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17 长城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长城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
2.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
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构建的军事建筑。
二、阅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
4.掌握生字新词。
拍摄.(shè) 智慧.(huì) 瞭.(liào)望气魄(pò) 嘉(jiā)峪(yù)关
崇(chóng)山峻(jùn)岭
5.理解字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面,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城台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三、图文结合,了解文意
1.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从不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一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
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长城。
①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
②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
2.分组讨论。
说一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讲长城的长;第二自然段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自然段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说一说怎样给各段写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写出小标题:
(1)一条“龙”。
(2)“高大坚固”。
(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长、大、弯
长城高大雄伟
高大坚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完课文
二、图文对照,学习理解课文
1.观察远景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件)
(1)远景怎样?
(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
(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近景图学第二自然段:
(1)朗读课文,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
(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六句。
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
(3)图文对照:
指出图上垛子、射口、瞭望口、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结:
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远景图、近景图,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
(3)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
(5)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多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
(6)从哪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条石重)
(7)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
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是因为:
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山势“陡峭”。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8)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9)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
它建筑在崇山峻岭之间,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它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长城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爱、赞美。
)
三、诵读课文
1.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总结拓展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瞭望口射口城台
2.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达出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搜集有关长的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介绍稿,准备参加语文活动课——我心中的长城。
板书设计
像一条长龙
远景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望口、射口
观察长城长城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雄伟、伟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