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续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不可确定性,且诸因素相互耦联、具有不易量化的特点。
笔者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构建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中综合判断方法,对苏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综合评判,并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出苏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评价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规模大、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多、系统内部各种关系复杂等特点。
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呈现的多目标、多层次结构使得其指标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松散性,这就需要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将其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可表达的综合指标以便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时空比较和未来趋势的监测预警。
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经验,探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其核心是在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其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费与污染最小化,使之既能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同于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自身的内涵。
但以下三点则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活动的客体。
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求是以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同时又给社会成员以公平的分配权和发展权,从而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强调以人为本,有两层涵义:一是城市的发展首先应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显著标志;二是城市人口应保持与城市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增长速度,这样才可以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与潜力。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一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协调发展。
传统的发展观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公平的丧失为代价的,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尽可能少的生态和社会代价达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按照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融合能力,其关键在于城市诸要素的平衡匹配,以实现社会活动、经济活动、载体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从而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依赖于科技、体制、决策管理等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各要素对系统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这种能力建设一般包括人力、科技、组织等方面。
因此,科技、教育、体制等社会支撑系统的能力建设就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追求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必须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效益。
当然,城市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同时最优,而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有一定匹配关系的整体最优。
总之,这些思想是构造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
为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现状,必须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测量手段和可度量的指标体系,并且是能够充分揭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能确保城市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指标群体。
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调整,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因此,设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识别和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识别和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制约因素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
因此,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正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一项评估活动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
因此,涉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元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这些指标要有较好的独立性和代表性。
2.可比性原则。
本指标体系是对多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城市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是各城市共有的指标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3.成长性原则。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定不仅要分析现实的发展能力,还要研究城市潜在的和未来的发展能力。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按照上述三个基本原则,以指标具体数值可获得为前提,设计反映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主因素层、子因素层三大层次12个指标组成,重点测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支撑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其结构如表1所示。
表1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量纲,应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实质是将评价指标的原始值转化为评价值的过程,借用隶属函数的思路,可构造下列无量纲化处理函数:
其中X ij、Y ij分别为第i个企业j指标的原始值与评价值;X io为该指标的评价标准值,α为指标性质参数,当评价指标为正指标时,α取1,当评价指标为逆指标时,α取-1;当评价指标为适度指标时,若有X ij≥X oj时,α取1,若有X ij≤X oj时,α取-1。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如果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构造了评价的空间维度,那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则直接反映该指标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大小,并且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直接左右着评价结果。
因此,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科学识别和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即通过专家意见构造判断矩阵,采用特征根法求解综合判断矩阵,将专家经验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具体步骤是:
1.子因素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假设用因素集U={u1,u2,…,u m}来刻画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每个因素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可得到一个评价。
假设所得到的评语集合V{v1,v2,…V m},其中V i为从因素u i角度对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
将论域x有限划为n个值:x1,x2,…x n,从这些值处来考虑m个评语,得到相应的m×n评价矩阵
式中,r ij表示评语V j的隶属函数在Xj处的取值。
因为描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因素对城市识别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因而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中所占的分量也各不相同,将所有因素的重要程度用模糊向量A来表示,记为A={a1,a2,…am},其中ai为子因素ui在综合评价中影响的程度大小。
当模糊向量A和模糊评价矩阵R已知时,做模糊变换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综合评价向量
B=AoR={b1,b2,…b n}(1)
其中,b j是综合评价B的隶属度函数在x j处得值。
求b j有多种方法,按照广义模糊运算定义,一般可选四种算子,即M(∨,∧)、M(·,∨)、M(∧,♁),M(·,♁),前三种用于突出主要因素,不考虑或稍微考虑次要因素的综合评判,后一种是对所有因素
依权重大小均衡兼顾,比较适用于要求整体指标的情形。
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应该统筹前面提出的指标。
故采用M(·,♁)算子。
这里“·”为普通实数乘法,♁b=min{1,a+b},将M♁)代入(1)式得:
