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版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2020版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下列加线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绥(suí)之喟(wèi)然卓(zhuó)尔诲(huì)人
B . 莞(wǎn)尔箪(dān)食瓢(piáo)饮曾皙(xī)
C . 侍(shì)坐饥馑(jǐn)哂(xī)之以俟(sì)
D . 舞雩(yú)户牖(yǒu)哭恸(dònɡ)铿(kēnɡ)尔
2. (2分) (2017高一下·南昌月考) 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黏液蹂躏攀援仓皇失措
B . 沧海备懒朱拓敛声屏气
C . 敕造俨然骋礼沸反盈天
D . 桅杆诧异杜撰放涎无礼
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先是收视率持续火爆,网络播放量不断创下综艺节目新纪录,继而同名电影也在2014年1月31日正式上映。

B . 近日,太极大师李经梧的后人及其众多入室弟子讨论后,认为闫芳忝列门墙,决定把她逐出山门,并称其“隔空打人”为伪科学。

C . 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遏止住,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为期不远。

D . 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披肝沥胆,冲破日方阻挠,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鱼岛,竖起国旗并唱国歌宣誓主权。

4. (2分)下列词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厦门导游大赛中,参赛选手韩伟把多位当红明星的招牌动作和代表作品重新编排,他绘声绘色的模仿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B . 经过旷日持久的艰苦训练,女排队员掌握了新拦网技术,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攻防组合阵势,终于在大赛中击败对手,重新夺冠。

C . 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收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D . 北京教委提出2016年高考语文变为180分,英文却从150分变为100分,英语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大大降低。

这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开始酝酿英语考试改革,准备拿英语“开刀”。

5. (2分)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A .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B . 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新体制。

C . 今年9月份,“西湖达利”有两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推到了针织分公司和制衣分公司常务副总的重要位置上,这意味着“西湖达利”开始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上贯彻它的快半拍意识。

D . 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

6. (2分) (2019高三上·江苏期末) 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运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②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

③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

④眼中何有百步的,强干惯使千年柘。

A . ①钓鱼②射箭③织布④划船
B . ①织布②射箭③钓鱼④划船
C . ①钓鱼②划船③织布④射箭
D . ①织布②划船③钓鱼④射箭
7. (2分)根据词的活用情况,下列划线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序八州而朝同列②追亡逐北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天下云集响应
⑤会盟而谋弱秦⑥非能水也⑦上食埃土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A . ①⑥/②⑧/③⑤/④⑦
B . ①②/③⑧/④⑥⑦/⑤
C .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D . ①⑥/②⑤/③⑧/④⑦
8.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①何方圜之能周兮②高余冠之岌岌兮,
B . ①固时俗之工巧兮②固前圣之所厚
C . 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②退将复修吾初服
D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竞周容以为度
9. (2分)补充下列省略句省略的成分,不完全的一项是()
A . 旦日(我)飨士卒,(你们)为(我)击破沛公军
B . (项伯)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C . (你)毋从(之)俱死也
D .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
10. (6分) (2015高一上·包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

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

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

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

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

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

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

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

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

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

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

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

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

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

《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

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

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

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

“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

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

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

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

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我们的祖先也经历过这一阶段。

B . 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C . 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 . 筷子材料来源为木材和竹子,其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

据古资料记载,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因此更名为“筷子”。

B . 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 . 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D . 筷子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很多的审美享受。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 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 . 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

生活中人们使用筷子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 . 作者引用“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主要目的是说明骄奢淫逸容易导致身死国亡的深刻道理。

D . 筷子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生活中物品探究起来往往和文化有关。

11. (12分) (2017高一下·宜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抗战将领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年4月17日。

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家,家境殷实。

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

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

“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

1926年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

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

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

但是,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意志。

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

后来,蒋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任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

1942年2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

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随三十八师于4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三十三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

英军反复突围,均无功而返。

在这紧急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

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

在一一三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

事实上,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

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一一三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

任务完成后,转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5月30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

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

电报里只有两句话:“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

”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

“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一一三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

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放吾,从此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
勇”。

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

1994年,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抗战名将在美国洛杉矾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他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日记时,看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刘放吾戎马一生,热血忠诚,这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却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

(《刘放吾: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刘伟民再三追问,父亲才说了一些与“仁安羌战役”有关的细节:“新三十八师多为湘兵。

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

另外就是对士兵的严格训练。

我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

”(《我的团长刘放吾》)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刘放吾喜欢读书,热爱耕种,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和父亲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

B . “仁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不仅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救出被困的七千名英军,而且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C . 在进入印度归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由于渡江后无法与外界联系,外界误以为一一三团已经全军覆没。

