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古诗文默写。
(8分)
(1)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式微》)
(2)__________________,在城阙兮。
(《子衿》)
(3)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
(4)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关雎》中表现男子饱受相思之苦,彻夜难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
生活的序暮渐渐拉开,赐予我们无限诗意。
绯.红的云霞中能寻觅诗意,萧瑟的落叶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老师的教诲.中能悟出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能让人心境宁静温暖。
在诗歌的浸润下,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着诗意生活。
即使在山河破碎的艰难中,诗歌依然是(保证保持)民族气节、鼓舞人心的力量。
①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绯诲
②找出文段中一个错别字并加以订正。
(2分) 改为
③依据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分)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贺敬之《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C.鲁迅的散文《社戏》,所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
D.《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原名熙成,散文家、教育家。
4.综合性学习。
(8分)
黄海中学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爱劳动更幸福”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名言我精选】围绕演讲主题,从下列古诗中选出2条(只写序号),以备演讲时引用。
(3分)()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2)【新闻我分析】
5月6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9月起,小学和初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做菜做饭的本领,还要会设计营养食谱。
中小学生掌握烹饪和营养搭配的能力,益处颇多——不仅能让自己和家人吃得健康,还有益于心理的发展。
不论是自己全程动手做,还是协助家长准备饭菜,都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帮助准备食物改善了孩子对食物的感受,特别是一些他们曾经不大喜欢但有营养的食物,使他们对这类食物摄入更多;同时也表现得更加积极和自豪。
对于这次教育部的新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张妍表示,儿童青少年通过感知食物的颜色、软硬、味道、气味和形态等特性,了解食物的加工和营养价值,学习烹饪技法和饮食礼仪等,有助于促进语言、感官、认知、社会情感的发展,从而使儿童青少年拥有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探究上面的新闻,说说中小学生掌握做菜本领有哪些好处?(5分)
5.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9分)
【语段一】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
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
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
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
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
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
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语段二】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误,没有写的诗。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
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
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
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
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
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第四》)(1)下面是“集”的几种字体,根据语段一指出字体为隶书的一个,并推知其本义。
隶书是(填序号),“集”本义是。
(2)根据语段二回答:为什么说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3)下列选项中,不恰当
...的两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三类,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C.《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到了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D.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史记》,它和班固的《汉书》都是“正史”的源头。
E.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
读整本书,我们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能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也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二、阅读与理解(3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小题。
(5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6. 借助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的画面。
(2分)
▲
7.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江山此夜寒”中的“寒”字妙极,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感受。
(3分)
▲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9-12小题。
(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
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屡陟①屡歌,抵欢喜台。
返观此身,有如蟹鳌郭索②潭底,自汲井中③,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
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④者,睥睨(pì nì)栏楯(shǔn)⑤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fū)⑥,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四记(其一)》)【注】①陟:行走。
②郭索:蟹爬行的样子。
③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
④敌楼:城楼。
⑤栏楯:栏杆。
⑥趺:花托。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①佁然
..远逝俶尔:▲..不动佁然:▲②俶尔
③不可久居.居:▲④乃记之而去.去:▲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2)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
10.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以动物设喻。
甲文用“(1)▲”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2)▲”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1.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别加以概括。
(2分)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5小题。
(8分)
[材料一]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天文梦,在仰望星空时会产生无尽的遐想。
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好奇心。
不管在哪个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都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
但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
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
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
刷题讲究机械化、套路化,甚至是‘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印’在脑海里的解题套路。
”刷题和创新显然不能同向而行。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材料二]
下图是中小学生知道一些科学家事迹后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占比情况。
[材料三]
孩子天然就对宇宙空间具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是好事。
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进一步激发孩子们探索浩瀚宇宙的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
以往,我们认为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也就是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
但通常情况下,科普工作是另一个场景,科学家需要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播洒给学生,学生就会像小树苗一样自己慢慢吸收水分。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2.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天文梦想和好奇心渐渐变淡,完全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刷题,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
B. 在知道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后,17.2%的中学生和10.7%的小学生都表示对科学研究没有兴趣,说明中小学生已经对科学研究失去了好奇心。
C. 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所以科普工作应提
倡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D. 有好奇心是好事,但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创新,不要依赖解题套路,用科学知识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13.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你对“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这句话的理解。
(3分)
1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应如何用科学点亮好奇心。
(3分)
(四)阅读《抱抱曾经的自己》,完成16-19小题。
(12分)
抱抱曾经的自己
张亚凌
①7岁时的那个夏日,我拎着镰刀,跟着母亲去收麦子。
②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
我只割两行,也只是一行一行、一小把一小把地割。
很快,我就被母亲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我想赶上母亲,可心里一着急,手底下就出错了。
③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有脚背,我疼得直龇牙咧嘴。
脱了鞋袜,一道血口子。
我没有喊没有叫,就像母亲平常处理伤口那样,抓了一点土,在手里捻细,而后撒在直流血的伤口上。
看着母亲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子悄悄塞进兜里,忍着疼往前赶,只是割得更慢了。
④母亲性急,头也不回地催促着我“快点,手底下快点”。
她已经打了个来回,折到我跟前。
见我绷着脸慢吞吞的,就轻轻踹了我一脚,骂了句“慢腾腾,没听见麦子都炸开了”,而后继续弯腰猛割。
⑤那天临近傍晚,母亲照例拉我到池塘边冲洗,我死活不下去,她才瞅见了我没穿袜子的那只脚,还有脚背上的伤。
“没事,都结痂了,两天就好了。
”母亲说时语气很轻松,就像受伤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或许不知道,一个7岁的小孩子,自己受伤了很疼很想休息却不忍心丢下母亲独自割麦子的矛盾心理吧?