2.主因素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将每个U i看成一个因素,记u={U1,U2,…U s}
于是,u又是一个因素集,u的主因素评判矩阵为
依据德尔斐法得出U对层的权重:={a1,a2,…a s},则可得到二级评判向量
其中,
将做归一化处理,可得Bˊ={b1ˊ,b2,…b nˊ}然后将A1和A2相加,若二者之和小于0.5,则说明被判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反之,则高。
四、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评价方法,选择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个沿沪宁线城市作为评价对象,从它们各项指标的现状值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区间范围,以便计算各项子因素层指标的指数。
以子因素层指标为基础,计算得到的主因素层和综合评价指数见表2和表3。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得到苏南5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状况如下:
1.从城市的经济发展看,5个城市的排名是: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
镇江该指标的数值只有0.5246,是5个城市中最低的,而苏州之所以名列前茅,则得益于三资企业较多,经济发展个指标较为平衡。
2.从城市的社会进步看,5个城市的排名是: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常州。
南京的指标很高,主要是它的人口指数比较高,市民生活质量较高。
3.从城市的环境支撑功能看,5个城市的排名是:镇江、苏州、无锡、南京、常州。
常州指标较低的原因是环境污染指数较高和资源利用指数较低。
4.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看,5个城市的排名是:苏州、南京、无锡、镇江、常州。
苏州和南京较高,主要是南京的科教持续指数较高,而苏州的经济持续指数和管理调控能力较高。
5.从综合指标来看,5个城市的排名是:苏州、南京、无锡、镇江、常州。
苏州所以排名第一,主要是其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个指标数值较高,特别是经济总量、经济效益、经济持续和协调管理能力得分较高。
常州排在最后,主要是其人口指数较差、环境污染指数较高、资源利用指数较低、科教持续指数较差,所以处于弱可持续发展水平上。
而镇江排在常州之前,主要是由于其人口指数、环保及质量指数、科教持续指数较高。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识别和评价后,城市就可以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方面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
识,从而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对策培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容提要】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度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工具,自“社会指标运动”兴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建立的有不下数十种,但此前尚无一种能够适用于我国社会转型后大城市社会发展的度量。
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门用于评估我国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这套指标体系经试测检验和国家权威机构专家的论证,认为其涵盖性和逻辑性较强,能充分体现我国大城市的社会发展特点,并能对其进行比较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亦具有较强的分析比较功能。
【正文】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用来描述城市社会发展状况,监测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评价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一套测量系统。
他是政府对城市社会发展进行评价、预测、决策和规划必不可少的科学工具和手段。
我们现在所设计和建立的这套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广义的社会发展(包括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为研究对象,以突出反映我国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指标体系,因此定名为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社会需求背景和学术研究背景
二战后,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曾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增长上,普遍认为只要经济增长,社会自然就会进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形成了把经济产值的增长作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各种发展战略。
这样做的结果是,经济增长了,社会问题也增多了。
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
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使人们认识到,单纯用“经济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的发展水平。
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全面衡量和监测社会发展水平的新方法,由此“社会指标”和由社会指标构成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便应运而生了。
在上述背景下,一种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指标运动”于上世纪60年代首先兴起于美国,其所建立的各种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亦得到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关注。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1.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埃斯蒂思的由36个指标组成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美国海外开发署的大卫•莫里斯博士的生活质量指数。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除了上述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之外,前苏联、罗马尼亚、日本、法国等也都建立和公布了自己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
1982年中国社科院数经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办“社会经济指标及其应用”研究班,把社会指标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
1983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共15大类1100多个指标。
1984年国家科委与上海市科委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由1000多个指标组成的社会指标体系。
这些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不仅为我们对社会领域的观察、研究、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同时也为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打下了基础。
我国在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较有影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朱庆芳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
1987年以来,该课题组运用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120个国家,以及我国30个省市区、187个地级市、156个重点县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多次评价,其评价结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此外,近年来北京、上海、辽宁、江苏等地也进行了有关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的已取得初步成果。
这一方面说明此类研究和应用已日益受人们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尤其城乡之间的差别、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差别很大,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适用于评价大城市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建立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
前人研究成果中值得借鉴之处是:1.指标设计者在设计思想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上,都努力体现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内在要求。
2.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避免单纯用经济指标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片面性。
3.对生态环境指标给予特别重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
4.有些指标体系简明扼要,评价方法简便,有代表性,通过少量指标便能对社会发展水平做出全面的概括。
5.有些指标体系具备较强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功能。
但前人的研究也有缺憾,主要是:1.有些指标体系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有较成熟的理论框架支持,且指标数量过于庞大,致使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功能均受影响。
2.有些指标体系过于简约,无法对问题展开细腻的分析。
3.有些指标体系企图以一种模式“包打天下”而严重忽略了不同对象的差别,从而导致评价结果明显有悖于人们的经验和常识。
4.有些指标体系在设计上过分追求理论上的“完美”,而所选指标又同目前的统计资料严重脱节,很难*作。
5.有些指标体系过分拘泥于传统统计体制,不能及时反映社会转型后的发展变化等等。
这些缺憾,不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学术空间,也是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客观系统,必然是以某种逻辑体系存在的,我们要以指标体系的形式对这一客观系统的逻辑体系进行主观抽象和模拟,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本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是目前已取得国内外共识的理论。
