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特征的湖北省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自然特征的湖北省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
胡卫华;高涛
【摘要】[目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对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住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2)中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447个/km2.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21个/km2.(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021个/km2.[结论]基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迈进.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向中心村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年(卷),期】2018(039)010
【总页数】6页(P143-148)
【关键词】乡村聚落;自然特征;空间格局;湖北;资源利用率
【作者】胡卫华;高涛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武汉 430205;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18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K901.8
0 引言
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乡村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1]。
我国乡村人口众多,乡村聚落是我国农村人口的主要聚集形式[2]。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空心化、传统乡村聚落遭破坏、乡村聚落无序扩张等问题日益严峻,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造成聚落管理的成本增加[3]。
边缘乡村聚落基础设施落后依然存在,社区服务不到位,居民缺乏归属感。
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0.7%,做好“三农”工作任务更为艰巨。
近年来,政府和各级党委贯彻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科学规划,扎实推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分离,农民接受的公共服务少,基层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新时期如何挖掘乡村聚落空间的内在体系,在规划时做到因地制宜,是实现城镇一体化的前提,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目前,有关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聚落格局特征及驱动力分析[4-6]、空间演化规律[7-9]、格局优化[10-12] 等方面。
马利邦等人[13]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甘谷县乡村聚落时空布局特征,对甘谷县乡村聚落以优先发展型、扩建发展型和集中发展型3种发展模式进行了空间格局优化,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李胜
坤等人[14] 从分布、规模和形状3个方面对湖北省竹溪县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
开了研究,并对今后的建设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姚尚远[15] 在综述了江汉平原建
设状况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效率为导向提出了布点策略。
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自然环境特征为出发点,从市域和县域尺度系统研究目前湖北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以期为该省充分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进行乡村聚落改造提供指导性建议,将有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湖北省(108°21′42″E~116°07′50″E、29°01′53″N~33°6′47″N之间)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
东西长约740 km,南北宽约470 km,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km2。
正处于由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型
多样,平原、丘陵和山地各占总面积的23.33%, 12.78%和48.06%。
全省除高
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5~17℃,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
湖北省以武汉市为省会城市,包括12个地级市, 1个自治州, 3个省直管市和1个神农架林区,共39个县。
截止2016年年底,乡政府数量由2000年的476个缩减至168个,行政村数量已有2000年的3.240 0万个缩减至2.506 3万个,
平均规模仅为984人,乡村聚落的分散分布不利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全省常住
人口5 8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 465.81万人,占总人口的41.9%。
2016年,
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229 791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78 7万元,比2015年增长8.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2.938 6万元,比2015年增长8.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2
5万元,比2015年增长7.4%。
湖北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其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
资源等。
水系发达、湖泊众多, 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到1 035.9亿m3,全省单条长度在500 m以上的河流,总长度超过10万 km,十堰市河流累计长度最长,达到2.168 623 万km。
全省单个面积在5 000m2以上的湖泊总面积为2 793.08km2。
按面积统计, 29.10%的湖泊分布在武汉市,24.44%分布在荆州市, 10.56%分布在黄石市。
截止2014年,湖北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 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
价值较高的藤本植物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栝蒌等10多种,草本植物有2 500多种。
截止2017年年末,森林蓄积量达到3.2亿
m3,林地保有量为860.6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40.5%。
累计已发现矿种153种,累计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5种。
1.2 数据来源
该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2017湖北统计年鉴》、2016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 研究方法
该研究以行政村为研究单位,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来分析湖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2.1 平均最邻近比率
平均最邻近分析常用来分析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ANN表示平均最邻近比率,R表示每个乡村聚落与最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 N表示乡村聚落点状总数; S表示研究区的面积。
如果ANN>1,表示乡村聚落点呈随机分布,若ANN=1,表示乡村聚落点呈均匀分布,如果ANN<1,表示乡村聚落点呈集聚分布。
2.2 平均分布密度
空间凝聚区域分析,多采用平均分布密度进行测度,计算公式为:
r=n/s
(2)
式(2)中r表示研究区域内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n表示区域内乡村聚落的数目,s表示研究区域的面积。
2.3 乡村聚落平均规模
该研究采用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来衡量湖北省乡村聚落的规模,计算公式为:
D=P/n
(3)
式(3)中D表示乡村聚落平均人数,P表示研究区域总人数,n表示乡村聚落的数目。
3 结果与分析
3.1 乡村聚落整体分布特征
“去乡村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近年来湖北省乡村聚落的数目明显减少,但总数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截止2016年年底,境内行政村数目为2.506 3万个,比2010年,减少了7 337个,共有农村人口2 465.81万人。
利
用Arcgis10.2对行政村聚落点的平均最邻近比率进行测算,结果得出
ANN=0.68<1,说明湖北省乡村聚落总体呈集聚分布。
从整个地区来看,湖北省
乡村聚落高度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
主要是由于现阶段种植业是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而湖北省东部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耕地资源丰富。
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农业生产总量约占全省的60%。
境内湖泊河流众多,集
中分布于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地区,在调蓄洪水、养殖、灌溉等方面的巨大作
用。
这些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的发育和成长。
而西部以山地为主,西北部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西南部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缺乏耕地资源,乡村聚落比较稀疏。
3.2 县域乡村聚落分布特征
以湖北省县域为研究尺度,计算各县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以0.06个/km2为间隔,将平均分布密度分为8个等级,利用Arcgis10.2绘制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图,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湖北省各县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中
东部地区分布密度较高,西北部地区分布密度较低。
图1 湖北省县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
