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壮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壮举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

出身云南咸阳世家,明朝伟大的航海家。

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

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

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为了扬明朝天威,也有说是寻找建文帝,但我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借助宣扬国威,来暗中寻找建文帝,听说建文帝在变乱中逃到了海外,朱棣便出此策略。

真正目的也只是开始目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则是为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和西方航海大发现时期寻找中国、印度是同一个目的。

下西洋的过程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员27800余人组成。

从明永乐三年 1405年至宣德八年 1433年 ,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船员之众多、组织之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均是当时世界之最,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

他与王景弘率领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
东北季风到来。

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出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

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到达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郑和在古里立碑纪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

郑和船队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二次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

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

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

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 1409年回国。

第三次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

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波、满刺加。

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

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

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

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

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

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

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

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

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

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

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

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回国。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五次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

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

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 ,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

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

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

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

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

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

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

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

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逝世。

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1433年(宣德八年癸丑) 62岁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

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

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

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

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

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继汉、唐、宋、元各代与世界各国人民陆上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将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郑和下西洋,发扬了中华民族重视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为振兴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是一个既有陆域又有海域的国家,中华民族为探索海洋奥妙、发展海洋事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勇于探索海洋、经略海洋的生动写照,激励我们不断增强海洋意识,加倍努力,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