因此,本指标体系在设计上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设置足够数量的反映人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类指标,并对其赋予较高权重。
系统科学理论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大城市社会发展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设计对其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系统科学的理论和原则,必须把社会发展看作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
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以人为核心的各个子系统互动整合运行的结果。
为此,应当将大城市的社会发展进行科学的系统划分,并由此构成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一方面把社会发展看作是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广义社会”,另一方面在进行社会发展内部因素分析时,又把经济和“狭义社会”当作两个相对的因素来看,并把经济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前提。
由此既突出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突破了经济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狭隘观念,体现了全面、综合、协调的新的社会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世界公认并日益备受重视的理论。
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方面,在本指标体系的指标设置上均给予充分考虑,同时对科技、教育等对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并反映发展潜力的指标亦应给予足够重视。
在有了上述理论依据之后,还必须具有现实依据。
因为任何一种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都必须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
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不仅城乡之间的社会发展不平衡,而且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之间社会发展也不平衡。
因此,建立评价我国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必须从我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实际情况出发。
我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实际情况是:若按非农业人口的指标划分,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与其他规模等级的中小城市,无论在城市集聚方式和密度、辐射吸纳能力、经济规模实力、产业结构层次、信息网络完善程度和交换强度、人口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差异。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社会发展在总量和质量上的特点,否则就会在测评中出现并不怎么发达的一些中、小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超过大城市的谬误现象。
对此,后面还将详细讨论,故暂不赘言。
总之,构建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我国大中小城市之间在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以及总量上差别很大的实际出发,紧扣“大城市”的社会发展特点,强调或充分体现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社会发展特征,同时注意到我国城市体制上“市管县”、“市带县”,城乡结合以及城乡差别上的一些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完成。
三、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的设计
科学的社会指标体系应依据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加以科学分类和有机组合。
如何进行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组合?通常的做法是依据制定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原则,首先对城市社会系统进行“系统划分”,并结合系统划分来构建评价城市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型,即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我们参考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研究员的指导下,针对大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将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发展划分为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含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含社会保障)6个子系统模块。
这6个子系统模块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这6个子系统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评价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理论模型,或者说是指标体系的框架。
我们对这个框架的理论阐释如下:
——社会结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反映社会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智力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反映着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程度。
优化社会结构是改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对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其他各个系统的状况起着制约的作用。
——人口素质是社会各子系统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他反映人口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内容。
人口素质的高低不仅反映着一个城市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生活质量的发展状况,同时亦对城市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和源泉,也是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保证。
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结构的优化、社会稳定的程度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
——生活质量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活质量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满足程度。
生活质量的提高既是社会发展所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又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之上,所以他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亦能反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状况。
——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物质载体,是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他不仅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化、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而且还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亦在不断增强,环境质量的高低也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
——社会稳定是社会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体现,他反映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行为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等方面内容。
社会保障反映了城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对保持社会稳定采取的管理措施和调控能力。
采取必要的行政、社会和经济手段保持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
以上6个子系统模块在整个城市社会系统的运行中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制约,不仅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侧面,并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和反映城市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本指标体系在层次结构上分为三级:第一级指标为“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主要反映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第二级指标为“社会发展分领域指数”,主要反映城市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
第三级指标是具体的原始指标或合成指标,主要用来反映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
这种纵向结构一方面使指标概念从上而下逐层由抽象不断向具体分解,直至形成具体的原始指标,另一方面使指标数值自下向上依次递进不断综合,直至形成一个最终的综合指标,是一个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有机结构。
四、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遴选及其权值的确定
目前已有的和新生的社会统计指标数以千计。
显然,使用这样多的指标进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几乎是无法*作的,因此,必须根据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