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范文(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范文
包括以下内容:
1. 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品德、优良习惯和积极心态的养成教育目标。

2. 组织机构:设立学生养成教育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教务处、德育处、学生工作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组成。

3. 定期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每学期制定养成教育活动计划,包括主题讲座、经典诵读、德育实践等项目,确保全面覆盖各个方面的养成教育内容。

4. 强化德育课程:加强学生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德育课上学到知识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5. 建立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指标,定期对学生的品德、习惯和心态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给予表扬、奖励或必要的纠正和反馈。

6. 强化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良好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7. 建立学生养成档案:每个学生建立养成档案,记录学生的品德表现、养成过程和发展情况,为学生的个别指导和评价提供依据。

8. 激励机制:设立养成教育奖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督促和激励,帮助他们改善。

9. 加强师资培养:加强教师的养成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指导学生养成的能力。

10. 定期评估与改进:每学年结束对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以上是中学“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的一些主要内容,不同学校和地区可能会有具体差异,但总体的方向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中学“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范文(二)
一、目的与背景
学生养成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特制定本细则,旨在规范和指导学校的学生养成教育工作。

二、基本原则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2.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以个性发展为导向,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与特长。

4.以家校合作为基础,共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教学计划
1.制定学生养成教育年度计划,包括各类德育活动的时间、内容和目标。

2.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与主题教育活动。

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安排学生参加各类文化创作、科技竞赛和体育活动,培养综合素质。

四、课程设置
1.将德育教育融入各门主干课程中,在授课过程中融汇德育元素。

2.设立学生养成教育课程,开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品德修养。

3.推行“一周一课堂”活动,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五、师生互动
1.注重师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2.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

4.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家校合作
1.加强家校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

2.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养成教育活动,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与能力。

3.学校与家长共同协商制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宣传推广
1.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宣传推广工作,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相关政策和目标。

2.通过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体,宣传典型学生的优秀事迹和榜样作用。

3.开展学校德育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优秀成绩。

综上所述,中学的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道德品质。

通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生互动、家校合作和宣传推广等措施,构建良好的养成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共育学生,共建和谐社会。

中学“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范文(三)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帮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___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___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为指导,针对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认知特征,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家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二、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
在以往抓养成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环境卫生、文明礼仪、安全、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树立良好校风,做到校风、校容、校纪有更大改观,各班在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安全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更大的进展,并以此建立我校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内容
初中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基本内容有:
1、遵规守纪:指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等方面。

2、学习习惯:包括与学生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培养相关的习惯,以及生理相关的习惯等。

3、礼仪教育:指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

4、劳动教育:学生自我保护、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内容。

5、安全和自我保护: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等方面。

6、卫生和生活习惯;与学生生理相关和与心理相关的卫生习惯。

(三)各年级教育内容与要求
初一年级:
初一学生刚进中学,带有新鲜感和好奇感,是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学习和生活从不适应到适应的变化过程。

随着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扩大,阅历的加深,兴趣的广泛,具有更强的模仿性和渴望参加各种活动,但有缺乏稳定性。

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渴望友谊,但
思想方法单纯、幼稚、片面,缺乏自控能力。

针对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校必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入学教育。

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依然带着小学阶段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为做好衔接工作,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入学教育,使中学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逐步养成文明习惯。

2、爱国教育。

介绍祖国悠久的历史、壮丽的河山,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荣誉教育。

进行爱己、爱人、爱班级、爱学校教育,珍惜个人和集体荣誉,热心为集体做好事,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4、劳动教育。

树立“劳动光荣”思想,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养成劳动习惯。

5、学风教育。

小学毕业刚上初中学习,课程增多,学习内容增加学习任务加重,学生难于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加强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欣赏课外阅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6、健康教育。

学校要抓住青春期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等方面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7、家庭教育。

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水平,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

初二年级:
初二学生对中学生生活已基本适应,处于生理、心理变化最大时期,成人感、独立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自理、自力、自强,多数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对异性较为关注,渴望同学之间的友谊。

但思想简单,是非、善恶、假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够强,思想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是学习、纪律开始分化阶段,也是差生群体逐渐形成的时期。

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思想教育。

学校要结合政治思想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历史、地理课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史,了解近百年来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的事迹。

2、青春期教育。

加强学生青春期教育,迈好青春第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加强班集体建设,进一步增强自重的心理品质。

3、理想教育。

理想是学习的动力,要教育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学习,初中生已具有职业理想,并且有一定程度上指导着自己的行动方向,把这种教育引导与完成学习任务联系起来,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统一起来,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4、法制教育。

对学生进行纪律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明辩是非,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袭,通过法制教育,形成学法、知法、懂法、遵纪守法的新局面。

5、审美教育。

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树立健康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思想上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学生形成感受美、欣赏美,以至创造美的能力。

6、劳动教育。

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培养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帮助家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农活。

7、健康教育。

教育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学生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圆满完成生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初三年级:
初三学生生理、心理逐步形成思维活跃,升学与择业意识增强,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但思想方法还比较片面,看问题容易绝对化,感情不够稳定。

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竞争与家长的压力增大,精神负担较重,对各项活动兴趣不强,双差生违纪性质趋于严重。

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如下几方面教育工作。

1、国情教育。

使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目前的状况和发展有所了解。

2、人生教育。

开展做一个合格毕业生的教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各自的奋斗目标,勤奋学习,惜时守信,增强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3、劳动教育。

进一步进行热爱劳动、尊重科学、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养成积极、自觉参加劳动和勤劳诚实的好品质。

4、道德教育。

进行青春期教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纪律、法制教育,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5、意志教育。

培养学生勇敢、坚定、果断、持久的意志和性格,逐步学会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6、升学教育。

开展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初步懂得职业选择与个人志趣、志向、理想、成才的关系。

7、心理教育。

根据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一方面要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8、感恩教育。

现在的学生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会更加地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对他人就会充满爱心。

四、工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具体制定、落实实施细则。

2、学生会成立文明“稽查队”,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纳入班级月度考核。

4、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5、家校联手,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行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

6、长抓不懈,建立长效评比机制。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工作,把养成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将其内容作为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长期进行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