⑥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
我的脸颊会轻轻地贴在她的小脸蛋上,说,好样的,你真是个乖孩子。
⑦10岁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考试没考好,很伤心,老师表扬别的孩子就像在批评我。
⑧如果没记错,那时应该是一块橡皮2分钱,一支铅笔5分钱,一个本子8分钱。
家里是不会经常给我钱买学习用具的,可努力是必须的。
贫穷出智慧吧,我想到了电池里的碳棒。
那时电池也是稀罕的东西,不是开玩笑,家里带电的就一个手电筒,还舍不得经常用,怕费电。
我后来在亲戚家找到了一节废电池,砸开,取出碳棒,从此我拥有了一支可以长久使用的“笔”。
⑨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
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样看我:成绩不好,还显摆着这点学问?我才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知道该好好写,好好背。
就那样,脑子并不灵光的我,渐渐地靠拢了优秀生。
⑩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办法自己拉自己一把,为你的坚持点个赞。
⑪14岁那年,上初二了,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挺不错。
只是,我不是一个长得清爽且伶牙俐齿讨人喜欢的孩子。
⑫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
等”,而后将点到名的学生的作文当范文读。
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
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
⑬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
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
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
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
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等”里面解救出来了。
⑭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
我会揽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
⑮再如果可以,我还想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她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18岁少女,没有她的刻苦劲,我怎么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顺利跨进大学的校门?
⑯回望走过的路,点点滴滴都是付出和努力,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过去,抱抱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
感谢她们一路扶持,才让今天的我没有让自己失望。
分) 成长阶段主要事件
7岁时(1)
10岁时不管他人嘲讽,用碳棒练习写字,成绩渐渐靠拢优等生
14岁时(2)
16.联系上下文,假如你是“我”,揣摩第⑤段画线句的“矛盾心理”,不少于30字。
(2分)
17.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我是全县唯一
..获奖的。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
(2)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样看我:成绩不好,还显摆着这点学问?(从描写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18.题目“抱抱曾经的自己”中“抱抱”的意思是“拥抱”吗?请谈谈你的理解,并分析题目的作用。
(4分)
三、作文(50分)
19.凡人邱光明,生活的底味本是平淡,但他钻研厨艺,经营饭店,在生活中加入率性与执着,调出更有趣的味道;孤独的尼摩船长,生活的底味本是苦涩,但他探秘海底,勇闯南极,在生活中加入勇敢与坚毅,调出更传奇的味道;屡试不第的龚炜,生活的底味木是酸楚,但他诵诗习武,抚琴弈棋,在生活中加入淡定与坚守,调出更雅致的味道……亲爱的同学,回顾你的生活历程,你生活的底味是什么?你已经或将要加入点什么,来调出生活更好的味道呢?
请以《加点________,调出生活好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文题补充完整。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 (1)微君之躬(2)挑兮达兮(3)白露为霜
(4)天涯若比邻(5)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山光悦鸟形
2.①fēi huì②暮改为幕③保持
3.C
4.(8分)(1)①④(2)能让自己和家人吃得健康,有益于心理的发展,拥有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5.(9分)
(1)③群鸟停息在树上(写鸟停在树上也可)
(2)①歌谣最初是一个人高兴或悲哀时的心情的诉说;②碰到节日,众人聚唱,一唱众和,歌谣越唱越多;③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
(3)BD
二、阅读与理解(37分)
6. (2分)纷乱缭绕的烟雾弥散氤氲,笼罩着青绿的台阶,明月高悬,光华如水,洒向江亭的南门。
7. (3分)“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身体上的寒冷;更写心寒,写出了友入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
烘托出一片离情,有点睛之效。
8.(4分)(1)静止不动的样子(2)忽然(3)停留(4)离开
9.(4分)
(1)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游人)正在感叹这座山峰的奇丽,而另一座山峰又(在前面)跳了出来。
10.(2分)(1)斗折蛇行(2)如蟹螯郭索潭底
11.(2分)甲文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通过写景,表达了对上方山景物的赞叹、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参考译文:
(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三步一回环,五步一曲折,抬头看太阳,(它)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在西边。
脚后跟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游人)正在感叹这座山峰的奇丽,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
走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到达了欢喜台。
回过头看看,好像螃蟹在潭底爬行,从井中打水,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
上方山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高低城墙
和栏杆全部齐备;有的像洁白的莲花,下面用黄色的基座作承托,我不能全部记录下来。
12.(2分)D
13. (3分)①科学家从孩童时期起,一直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②孩子要不断地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问,并尝试找出方法去解决,才有可能成长为科学家;③学校教育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不要过分注重刷题。
14.(3分)①让孩子们在学习中避免“刷题”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提倡创新,促使他们科学地理解、吸收知识;②发挥科学家榜样的力量,使孩子们对科学研究保持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③加强科普宣传,用科技的巨大成就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播种好奇心的种子)。
15.(2分)(1)跟随母亲割麦,脚受伤仍不忍心丢下母亲而坚持陪着母亲。
(2)作文成绩好而被老师忽略,直至作文比赛获奖才走出沉重的“等”字。
16.(2分)“流这么多血,真痛啊!我受不了了,我要回家。
可是妈妈一个人在这里割,多么辛苦啊!我再忍一忍,忍一忍可能就没那么痛了。
”(写出想回家和心痛妈妈的心理即可)17.(1)(2分)连用两个“唯一”,强调了“我”的实力和学习效果,充分表现了“我”获奖后的成就感和喜悦心情。
(2)(2分)从侧面表现了“我”当时成绩并不好,同学看不起我,也突出了“我”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18.(4分)不是,而是有回忆、感激和赞美的意思。
(1分)作用:①文章围绕“抱抱曾经的自己”展开,起到线索作用;②点明主题,突出了文章“感谢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这一主题。
(3分)
三、作文(50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