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大全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占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的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
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并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范畴,历代医籍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作了论述。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糖耐量试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有糖尿病症状者,空腹血糖
≥7.77mmol/L(140mg/dl)或任何(时间)一次血糖值
≥11.1mmol/L(200mg/d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如果结果可疑,
应再作糖耐量试验(OGTT)。
成人空腹口服葡萄糖(75g)后测
血糖。
根据糖尿病判断标准(WHO)mmol/L(mg/dl),糖尿病空腹的血糖值为静脉全血≥6.66(120);毛细血管全血≥6.66(120);静脉血浆≥7.77(140)。
糖尿病空腹及/或2小时的血糖值为静脉
全血≥9.99(180);毛细血管全血≥11.1(200);静脉血浆
≥11.1(200)。
葡萄糖耐量减弱空腹的血糖值为静脉全血<
6.66(120);毛细血管全血<
7.77(140);静脉血浆<7.77(140)。
葡萄糖耐量减弱空腹及/或2小时的血糖值为静脉全血
6.66(120)~9.93(179);毛细血管全血
7.77(140)~111(199);静
脉血浆7.77(140)~11(199)。
糖尿病诊断标准(WHO)是指静脉血浆法2小时血
糖>11.1mmol/L(200mg/dl)为糖尿病,7.77mmol/L
(140mg/dl)以下为正常,7.77~11.1mmol/L(140~200mg/dl)为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对于无糖
尿病症状者,需要再次检查血糖值,如OGTT时,服糖后1
小时血糖值>11.1mmol/L(200mg/dl)或复查空腹血糖,服糖
后两小时血糖或任一次血糖仍增高,才能确诊为糖尿病。
1982年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扩大会议于北京制订了糖
尿病的诊断标准。
对于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或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者,空腹血糖>7.2mmol/L(130mg/dl)或/和餐后2小时>8.88mmol/L(160mg/dl),不必作OGTT即可诊断糖尿病。
而对于OGTT中血糖值超过正常均值上限而未达到诊断
标准者,可以诊断为糖耐量减低。
凡符合1、2两标准之一者,
均可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OGTT诊断标准如下:静脉血浆0hr
为125 mg/dl(6.94 mmol/L),0.5hr为190 mg/dl(10.55
mmol/L),1hr为180 mg/dl(9.99 mmol/L),2hr为140
mg/dl(7.77 mmol/L),3hr为125 mg/dl(6.94 mmol/L)。
对
于50岁以上每增加10岁的人,0.5hr增加5mg/dl
(0.2775mmol/L),1hr增加10mg/dl(0.555mmol/L),2hr
增加5mg/dl(0.2775mmol/L)。
如果自0~2小时每次血糖值
为一点,四点中有三点大于或等于表中各时相标准,则诊断为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GDM)的诊断标准是在1980年___制订的。
对于空腹服葡萄糖后,静脉血浆≥105 mg/dl(5.8 mmol/L),
静脉全血≥90mg/dl(5.0 mmol/L);1小时,静脉血浆≥190
mg/dl(10.6 mmol/L),静脉全血≥170 mg/dl(9.5 mmol/L);
2小时,静脉血浆≥165 mg/dl(9.2 mmol/L),静脉全血≥45
mg/dl(8.1mmol/L)。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1.在1天中任何时间,静脉血浆血糖水平≥11.1mmol/L (200mg/dl),或者不止一次空腹血浆血糖水平≥7.8mmol/L (140mg/dl),同时出现典型糖尿病症状。
2.口服葡萄糖(1.75g/kg)后,2小时及空腹至2小时血浆血糖均≥11.1mmol/L(200mg/dl)。
3.糖尿病症状不明显,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血浆血糖值在正常与糖尿病之间,30、60分钟时血糖必有一次
≥11.1mmol/L(200mg/dl)。
4.有糖尿病高血糖或糖耐量减低史,过去在某种应激状态如妊娠及不明确的刺激时,出现糖耐量减低,称之谓隐性糖尿病。
5.潜伏性糖耐量异常(PotIGT)为潜伏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
1.Ⅰ型糖尿病发病较急,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如停用胰岛素则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典型病例多发病于幼年,但也可于任何年龄开始有症状或被发现。
