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北京二中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北京二中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
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
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
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
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
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
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
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
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
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
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
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
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气一直有争论。
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
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
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
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
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十七岁的远行
1总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当时我17岁。
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
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的行囊,用背包带捆的很紧,理念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2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
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说:“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
”
3事实上,我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
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
“为什么不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嘟囔,“听说北京的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
”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学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4我母亲出生在江淮之间的六安,大学毕业时,为了爱情,和父亲一起来到皖东北的小县城教书。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皖北的吐槽,其中最多的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5她总会用很长的篇幅,怀念大别山区我外公外婆家的小山村,风景有多秀丽,腊肉有多解馋,糍粑有多香甜,蔬菜的种类有多丰富,甚至连简单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饼子——糯米粑粑,都被她形容得神乎其神。
要用什么样的米和糯米搭配,泡多久,怎么磨,怎么蒸,怎么放到石臼里面舂,最后要放到冬水里保存……说起这些来,她如数家珍。
6其实我去过外婆家,小村子并不像母亲描述的那样山清水秀,外公家的房子也非常低矮。
家中饭食的种类更是少的可怜。
童年的我认为,淮北平原无论从地形上、气候上,还是物产上、食物上,都比大别山区好。
7不过,外婆的山村也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位于淮北平原的家里。
每年冬、夏两季,父亲都会拿着包裹单去邮电局,在高高的绿色柜台后面,有外婆定期寄来的包裹。
8夏天寄来的是一种茶叶,叫瓜片,味道奇苦,但非常耐泡。
冬天寄得更多,咸肉、咸鱼、腊鸭、腊鹅,还有被我母亲称作传奇的糯米粑粑。
9外婆家的糯米粑粑是一个个实心儿的,呆头呆脑的圆坨坨。
将粑粑简单蒸一蒸,立刻会变得软糯,蘸上白砂糖可以直接吃。
我妈还喜欢将粑粑切成块,放在菜汤或肉汤里煮,口感也不错。
即便是用火钳夹着它在灶膛里轻轻的烤一烤,也会散发出奇异的谷物的香气。
10每次看到孩子们吃粑粑时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我妈都会特别得意,并为她是一个“南方人”而深深自豪。
南方富庶,北方贫瘠,这是我妈的逻辑。
11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的选择。
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
12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除想家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
按说。
北京广播学院的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的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平复我对家中食物的思念。
13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
14我有一个科普作家朋友,叫土摩托,他对美食家笔下所谓的“故乡滋味”或者“妈妈的味道”这样解释:除了人在童年时代养成的味觉习惯,每个人消化系统的菌群都像自己的指纹一样,有着独特的组织方式。
长时间吃惯了一种或几种食物,肠道的菌群就会相对固定下来,只要遇到类似的食物,就能熟练地进行各种分解,而遇到陌生的食物,它们就会手足无措,甚至会闹情绪。
15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报复性的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渐安静下来。
