等同起来, 把主要精力用在完成减人任务上, 而 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的职能应有什么 变化, 机构如何设置, 哪一些事权应该如何合并统 一, 等等, 则重视不够。如此为精简而精简, 导致 实行 “ 压缩饼干 ” 式的改革, 人是暂时减下来了, 但 机构、 人员膨胀的病根并未铲除, 一遇 “ 水份 ” 必然 膨胀复原或者更甚。 二是上级部门对机构改革认识不到位,形成 反作用力。不可否认,有相当多部门还是以机构 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来衡量下级党委政府对本部 门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机构改革之前,他们就千 方百计借权威人士的口来强调 “’ ’ 工作只能加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 $%%!
"""""""""""""""""""""""""""""""""""""""""则把机构设置和人员配 备情况列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手中有财权的 则将其作为是否扶持的重要因素。作为基层党委 政府只能 “ 好汉不吃眼前亏 ” , 随着利益导向转。 三是改革不配套,政府还有大量不应该管又 不得不管的事情。首先是为农民服务的流通、资 金、 科技服务组织改革不到位或发育滞后, 为了群 众的利益, 政府欲罢不能, 不得不管; 其次是税费 征管制度不健全, 有一些零星分散的税 ( 费 ) 种光 靠专业部门难以做到应收尽收,乡镇政府为了过 日子, 不得不承担委托征收的责任; 再次, 消防、 清 洁、 城 ( 镇 ) 管等社会公益事业尚未走上社会化服 务的路子, 只好养人管事。 以上三个方面, 应该说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差别只是因地区、 情况不同, 程度有高低而已。这 些问题的存在,主观的原因是没有吃透中央关于 机构改革的精神, 从客观上看, 则是体制转轨过程 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对待这些问题,正确的态度 应是一要积极, 二要实事求是。当前, 尤其要注意 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目标与过程的关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建设廉洁、 高效的乡镇一级 政府,是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紧紧盯
乡镇机构改革中的人员分流
!
吴义煌 ) 中共湖北省赤壁市委书记 ,
“ 人员分流 ” 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 焦点问 题。在近年来的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 乡镇机构改 革中人员分流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 在分流方式上, 要体现“ 公开公正、 竞争择 优” 的原则 在全市乡镇机构撤并后, 我们按照 “ 党委定职 数, 群众当裁判, 量化判优劣, 分值定去留 ” 的思 路, 明确规定原 %’ 个镇、 办事处 (#& 名干部全部 实行 “ 公开择优、 竞争上岗 ” 。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进行民主测评 ) #*+ , 。组织基层干部和
""""""""""""""""# """"""""""""""""""""""""""""""""""""""""""""# """"""""""""""""#
等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意见,吸收有益的建议。我 认为,这是机构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哪 些职能撤销了、哪些职能转移了、哪些职能增强 了, 应当让社会、 企业和老百姓有所了解。应当通 过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督促机构改革方案不折 不扣地得到落实,督促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实到 位,进一步巩固机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防止以 往机构改革中出现的 “ 回潮 ” 现象。
"""""""""""# """"""""""""""""""""""""""""""""""""""""""""""""""# """""""""""#
少扯皮。可以说, 在统一基础上的精简, 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精简; 在统一前提下的效能, 才是真正的 效能。可以说, 抓住 “ 统一 ” , 就抓住了乡镇机构改 革的关键。 三是行政与事业的关系。现在搞机构改革, 大多数人都首先把眼光盯在行政机构改革上。实 际上, 在县以下, 最大的问题是在事业单位。特别 ) 实际上远不止这一 是乡镇一级, 所谓 “ 七所八站 ” 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可以说, 事业单位不同 些,, 步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就不可能收到明显效果。 乡镇机构改革首先是要把那些为农服务的科技、 金融、 供销等部门真正推向市场, 使他们形成一种 在为农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其 次是要把那些能够用经济手段办好的事情,都从 政府身上剥离开来,交给社会去办。只要能够交 给社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办的事,政府就不越俎 代庖。这是卸掉政府压力、减轻群众负担的最重 要一环。乡镇机构改革与县以上机构改革最大的 不同点也在这里。 总之, 乡镇机构改革, 既是最低一个层次, 也 是最关键一个层次。只要我们把握中央关于机构 改革的精神, 又充分注意乡镇工作的特殊性, 就能 使乡镇机构改革切实抓出成效。
! "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热点聚焦
住这个目标,尽最大努力加以实现。同时我们也 必须冷静地看到,原有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是在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经过几轮改革,虽然已 经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不管是在 思想观念, 还是在工作方法等方面, 都不可能在短 时间内完全适应,工作中新老体制的影响同时存 在。反映在机构改革上,出现一些暂时的问题也 是正常的。这就决定它是一个逐步改革逐步完善 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指导思想上, 一方面, 不能 因为出现一些反复现象而对改革丧失信心,另一 方面, 也不能企求一蹴而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盯住目标, 逐步推进。 二是精简与统一、效能的关系。精简是乡镇 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改革成果的直观 成果。精简包括人员精简与机构精简两个方面, 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也就是说只有 “ 拆庙 ” 才能减 人, 减人必须 “ 拆庙 ” 。效能则是机构改革的终极 目标。也就是说, 要经过机构改革, 达到人少多办 事、办好事的效果。要实现这对矛盾转化的关键 点在于“ 统一” 。必须把 “ 统一 ” 作为乡镇机构改革 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来把握。比如执法队伍的 统一, 土地、 矿产资源、 规划管理的统一, 税费征收 的统一, 等等。抓住了这些部位, 就能减少机构, 就能减少人员; 抓住这些环节, 就能减少推诿, 减
""""""""""""""""""""""""""""""""""""""""""""""""""#
群众对参与竞争上岗的干部从 “ 德、 能、 勤、 绩” 四 个方面进行测评打分, 将得分结果按照 #*+ 的比 例计入总分。 二是进行民主推荐 ) #*+ , 。组织全体参与竞 争的对象在群众大会上进行竞争演说, 现场答辩, 然后组织群众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将要产生的新 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推荐,推荐结果折算打分按 #*+ 的比例计入总分。 三是进行理论考试 ) #*+ , 。综合文化基础、 农村经济、 依法行政等多方面知识和要求, 组织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