多数病例在遗传基础上加一外来因素(如病毒感染)而发病,早期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
2.Ⅱ型糖尿病起病常隐潜,常常无或很少有糖尿病症状。
多数发病于40岁以后,但也可见于幼年,后者称为幼年人中年起病型糖尿病(MDDY)。
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无酮症发
生倾向,但于感染及应激反应时可出现酮症。
血浆胰岛素水平往往正常或稍低,甚至稍高于正常,有胰岛素耐药性者可增高。
肥胖常为诱因,控制进食加运动使体重下降时,高血糖症和糖耐量异常可恢复正常。
遗传因素较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饮食及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及应激或感染发生高血糖症时也需胰岛素治疗。
胰岛细胞抗体常阴性,与HLA相关抗原的关系
不大。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肺、胃、肾三脏热的阴亏和水谷转输失常所致的疾病。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酿成内热,消谷耗精,发为消渴。
情志不调、五志过极、劳逸失度、素体阴虚、五脏柔弱等因素也可能引发消渴。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肺、脾、肾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
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
病程中可出现血瘀征象,肾阴不足、肝失濡养、营阴被灼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
西医认为,继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大多较明确,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等。
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是本病的基本发病机理。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占一定比例,国内约为8.7%,国外甚至达到25%或50%。
孪生儿研究也表明,单卵双生常可同时或先后发病,尤其是NIDDM更为明显。
NIDDM的病因中发现遗传背景者
达90%以上,而IDDM病因具遗传背景及环境因素者约各占50%。
提示这两型由不同的病因所致,但均有遗传背景。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研究发现,IDDM与某些HLA基因型联系
较密切,而且HLA基因出现频率随人种、民族、氏族不同而异。
在NIDDM中,HLA抗原发生频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
总之,遗传因素仅仅是易感性遗传,糖尿病的基因型须有内在或外在因素的诱发才能促成其发病。
病毒感染也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之一。
IDDM的发病
与某些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如柯萨奇B4病毒、脑炎病毒、
心肌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凤疹病毒、EB病毒等。
病毒可引
起糖尿病的证据如下:病毒可引起实验性小鼠糖尿病;动物实
验得到的病毒性胰岛炎的病理酷似IDDM患者(尤其是年轻
女性)在起病后6个月死亡的胰岛病理;血清学证据IDDM初
发患者血清内含有柯萨奇B4病毒中和抗体,其滴定效价最高;起病季节与柯萨奇B4病毒流行季节相符。
IDDM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包括细胞免
疫与体液免疫。
有证据表明,患者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上腺炎、桥本甲状腺炎。
此外,在循环血清中含有较高的抗脏器特异性自身抗体,如甲状腺细胞胞浆抗体及胃壁细胞胞浆抗体。
IDDM患者血清ICA阳性是本病与体液免疫有关的
佐证。
IDDM具有淋巴细胞浸润的胰小岛炎的病理学改变,乃
是细胞免疫参与发病的佐证;而血清HLA系统抗原的存在,
则为IDDM者所特有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遗传方面佐证。
肥胖是NIDDM的重要诱因之一。
肥胖者脂肪细胞的胰岛
素受体数量减少,且对胰岛素的亲和力减低,导致不敏感而引发糖尿病。
当肥胖型NIDDM患者通过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减
轻体重时,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可增多,与胰岛素的结合力亦加强,从而使糖尿病减轻。
对于阴虚燥热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等,治疗应以养阴清热为主。
消渴方加味是一个有效的方药,其中花粉能生津止渴,黄连能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汁、百合能养阴润燥增液,姜汁则有和胃防苦寒伤胃的作用。
如果口干甚者,可加麦冬、葛根;津伤便秘者,可加决明子;燥热便结者,可加大黄。