16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塞满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特地装的糯米粑粑。
至今想来,17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17它让我切实感受到一个叫故乡的东西,不仅从心理层面,也从生理的层面。
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
18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这一职业需要我不停的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
为此我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的,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我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心安理得的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
19更难得的是,我开始从餐桌上发现,食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慰藉肠胃的物质。
它身上富集的信息就有鲜明的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20食物与其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勾连,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21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堆……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始于我17岁那年的远行。
回顾这些年吃过的饭,走过的路,《风味人间》里有句旁白很能代表我的感受:“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一样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个言行不一的人,对学生说要“艰苦奋斗”,回到家又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B.文章娓娓道来,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同时运用多种修辞,形象生动,又使得文章情感充沛。
C.文章描述了生活中很多有关食物的温馨场景,妈妈的形象可亲可爱,“妈妈的味道”鲜活可感。
D.文章以17岁的远行为时间节点,前后对比,写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以及对食物的看法。
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3.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外婆家的“糯米粑粑”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遵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等基本原则。
先来看“不忘本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上,一些人存在一种文化悲观主义的看法,即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因其所依附的封建政治体制的消失,二者注定一同成为历史。
同时,当今人们生活在资本霸权所主导的全球化语境中,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日益分离。
对此,美国学者列文森就认为,“生活也不再干扰它们(传统文化),它们已成了博物馆的老古董”。
这个观点实质上早在中国寻求“站起来”的时期便已存在。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悲观的背后,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确实,儒家学说中存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如封建等级制等。
这在越来越追求现代文明的今天,很难赢得认同。
但这并不等于说要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开始摆脱因落后、自卑而带来的情绪化否定,逐渐看到西方社会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及其发展道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西方文化等同于“先进的”、代表“现世的趋势”的看法正在被打破,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不断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忘本来”正在指引、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它将打破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有助于我们从传统中汲取精神养料。
“不忘本来”不是“固守本来”,而要用“吸收外来”的方式来助益“本来”,要用现代文明成果及适应现代生活的话语去激活传统的生命力。
一些人强调,弘扬传统只要对流传下的经典文本给予原汁原味的解读即可。
他们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鉴别转化。
这种原教旨主义的立场,表面上看是在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出力,实质上会把传
统文化送进故纸堆、博物馆。
发展到极端,还会出现另一种倾向——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就是好的,都值得顶礼膜拜;人类在资本全球化和现代性发展中遭遇的问题,都能在老祖宗的智慧中找寻到“药方”。
由此,他们拒绝“吸收外来”。
国内外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吸收外来”,才能够知道自己的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坐标位置,才不至于将一些野蛮、粗俗甚至丑恶的东西假借传统之名予以宣扬。
新时代,倡导“吸收外来”依然需要进行世界文明成果的广泛阅读、了解和借鉴,需要积极促成“外来”与“本来”相结合,促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中国化,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下列对“不忘本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忘本来”与依附于封建政体的传统文化必成历史的观点并不相同。
