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中原油田第十八中学孙彦青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
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

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
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
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
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
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
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
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5]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
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

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

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
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

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
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点击鼠标)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
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
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

[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
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

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
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
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
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1、阅读课文,及18页
图示。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
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

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
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略
大3、不易溶解于水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三、氧气的化学性质:(点击鼠标)
1、木炭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放出热量可以用来供热、做饭。

蜡烛在
空气中也可以燃烧,发光可以用来照明,它们反应掉的那一部分物质各生
成了什么?如何验证?2、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现象相同吗?注意观察?[提供]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品:木炭、蜡烛、石灰水、氧气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配合。

(点击鼠标)[注意]:(1)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2)发现问
题要思考、讨论
(点击鼠标)[小结]:教师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成功的经验总
结(2)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分析(3)不成功的原因分析
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录像加深学生的理
解和认识。

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点击鼠标)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①发白光②放出热量③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发白光、放出热量②集气瓶内壁有水
珠③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
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实验1-3][实验1-4]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并且对实验的顺序
也做了调整3、[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点击鼠标)活动与探索: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
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3)、下面的图示对
你有没有帮助,猜想一下瓶中火柴棍和水有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点击鼠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火星四射②放出热量③有黑色固体生成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总结:1、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为什么点燃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
气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思维上有所创新、提高。

4、[实
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点击鼠标)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教师解释滴加NaOH溶液的作用——为了防止空气
的污染],学生观察,然后提示问题(点击鼠标)
活动与探索: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2)、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因如何改进
实验?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
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
大胆的设想、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
验方法,我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点击鼠标)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发出蓝紫
色火焰②放出热量③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为了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学生讨论的教学环节,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点击鼠标)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各组
推选一人发言。

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意见,要求各组再讨论,再发言,经
过反复讨论,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
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
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点击鼠标)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


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从而,使学生从逻辑
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


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

分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
交流、相互合作。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采用口诀的形式小结出
所学的内容,学生复习起来活泼流畅,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培养并保持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点击鼠标)氧
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
生来活泼又好动,氧化反应有魅力;
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硫粉与咱共燃烧,蓝紫火焰好神气;咱和蜡烛来点燃,化为水和碳酸气。

我的用途多又广,支持燃烧供呼吸;
我是人类的好朋友,造福人类见功绩。

第一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两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用途,
中间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知识竞赛:(点击鼠标)
对于这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我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对检
测题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

开始同学抢答都很积极,由于不假思索而答错扣分后,学生变的谨慎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各组分数有升有降,学生情绪起伏不定。

同时各组同学又紧密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精神。

竞赛题量较大,内容具体,易于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一、选择题:
1.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易溶于水B.在-183℃变为淡蓝色液体
C.在-218℃时变为白色固体D.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能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A.硫B.铁丝C.木炭D.红磷
3.下列物质分别与氧气作用,生成物为固体的是()A.木炭B.硫黄C.铁丝D.蜡烛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物质的是()A.红磷B.镁带C.铁丝D.木炭
二、填空题
1.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______颜色,______气味的气体。


______溶解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

2.一种暗红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同
时生成浓厚白烟。

这种暗红色固体的名称是_____。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
示式
3.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______火焰,在氧气里燃烧发出______火焰,生成一种叫______的有______气味的气体。

4.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实验时,盛放氧气的集气瓶里预先放入
______或______,原因是______。

三、简答题
1、在医院给病人输氧的钢瓶为什么涂成天蓝色?
2、在什么情况下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4、儿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为什么当快要下雨时都会浮到水面上?
5、燃放鞭炮给人身和环境带来危害,各大城市发出禁放令。

其标志
是什么?(五)、质疑释疑:
1、将教材内容做了全面调整,建立了新的教材结构体系。

2、充分体
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3、强调了体验实验活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板书设计: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供给呼吸医疗航空登山、潜水一、
氧气的用途
支持燃烧气割、气焊炼钢宇航
二、物理性质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
气略大3、不易溶解于水三、化学性质反应物木炭跟氧气硫磺跟氧气铁跟
氧气蜡烛和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反应现象在空气中在氧气中反应的文字表
达式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以上就是我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这一节课时的教学设计,请大家
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空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
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
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
然物质。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
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
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
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
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
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
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
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
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
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
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
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
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
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
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
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
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
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
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
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
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
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
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化学式N2O2CO2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2、混合物与纯净物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
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

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
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
理论准备。

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
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
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
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
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
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
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
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
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

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
信息。

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
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

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
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

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

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

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方法有: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

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