对于气阴两虚症状,包括乏力、气短、自汗、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等,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主。
六味降糖饮加减是一个有效的方药,其中黄芪、生地、元参、葛根、丹参能降糖,苍术则配合元参降血糖。
如果尿糖不降,可加天花粉或乌梅;血糖不降且热渴甚者,可根据情况加人参白虎汤。
阴阳两虚症状包括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浮肿少尿、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和脉沉细无力。
肾阴虚会导致阴损及阳,元阳不足,温煦失职,因此会出现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为肾之外窍,肾阳虚,肾精亏则会出现耳轮焦干、阳痿早泄;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令肾固摄无权,膀胱不得气化,所饮之水直走膀胱,因此会出现多饮多尿;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水谷精微不
得运化转输,下注膀胱,可见尿浊如膏;肾阳虚水泛则浮肿少尿;肾不能司二便则见五更泻、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是阳虚的征象。
治疗方法是温阳育阴,方药是六味丸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巴戟天、仙灵脾肉、苁蓉、当归、白芍,气虚明显者加人参、黄芪。
中医认为,单用滋阴会使阳气受抑而运化无力;若单用温阳,则阴液蒸腾而浮逸耗散,必须阴阳双调才能阴阳互生。
血瘀证候可与上述各证型兼见,例如面部有瘀斑、肢体疼痛、麻木、头痛、胸痛、胁痛、半身不遂、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血液流变性异常、微循环障碍等。
气虚、阴虚、阳虚是导致血瘀的原因,血瘀是气虚、阴虚、阳虚的后果。
瘀血阻滞经络,则会出现肢体麻木、肢体疼痛,甚至半身不遂;阻滞清窍会出现头痛;阻滞胸阳则会出现胸痛;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血液流变性异常、微循环障碍等是血瘀证的特有征象和客观指标。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方药是桃红四物汤。
方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如血瘀证轻者可用上方加丹参、益母草各30g;血瘀证重者则加水蛭10g、全蝎3~5g。
阴阳欲绝症状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包括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昏迷、气急深大、呼吸有酮味、皮肤干燥、多尿、舌红干、脉微细欲绝或脉细微而数。
阴液极度耗损,因此会出现皮肤干燥;阴竭阳亡,则会出现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甚至神识不清、气急深大、舌红干、脉微细欲绝为阴竭阳亡的征象。
治疗方法是回阳救逆,方药是生脉散加味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回阳救逆;麦冬、五味子敛阴生津,清热止渴。
若脉微欲绝者加附子10~15g以回阳救逆;若燥热炽盛内陷心包,内闭外脱者可酌情应用安宫牛黄丸或至___以清热开窍。
1.黑豆汤:将炒熟的黑豆和调好的天花粉按等份混合,制
成如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30-50粒,一天两次,可治疗
肾虚消渴。
2.玉壶丸:将瓜萎根和人参等份磨成粉末,制成如梧子大
小的水丸,每次服用30粒,用麦冬汤下,适用于气阴两虚型
消渴。
3.干冬瓜瓤:取30克干冬瓜瓤,煎水服用,可治疗消渴
心烦。
4.生芦根粥:取30克鲜芦根和50克粳米,用1500毫升
水煮芦根,取1000毫升汁煮粥食用。
5.瓜蒌根冬瓜汤:将瓜萎根和冬瓜瓤炖汤饮用。
6.猪胰汤:将猪胰子加入30克苡米、60克黄芪和120克
怀山药中,煎水服用。
三、气功:
气功可以使经络通畅,促进气血旺盛,调节阴阳以达到平衡。
一般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常使用静功如下:
1.吐纳法:有意识地进行呼吸训练,包括胸式和腹式呼吸。
2.意守法:将意念集中到身体某一部位,达到入静、舒适
的境界的练功法。
3.放松法:有意识地让身体逐步自然放松的练功法。
在练功时,应保持安静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双目轻闭,排除杂念,舌抵上鄂。
气功流派较多,可以参考专著介绍。
最好在有经验的气功师指导下练,以免出现偏差。
预防保健】
预防糖尿病比治疗更为重要。
应广泛发动医务、保健工作人员、糖尿病患者及其亲属等共同努力,研究防治本病的知识,从而长期贯彻防治措施,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体力活动。
要避免五志过极、长期精神紧张思虑。
注意劳逸适度,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标准体重,防止肥胖,不嗜肥甘,忌辛辣烟酒,节制房事。
同时要注意早期发现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用降糖药治疗时要注意血糖的变化,若血糖下降明显,应及时调整降糖药,以防低血糖发生。
现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