B.“不忘本来”有助于新时代的中国汲取传统营养,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C.“不忘本来”需要我们“固守本来”,还需要我们“吸取外来”,二者能得兼为上。
D.不认同文化悲观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不忘本来”,符合时代的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既有对文化悲观主义态度的陈述,又有对文化悲观主义实质的直接揭示。
B.美国学者列文森站在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文化悲观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形象指出了对传统文化持悲观主义理念的荒唐性。
D.文章对文化悲观主义和保守主义分层分析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渐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近几年来文化悲观主义的观点开始出现。
B.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在今天根本不可能得到人的认可。
C.“不忘本来”的理念帮助许多人打破了文化悲观主义的论调,使传统文化生机日显。
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需“外来”和“本来”的结合。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谊,字宜君,河南洛阳人也。
父显,周凤州刺史。
谊少慷慨,有大志,便弓马,博览群言。
周闵帝时为左中侍上士时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势倾王室帝拱默无所关预有朝士于帝侧微为不恭谊勃然而进将击之其人惶惧请罪,乃止。
自是朝士无敢不肃。
岁余,迁御正大夫。
丁父艰,毁瘁过礼,庐于墓.侧,负士成坟.。
岁余,起拜雍州别驾,固让,不
许。
武帝即位
..,授仪同,累迁内史大夫,封杨国公。
从帝伐齐,至并州,帝既入城,反为齐人所败,左右多死。
谊率麾下骁雄赴之,帝赖以全济。
时帝以六军挫衄,将班师。
谊固谏,帝从之。
及齐平,授相州刺史。
未几,复征为大内史。
汾州稽胡为乱,谊率兵击之。
帝弟越王盛、谯王俭虽为总管,并受谊节度。
其见重如此。
及平贼而还,赐物五千段,封一子开国公。
帝临崩,谓皇太子曰:“王谊社稷臣,宜处以机密,不须远任也。
”
皇太子即位,是为宣帝。
惮谊刚正,出为襄州总管。
及高祖为丞相,转为郑州总管。
司马消难举兵反,高祖以谊为行军元帅,率四总管讨之。
军次近郊,消难惧而奔陈。
于时北至商洛,南拒江淮,东西二千余里,巴蛮多叛,共推渠帅兰雒州为主。
雒州自号河南王,以附消难,北连尉迥。
谊率行军总管李威、冯晖、李远等分讨之,旬月皆平。
高
祖以谊前代旧臣,甚加礼敬,遣使劳问,冠盖
..不绝。
以第五女妻其子奉孝,寻拜大司徒。
谊自以与高祖有旧,亦归心焉。
及上受禅,顾遇弥厚,上亲幸其第,与之极欢。
太常卿苏威立议,以为户口滋多,民田不赡,欲减功臣之地以给民。
谊奏曰:“百官者,历世勋贤,方蒙爵土,一旦削之,未见其可。
如臣所虑,正恐朝臣功德不建,何患人田有不足?”上然之,竟寝威议。
开皇初,上将幸岐州。
谊谏曰:“陛下初临万国,人情未洽,何用此行?”上戏之曰:“吾昔与公位望齐等,一朝屈节为臣,或当耻愧。
是行也,震扬威武,欲以服公心耳。
”谊
笑而退。
寻奉使突厥
..,上嘉其称旨,进封郢国公。
(选自《隋书·王谊传》)
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闵帝时/为左中侍/上士时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势倾王室/帝拱默无所关预/有朝士于帝侧微为不恭/谊勃然而进/将击之/
B.周闵帝时/为左中侍上土/时大家宰宇文护/执政势倾王室/帝拱默无所关/预有朝士于帝侧/微为不恭/谊勃然而进/将击之/
C.周闵帝时/为左中侍/上士时大家宰宇文护/执政势倾王室/帝拱默无所关预/有朝士于帝侧/微为不恭/谊勃然而进/将击之/
D.周闵帝时/为左中待上士/时大家宰字文护执政/势倾王室/布拱默无所关预/有朝士于帝侧微为不恭/谊勃然而进/将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坟墓:坟,本指高出地面的土堆。
古时为亡者筑土为坟,穴地为高,后通称“坟墓”。
B.即位:开始做帝王或诸侯,与此相同的词还有“登基”“即祚”“践祚”等。
C.冠盖:原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在本文中代指前往王谊家登门拜访的达官显贵。
D.突厥: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后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谊为臣尽忠,为子尽孝。
在权臣当道的朝堂上敢于挺身而出维护王室尊严:父母
去世后,能够背土成坟,建屋守孝。
B.王谊为人刚正,功高震主。
武帝时,他建立了不世之功,致使宣帝即位后对他颇为忌惮,将他调离京城外放为官。
C.王谊带兵有方,指挥若定。
他带领行军总管李威等人分路讨伐叛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大规模的叛乱。
D.王谊见识高明,深受赏识。
在苏威建议减功臣之地给百姓一事上,他从稳定朝政的角度远谋深虑,皇上对他独到的见解也深以为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题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上受禅,顾遇弥厚,上亲幸其第,与之极欢。
(2)谊谏曰:“陆下初临万国,人情未治,何用此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王子直秀才
苏轼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①。
水底笙歌蛙两部②,山中奴婢橘千头③。
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④。
(注)①为鹤谋:被鹤谋取,意即因闲游而荒弃田园。
王子直家住鹤田山,所以这样说②蛙两部:用南朝孔稚圭故事,他不乐世务,门庭草莱不剪,中有蛙鸣,他还高兴地说:“我以此当两部鼓吹(鼓吹,犹百乐队)。
”③橘千头:用吴丹阳太守李衡的故事,李衡派人往武陵龙阳县种橘树千株,临死,对儿子说:“我州里有术奴千头,不责汝食(不向你要吃的)。
”④故侯:犹百旧时官员,作者自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万里云山”宏观着笔,“一破裘”细部点染,两者既形成反差,又相映成趣。
B.颔联“五车书”和“二顷田”相对应,“留儿读”与“为鹤谋”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描绘王子直不同凡俗的心境:因庭草蛀鸣而赏心悦目,为千株橘树而怡然自得。
D.尾联写“我”愿意头戴幅巾随从朋友去归隐江湖,闲游天涯,海内外有谁能认识我呢?
2.诗歌在塑造隐士王子直的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征?试简要分析。
6.(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