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

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

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封建官僚制度使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统治秩序。

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先后尊号称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把三皇五
思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

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割据状态出现,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终。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专制制度在我国沿
教学小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整体设计
人们境况的悲惨,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筑陵墓、宫殿、驰道、长城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的控诉。

秦始皇修筑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当然还需要大量钱财。


了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他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赋税。

田租、口赋、杂赋等加起来就占去农民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人们这样描述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是何等悲惨。

除了沉重的徭役、赋税,秦朝的刑法也是让人闻之色变的。

光是死刑就有十多种。

其中,车裂就是将人的双手、双脚和脑袋分别绑在五匹马上,然后让马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直到人的身体四分五裂,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五马分尸。

相比之下,一些腰斩、剖腹、戮尸等就算是比较仁慈的死刑了。

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被抓人大牢,甚至糊里糊涂就给砍去了脑袋。

这就是当时最不合理、最不人道的刑罚:连坐。

一个人犯了罪,往往会牵连到他的家族和邻里。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继位,后称秦二世。

他的统治更加残暴,连秦始皇都望尘莫及。

这样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说话,奸佞小人当道,民间则民怨沸腾,最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陈胜、吴广起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引导:萤同学们阅读第二个子目的内容,看看陈胜、吴广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公元前209年,900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他们走到大泽乡,遇到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补充:由于起义首先发生在大泽乡,所以这次起义我们也称它为大泽乡起义。

课本上有一幅《大泽乡起义》图。

站在前面振臂高呼的人是陈胜,而跟在他后面紧握大刀的人则是吴广。

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扮演陈胜、吴广,重现一下当时陈胜、吴广是如何商议发动起义,又如何发动群众的。

我和其他同学就来扮演穷苦百姓。

(1)起义过程。

讲解:起义发生后,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接连攻下了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国号称为“张楚”。

陈胜自立为王,并封吴广为假王,接着就派主力军向秦朝的都城咸阳方向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的骊山。

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

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这把秦二世吓坏了,他急忙下令赦免当时在骊山修筑陵墓的几十万刑徒,将他们组织起来,配合秦军镇压这场起义。

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不到半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相继被部下杀害。

(2)意义。

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历来都为人们所称道。

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过渡:不错,这次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但各地的农
民并没有从此屈服。

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项羽、刘邦。

2.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①过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就是巨鹿之战。

这个战役里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成语?(破釜沉舟)
②提问:这一战役中,项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接近1:10的比例。

按照常规的战术打,不大可能取得胜利,而项羽的做法是将他和士兵们的退路堵住了,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沙场。

为了活命,将士们除了与敌人英勇战斗,别无选择。

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起到以一挡十的威力。

项羽在特殊的情况下,运用特殊的做法,应该说是非常高明的。

③过渡:在项羽指挥巨鹿之战的时候,刘邦也没有闲着。

他率兵一直打到咸阳。

由于当时秦军的主力都在对付项羽,结果让刘邦捡了个大便宜,轻轻松松就攻陷了咸阳。

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就这样走到了它的尽头。

(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

过渡:所谓“一山不能藏二虎”,秦朝灭亡后,两位农民军的领袖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谁来称王呢?论实力吧,项羽确实比刘邦强大得多,但是他们又有个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称王。

虽然秦军的主力是给项羽的军队打败的,但是咸阳却是刘邦先攻下的,论理应该是刘邦称王。

项羽当然不会甘心将宝座拱手相让。

于是,为了争夺统治权,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后又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小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导: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回答: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
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树立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这种措施叫作“休养生息”政策。

我们来总结这种政策的内容,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让士兵还乡务农;③将奴婢释放为平民;④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⑤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文帝景帝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

2.引导:请同学们看书回答: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后取得怎样的结果?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使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出示图片介绍汉代耧车(模型)。

这是当时的先进农具,使用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播速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草、收割。

(三)“文景之治”
1.提问:那么,这种政策的推行,有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里?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

2.出示材料: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3.引导: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引导学生知道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补充:除了同学们提到的情况之外,当时百姓的骡马栓满了大街小巷,官吏们的
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小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整体设计
2.颁布“推恩令”。

(1)视频播放《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与汉武帝的对话。

引导: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变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
实力削弱。

但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

汉武帝时,为了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推恩令”。

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强化监察制度。

(2)引导: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图片展示“西汉疆域图”。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3)过渡:通过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重重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但这却招来诸侯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

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这种各家各派众说纷纭的局面对中央集权造成很坏的影响。

为此,汉武帝希望在全国只推崇一派的思想主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设问:怎么实现国家一统于皇帝呢?董仲舒给汉武帝出了一条妙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这里的“罢黜”是指“贬低并排斥”,并不是禁止其他学说的存在。