中东部地区表现明显的高密度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交通、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
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孝感市云梦县的平均分布密度最高,为0.447个/km2,是湖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市。
该县境内三分丘陵七分平原,年平均温度15.9℃,年降雨量800~1 200mm,无霜期长达243 d,气候条件优越。
东西南三面环水,淡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
43.8%[16]。
且该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 107国道等穿过, 2011年全县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是乡村人口的宜居区。
其次是应城市,分布密度为0.378个/km2。
应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中部,耕地和水域是主要的土地类型,占总
面积的82.33%[17]。
境内有汉北河、漳河、涢水和大富水4条河流,境内长度达114.7km,植被、水产等资源丰富。
黄冈市团风县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属沿江平
原湖区,整个县域内湖泊、水库、河流、坑塘、渠道等水系分布较多。
气候比较温和,年平均降水量为1 215mm,无霜期长达245d。
该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重要
区段,交通发达, 106、318国道和沪鄂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大庆—广州”高
速公路、“北京—九龙”铁路等贯穿南北[18]。
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导致乡村聚落的集聚。
东部地区咸宁市通山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低,仅为
0.047个/km2。
全县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78.6%,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
也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21个/km2。
老河口市位于汉水中上游,水域资源丰富,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气候温和湿润,地势平坦,以丘陵、平岗和平原为主[19],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农作物的生长。
2017年,该市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1.5亿元,
相比2012年增加了14.65亿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聚落的集聚。
3.3 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
湖北省包括12个地级市, 1个自治州, 3个省直管市和1个神农架林区,截止2016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 8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 465.81万人,占总人
口的41.9%。
全省行政村共2.506 3万个,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135
个/km2。
由表1可以看出,各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
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289个/km2,高于全省平均密度。
但孝感市和天门市的村均人数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说明这两个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分布相对比较零散,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基层管理的成本较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咸宁、宜昌、随州、潜江和十堰的村均人数高于其他地区,规模较大,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神农架林区的分布密度最低,为0.021个/km2,每个乡村的平均人数仅为286人。
该地区以发展林业为主,林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8%,全区人均耕地面积仅0.088 7hm2,人口分布较少。
图2 湖北省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
表1 湖北省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及区域差异行政单位行政村(个)面积(km2)人口总数(万人)村均人数(人)聚落密度(个/km2)武汉市1 8958
569.15217.421 1470.221黄石市8004 58393.941 1740.175十堰市1 84623 680226.991 2300.078荆州市2 26214 104255.511 1300.160宜昌市1 38821 230178.831 2880.065襄阳市2 32919 774.41227.869780.118鄂州市3241 59437.251 1500.203荆门市1 34312 400122.129090.108孝感市2 9258 910214.447330.328黄冈市4 03317 453342.928500.231咸宁市9039 861120.421 3340.092随州市8529 636108.711 2760.088恩施自治州2 36024 111189.968050.098仙桃市6242 53865.491 0500.246天门市7592 62260.077910.289潜江市3532 00443.481 2320.176神农架林区673 2531.918 82860.02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该研究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
(2)中东部地区表现明显的高密度分布特征,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
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
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447个/km2。
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21个/km2。
(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
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
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021个/km2。
4.2 建议
湖北省中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如武汉、鄂州、黄冈等地,今后可结合当地资源特色,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科技园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大中型龙头企业和一部分设施农业中,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
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如孝感市、天门等地,可选择自然条件、经济较为发展,辐射面积较广的地区进行中心村建设,逐步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中,有利于人口的集约化管理,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田韫智.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229-232.
[2]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等.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地理学报, 2011,
66(4): 515-524.
[3] 任国平,刘黎明,付永虎,等.都市郊区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6, 32(2): 220-229.
[4]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等.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地理科学, 2014,
34(4): 438-446.
[5]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长江流域资
源与环境, 2013, 22(3): 272.
[6] 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以甘
肃省秦安县为例.地理科学, 2013, 33(1): 45-51.
[7] 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经济地理, 2012, 32(7): 56-62.
[8] 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等.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
游村落案例研究.地理学报, 2014, 69(4): 531-540.
[9] 陈永林,谢炳庚.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地理研究, 2016,
35(1): 184-194.
[10]唐承丽,贺艳华,周国华,等.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59-1472.
[11]郑文升,姜玉培,罗静,等.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格局优化——以湖北公安县为例.经济地理, 2014, 34(11): 120-127.
[12]邓育武. 湘南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及优化对策.城乡建设, 2014(1): 68-69.
[13]马利邦,郭晓东,张启媛.甘谷县乡村聚落时空布局特征及格局优化.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3): 217-299.
[14]李胜坤,张毅,闫欣,等.基于GIS的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以湖北省竹溪县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6): 780-785.
[15]姚尚远.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研究.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
[16]钟月,杨光培,曾克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县域经济——以湖北省云梦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6): 8393-8394.
[17]石小亮,段维娜,曹先磊,等.应城市农村居民点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地球环境学报, 2018(1)
[18]王晓瑜,胡守庚,童陆亿.团风县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空间分布.资源科学, 2016, 38(2): 206-216.
[19]丁玥琦. 老河口市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潜力分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