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作者及作品简况,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句的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其五)》
【情境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之美味吧!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从《饮酒(其五)》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
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唯独作者却
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3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
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4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
选择而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诗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
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人的自然本性(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这种“真意”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
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5.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三、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
“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2.“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有的版本作“望”,你能说出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
说“望”是有意识地注视,“见”是无意识地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
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1)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相伴”,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
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应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返璞归真”。
而这个“理”,正好为前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四、拓展延伸,田园诗情
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派田园诗人,一般以书写田园生活、自然风光为主,风格清逸俊秀,以表现自己不愿投身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生活的感情。
你还知道哪些田园诗?
示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五、本诗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设计:
《春望》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一提到“花”和“鸟”,我们眼前出现的就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好图画,但诗人杜甫见到花和鸟时,却流下了悲怆的泪水,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春望》,走进杜甫的内心去看看吧。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内容结构
1.学生朗读这首诗,概述全诗大意。
明确: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城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落泪;伤心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比一天少,简直要插不住束发的簪子了。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二、深入探究——诗文赏析
1.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三、拓展延伸——爱国名句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有很多古人通过诗词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请写出几句爱国诗句。
明确: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四、本诗小结
《春望》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全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希望大家能受到诗人的感染,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
附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情境导入】
同学们,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唐代诗人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时写成的。
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他被人称为“诗鬼”。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是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的。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内容结构
1.学生朗读这首诗,概述全诗大意。
明确:敌军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鳞片状的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小股部队半卷着红旗抵达易水边,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高举宝剑,甘愿为君王拼死。
2.诗歌描写了军旅生活的哪三个画面?
明确: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
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
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
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二、深入探究——诗文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通过这首诗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三、拓展延伸——情景再现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
现在请你就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进行扩写。
要求:1.展开想象,适当地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
烈;2.150字左右。
示例: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
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
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
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的尸体前徘徊,不时发出凄惨的嘶鸣。
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四、本诗小结
同学们,《雁门太守行》以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
这就是《雁门太守行》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
从《雁门太守行》开始,让我们记住一千多年前的那个人——李贺,搜集背诵他更多的诗歌。
附板书设计:
《赤壁》
【情境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唐代诗人杜牧见赤壁之景而感慨万千,借历史之事,抒现实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明确:一把古老的断戟,沉落在江底,岁月的流逝也未使它销蚀。
拿起(它来)磨光洗净,认出它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
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所传诵的最后两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愤懑之情。
它
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蕴。
明确: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
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三、拓展延伸——同类诗歌
这首诗借古喻今,引人深思,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呢?
明确: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本诗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附板书设计:
《渔家傲》
【情境导入】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诗意内容
1.学生朗读,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
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天帝恳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回答天帝说,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
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
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仙岛去。
2.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上部分描写梦中场景,下部分叙述人生经历和向往追求。
二、深入探究——思想情感
1.列举几个词中的动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转”“舞”二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2.词人梦中看到了天帝,并和天帝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了慈祥的天帝。
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很温暖!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阕,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3.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明确:她要像大鹏那样乘风高飞,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4.该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具体体现在哪里?
明确:(1)一开始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海天相接、星空苍茫的辽阔壮美景象。
(2)丰富奇异的想象。
(3)宏大的志愿出自阔大的胸怀,表现出高远的理想和精神世界。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这是否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
明确: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反映出人间
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避世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三、拓展延伸——女中豪杰
受封建思想的禁锢,我国古代女子在文学艺术方面较有成就的极其罕见,李清照是个很特殊的人物,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人物和她们的事迹。
示例:塞外才女蔡文姬。
作《胡笳十八拍》。
班昭,汉班固、班超之妹。
续写《汉书》。
四、本词小结
该词借助梦境的描写,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
词中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营造的宏大的气势,都是我们写作中值得借鉴的。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