D . 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但他并没有主动申辩与争取,从此,他的事迹被人们逐渐淡忘。

(2)
刘放吾带领部队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3)
刘放吾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2. (18分) (2016高一上·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

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

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把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大家都猜测: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

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

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

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

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

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

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来了。

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

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

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

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

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会懂得的。

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

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

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

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

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

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是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

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

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

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

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

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

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

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叙述了西伯利亚林场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为了挽救一千多名工人的生命,不怕别人误解,不惜牺牲生命的传奇故事,讴歌了可可夫斯基人性的光辉。

B . 主人公托可可夫斯基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所以对待工人们的态度也有所收敛。

C . 卡尔开始对托可可夫斯基充满仇恨,当了解真相后,不但留下来照顾其遗孀和孩子,而且找回逃走的工人,建立以“托可可夫斯基”为名的村庄来纪念他。

D . 本文语言妙趣横生,情节跌宕,前半部分写托可可夫斯基虐待工人遭仇恨,后半部分用日记本揭开真相,构思巧妙,欲扬先抑。

E .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国,它告诉我们:爱是人世间温暖的源泉,她能够抵御所有的寒冷与伤害。

(2)
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这篇小说设计了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情节,对这一情节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3. (11分) (2017高一下·鸡西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瞻,字彦通,聪明强学,有文情,善容止,神采嶷然,言不妄发。

年十五,刺史高昂召署主簿,清河公岳辟为开府西阁祭酒。

崔暹为中尉,启除御史。

魏孝静帝以人日登云龙门,其父凌侍宴,又敕瞻令近御坐,亦有应诏诗,问邢邵等曰:“此诗何如其父?”咸云:“凌博雅弘丽,瞻气调清新,并诗人之冠。

”宴罢,共嗟赏之,咸云:“今日之宴并为崔瞻父子。


天保初,兼并省吏部郎中。

寻丁忧,起为司徒属。

杨愔欲引瞻为中书侍郎。

时卢思道直中书省,因问思道曰:“我此日多务,都不见崔瞻文藻,卿与其亲通,理当相悉。

”思道答曰:“崔瞻文词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没。

”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皇建元年,除给事黄门侍郎。

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友。

概将东还,瞻遗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常弊,诋诃
指切,在卿尤甚。

足下告归,吾于何闻过也?”肃宗践祚,皇太子就傅受业,诏除太子中庶子,征赴晋阳。

敕专在东宫,调护讲读,及进退礼度,皆归委焉。

太子纳妃斛律氏,敕瞻与鸿胪崔劼定婚礼仪注。

仍面受别旨曰:“虽有旧事,恐未尽善,可好定此仪,以为后式。


大宁元年,除卫尉少卿,寻兼散骑常侍,聘陈使主。

瞻词韵温雅,南人大相钦服。

还除太常少卿,加冠军将军,转尚书吏部郎中。

因患急十余日。

旧式,百日不上解官,吏部尚书尉瑾性褊急,以瞻举指舒缓,曹务繁剧,遂附驿奏闻,因而被代。

瞻遂免归乡里。

天统末年,加骠骑大将军,就拜银青光禄大夫。

武平三年卒,时年五十四,谥曰文。

(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B . 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C . 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D . 愔云此言有理/便奏用之/事既施行/愔又曰/昔裴瓒晋世为中书郎/神情高迈/每于禁门/出入宿卫者/肃然动容/崔生堂堂之貌/亦当无愧裴子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辟,征召。

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 .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 . 丁忧,本义是遭逢父母丧事。

一般指封建社会的道德礼仪制度,官员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期间除非特殊情况不准为官。

D . 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给予的褒奖性的称号,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则由其亲友、门生所加。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崔瞻很有文采。

他曾和父亲一起在魏肃宗的宴席上应诏作诗,并受到肃宗的赞扬;出使陈时,他的词也受到当地人的称赞。

B . 崔瞻重视友情。

李盖将东还,崔瞻认为朋友离去,就不会再有人批评自己的过错了。

C . 崔瞻很受肃宗的器重。

肃宗登上帝位后,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让他专门在东宫调教太子,并让他与崔劼共同制定太子纳妃的礼仪。

D . 崔瞻举止舒缓,言不妄发。

他曾经因为行动舒缓的原因被吏部尚书上奏,丢掉了吏部郎中的职位,回归乡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宴罢,共嗟赏之,咸云:“今日之宴并为崔瞻父子。


②崔瞻文词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没。

四、默写 (共1题;共9分)
14. (9分) (2017高一下·太原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震响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秋兴八首(其一)》借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琵琶行》中,描写月亮作衬托的三个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锦瑟》一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内心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