这点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有区别的。

那么,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各抒己见。

生1: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汉武帝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儒家学派的发展。

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2:不好。

这种办法太专制,缺乏民主,不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利于科学文化的蓬勃发展,一花独放不如百花齐放。

2.总结: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黜”就是废除、
禁止的意思。

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3.设问:为了贯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汉武帝还采取了以儒家思想培训和选拔官员的措施,如多次下诏求贤,并且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各地方设立官学等,研习儒家学术。

(重视儒学,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4.过渡: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

(三)盐铁专卖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背景、目的、措施、作用等方面掌握相关知识。

(1)背景: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垄断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这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2)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课件出示“五铢钱”。

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

3.引导:通过这些措施,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措施,汉武帝终于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

那么,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大一统就
培养学生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

通过出示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
教学小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整体设计
(5)课件展示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介绍: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出土,现藏于中国。

国家博物馆,高56厘米。

此俑坐于圆形台座之上,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手执击鼓槌前伸欲击。

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

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

(6)过渡:东汉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现象?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2.宦官专权。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
割过的男子)
3.影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问题探究:东汉后期的政治有何特点?
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

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

皇帝成年后,又依靠身边的宦官争夺大权,导致宦官专权。

三、黄巾起义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教师归纳。

(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2)特点: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

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

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

斗争的目标明确,时间具体,利用宗教形式掩护起义的准备工作。

(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材料说明准备工作的严密和周详)
培养学生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
(3)过程: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面对黄巾军的强大攻势,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延伸: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2.东汉衰败的原因有哪些?
师生归纳:统治阶级的腐化,公开卖官鬻爵,官员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中央政府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开始逐渐膨胀。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名存实亡。

三、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东汉的兴亡》课节作业。

【当堂达标】
1.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
A.汉武帝 B.王莽
C.汉景帝 D.光武帝
2.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严惩贪官污吏 D.兴办太学
3.“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
A.刘邦 B.刘彻
C.刘恒 D.刘秀
4.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四、课堂小结阅读教材的能力。

通过出示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小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过程
七、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今天看来大量生产纸张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写字呢?印度用桦树皮和棕榈树叶写字,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写字,欧洲用羊皮来写字。

据说当时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

那么,中国以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始于何时?造纸术是谁发明的?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欣赏图片,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授课与活动
1.纸的发明。

(1)甲骨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龟甲、兽骨)
(2)“金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青铜器)
(3)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什么书写材料?(竹简、丝帛)
(4)课件演示:兽骨、龟甲一青铜器一竹、帛一纸
讲解: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

现在我们还把书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

但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

而帛又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了人们对造纸术的研究。

2.蔡伦改进造纸术。

引导: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虽已发明了造纸的方法,但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他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蔡伦用于造纸的原料。

提问:当时蔡伦用哪些原料来造纸?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

(用课件展示造纸原料)讲解: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又很便宜,既扩大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制造成本,造出纸的质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仅提高了纸的质量,还提高了纸的产量,纸的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了。

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及其意义。

纸最初传人朝鲜、日本,后来又向西传人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

与竹木简和帛相比,纸的主要长处是什么?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

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课件演示:张仲景像、《伤寒杂病论》书影)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

当时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了帮助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

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2、“神医”华佗。

(课件演示:华佗像、“五禽戏”)
通过层层设问,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思考回答中火的知识,提高能力。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
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

他还创制了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来锻炼人身体各部位的医疗体操,即“五禽戏”,至今仍有许多人学习它,受益慢多。

(三)历史巨著《史记》
1.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原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说说司马迁能编成《史记》的原因。

(1)司马迁的父亲是史官,司马迁受到家庭的熏陶,从小就爱好文史;(2)司马迁年轻时到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开阔了视野;(3)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书籍;(4)他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过了五年,他的好友李陵由于作战失利投降了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官刑。

在狱中,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作。

后虽被赦,但仍著史不缀,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

2.《史记》的内容及影响。

(1)提问:《史记》一书的上下年限是什么?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2)提问:《史记》的写作体裁是什么?是纪传体通史。

(3)引导:什么是纪传体呢?“纪”指帝王的传记,按年编写;“传”指将相或名人的传记。

按这种体裁写的历史书叫纪传体史书。

那么,《史记》一书中一共有多少纪,多少传呢?《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包括上下3000年的历史。

其中战国、秦汉记载较详细。

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共130篇。

全书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中“司马迁传”评论<史记》的文笔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即秉笔直书,不曲笔回护,记事简洁明了,评价实事求是。

《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让学生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