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纯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第二种解释与愿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学”广,故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
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
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文章体文本的语言,分析字、词、句、段、篇的意义,目的是要理解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文学作品不同,它在音、义构成了进一步生成再现性客体世界,相当于文学理论界所经常谈论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的音义最终不是指向意义(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再现某种类似形象的客体世界。
而且文学作品再现的这种客体世界不是确定的所指,它的意义所致和再现的客体隐含着许多不确定点。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最终展现的是一幅艺术图景,而不是像议论文那样最终表达的是思想意义,这就是作为文学艺术的作品与非文学艺术作品的重大区别。
”(蒋济水《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
沈玲荣在《谈实用文阅读》一文中提道:
一、实用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1.实用文阅读内涵。
我们把现代文阅读分为文学阅读和实用文阅读两大类。
实用文阅读包括说明文、科普文、传记、报告、评论、杂文、科技论著等的阅读。
实用文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等。
课标教材中《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说“屏”》《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的阅读都属实用文阅读。
2.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的差异。
实用文是真实地描写客观事物,属于科学认识,它的阅读目标在于获取信息、开智启思,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重在实用;文学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属于艺术认识,它的阅读目标在于移情易性,获得美感,发展形象思维,重在审美。
从阅读思路看,实用文阅读思路较为简洁,弄清语言结构,理解思想内容,明白社会效用即可;文学阅读思路较为复杂,感知语言,转换形象,挖掘内涵,最后还要品味风格技巧。
从阅读方法看,实用文阅读旨在求真,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常用结构阅读法;文学阅读旨在审美,常用形象分析法。
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看,实用文阅读是“得其意可以忘其言”“得意忘形”,读者关注的是文本中的信息,而不是文本形式;文学阅读是“品其言才能会其意”“意文兼得”,读者要体验文中人物的艺术美,必须沉浸在文中,对文中的语言、细节、场景等,细细揣摩,反复品味。
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也有明确的区分。
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第四学段:“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首先,新课标明确指出实用文阅读(包括说明性文章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应该有差异,并指出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应怎么阅读。
其次,新课标对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的目的、内容、方法等也有所区分。
实用文阅读要抓文章的要点及基本的说明方法,要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即实用文阅读要注重文章的逻辑结构。
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
文学阅读要阅读事件中的人物、细节、场景等,体验人物的情感,并能说出读后的情感体验。
阅读目的是通过虚构的作品丰富读者的
情感体验,培养读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3.实用文阅读教学。
实用文阅读的概念界定,使我们明确了实用文的范围及实用文应该“读什么”“怎么读”。
实用文阅读教学则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怎么教”受制于“教什么”,是为“教什么”服务的。
实际上,实用文阅读的特点已或多或少决定了“教什么”及“怎么教”。
我国课标明确实用文的阅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
实用文阅读教学就要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讲授“基本说明方法”“区分观点与材料”;我们也可以在培养科学精神、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并“区分事实和观点”“区分相关知识和不相关知识”,筛选信息,依托文本探究论证信息的逻辑框架等,让学生思考并付诸实践。
文章体文本(实用文)在我国小语教材中占据很大比重,但如何实现它的教学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正如王荣生先生在《撑起另一方天空》中提到的:重塑“实用文阅读”。
实用文阅读区别于文学阅读。
文学阅读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言语的品味和感悟。
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读百科知识、读学术著作那样。
实用文阅读所涉及的文本是文章或普通文,因而不妨叫作“文章阅读”或“普通文阅读”。
但在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所谓“普通文”,指的是“记叙文”、带有文学性的“说明文”(如科普小品)和“议论文”(如杂文),以及一些在教学中偏向于文学性方面的“应用文”(如书信、新闻,“日常应用文”一般被放在写作训练,着眼其格式)。
付宜红博士在比较中日语文教学时批评道:“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记叙文’占相当的地位。
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名家名著经教材编者的删添更改,变为浅显易懂、中心明确的‘记叙文’。
在学习‘记叙文’时,强调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主题、中心思想,学习作者表现手法等,这些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得学生在与文学作品接触时,始终需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注意力放在对情节发展、人物行为等的分析和主题挖掘以及概括中心思想等上。
”这种阅读方式更像对作品的评判,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取课后练习的标准答案,本质上是“非文学”的。
另一方面,即使是“说明文”“议论文”乃至一些“应用文”的阅读教学,也仿拟“记叙文”的套路,格外地强调其开头是如何地精彩、过渡是如何地圆润、结尾是如何地巧妙以及诸如句式丰富、比喻贴切、语言生动等等。
这种方式阻隔了学生对文章理解力的发展,本质上又是“非文章”的。
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混淆,我们用“实用文阅读”的说法。
日本国语教育界把阅读教材分为说明性文章教材和文学性文章教材两种类型。
文学性文章教材以诗歌、童话、小说为主;说明性文章教材则是包括一切有关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科学等方面题材内容的文章。
我们所说的“实用文阅读”,大致相当于日本与文学阅读对举时的“说明性文章”的阅读。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阅读评价手册》,将阅读分为“文学鉴赏型”阅读、“了解信息型”阅读和“操作型”阅读。
了解信息型阅读,包括阅读报刊文章、教科书、百科全书条目、专著等;操作性阅读强调在读懂文章的同时,还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相应操作的能力。
我们所说的“实用文阅读”,涵盖了解信息和操作这两种类型。
换句话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文学阅读,一类是实用文阅读。
目前文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认识,文学阅读的教学也有所改善,尽管离全面地实现由“记叙文阅读”向文学阅读的转型仍有较大的距离。
但实用文阅读,尤其是小学的实用文阅读,远未引起重视,实用文阅读的教学目前在小学语文还几乎是个空白。
这造成了极为不利的状况,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公民实用文阅读能力普遍地极为低下。
这可以从语文教师身上反映出来:经过大学中文系的语文老师,害怕读“理论书”、也不太会理性解读。
我们认为,实用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必须从小学抓起,撑起实用文阅读这一方天,任重而道远。
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中华书局出版社:
“游记有两种:一种只记某一名迹或某一园林、寺观,题材比较单一;一种记某一地方、山岳或都市,题材比较阔大。
普通所谓游记指前者,旅行记则指后者。
游记之中含有两种成分,就是作者自己的行动和所有境地的光景。
······读者所想知道的是所游境地的光景,不是作者自己的行动。
所以,关于作者自己的行动须写得简略,而关于所有境地的光景须写得详细”,“可是从别一方面说,写作者自己的行动是动的,是叙述;写所游境地的光景是静的,是记述。
游记在性质上属于叙述文,目的在借文字‘引人入胜’,生命全在流动的一点上。
死板地去写所游境地的光景,结果会使流动随时停止,减少趣味。
最好的方法是将作者的行动和所游境地的光景合在一处写;这就是说,写作者行动的时候要和境地的光景有关联,写境地的光景的时候也要和作者的行动有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