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冯友兰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证2:有山,必先有山之理,故,山之理逻辑 上先于山而存在。 评论:把一般看成可以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 的东西。 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 理。(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王夫之反驳说:未有弓夭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 无御道。(周易外传卷五)
冯友兰认为,弓夭之理,是本有底。创制弓夭者, 发现其理,依照之以制弓夭。(新理学,贞元六 书,56页)所以,先有弓夭之理,才有弓夭。
冯友兰: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第四组主 要命题是:总一切底有,谓之大全。大全就是一 切底有。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新原道,贞元六书,849页。)
解释:向秀曰:天者何?万物之总名。(罗含更生 论引,全晋文卷一百三十一)
冯友兰说:我们亦可说:天者,万有之总名也。万 有者,若将有作一大共类看,则曰有。若将有作一 大全看,则其中包罗一切,名曰万有。天有本然自 然之义。真际是本然而有;实际是自然而有。真际 是本然;实际是自然。天兼本然、自然,即是大全, 即是宇宙。(新理学,贞元六书,30页)
百理具在,平铺放着。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 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 (同上)
冯友兰说:实际上有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某 理不因之而始有;无依照某理底事物,某理不因 之而即无。实际上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多,某 理不因之而增;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少,某理 不因之而减。(新理学,贞元六书,41页) 评论:此理世界实际上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世 界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有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唯名 论认为,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正存在的,一般或共 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并不具有实在性;实在论认为, 一般或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 观实在。唯名论与实在论又有极端与温和之分。极端实在 论以安瑟伦为代表,认为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离开个别 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温和实在论以托玛斯·阿奎那为 代表,认为共相作为神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存在于被创 造物之先;作为个别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 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的概念,存在于事物之后。
2-2 真元之气为无名
冯友兰:气既无性,故不能对之作任何判断、说 任何命题,亦即不能对之有任何思议、任何名状、 任何言说。( 新理学,贞元六书,48-49页)
解释:气完全是一逻辑底观念,其所指既不是理, 亦不是一种实际底事物。一种实际底事物,是我 们所谓气依照理而成者。 (新理学,贞元六书, 49页)
例:这是方底 这——所知、实际底事物; 方——类 这——有方性、属方之类 这之所以为方,因其具方之理。
冯友兰:所谓方之理,即方之所以为方者, 亦即一切方底物之所以然之理也。凡方底物 必有其所以为方者,必皆依照方之所以为方 者,此方之所以为方,为凡方底物所皆依照 而因以成其为方者,即方之理。(新理学, 贞元六书,32页)
若就道是无名说,则道家所说之道,颇有似于我 们所说真元之气。(同上书,50页。) 评论:冯友兰所谓的气,类似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matter)
2-3 无极与太极
冯友兰:我们的系统所讲之宇宙,有两个相反底极, 一个是太极,一个是无极。一个是极端地清晰,一个 是极端地浑沌。……太极是所有之理,所以所有之名, 无论事实上已有或未有,皆为太极所涵蕴。所以太极 是有名而无极是无名。由无极至太极中间之过程,即 我们的事实底实际底世界。(新理学,贞元六书,53 页) 依照——理——太极——清晰 依据——气——无极——浑沌
3-2 造化
冯友兰:一切事物,均经成、盛、衰、毁四阶段。旧事物如 此灭,新事物如此生。如此生生灭灭,即是大用流行。大用 流行,亦称造化。事物之成、盛是造;其衰、毁是化。一切 事物之造及化,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名曰造化。一事物又 各是一造化,就其各是一造化说,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名 曰万化。或亦以化兼指造化;所以亦说“大化”。大化流行, 亦即是大用流行。(新理学,贞元六书,71页)
2.气
2-1 物之为物必有是气
冯友兰:在新理学形上学的系统中,第二组主要 命题是:事物必都存在。存在的事物必都能存在。 能存在底事物都有其所以有以能存在者。借用中 国旧哲学家的话说,有理必有气。(新原道,贞 元六书,846页)
解释:凡实际底存在底物皆有两所依,即其所依 照,及其所依据。其所依照即其类之理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 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 物之具也。(答黄道夫)
而在冯友兰哲学中,理、气均是抽象而得的共相, 都是纯粹的逻辑观念。
2-422
程朱讲“理一分殊”,认为“同者理也,异者气 也”,(朱子语类卷一)把事物的差异归之于气 禀的不同,而冯友兰则认为,气本身并不具有任 何归定性。具体事物之所以成为各不相同的某种 事物,乃是由于它们依照不同的理。这实际上类 似于柏拉图的理念论。
解释:存在是一流行。……存在必继续存在,然 后才不至于不存在。继续就是流行。事实上没有 仅只存在底存在。……所以凡事物的存在都是其 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新原道,贞元六 书,848页)
实际就是事物的全体。太极就是理的全体,所以 实际的存在就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 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同上书,848页)
2-423
程朱所谓“理”是一个“全”的概念,它具有囊 括一切和主宰一切的性质;而冯友兰所谓“理”, 则是一个“类”的概念,它产生于对事物属性的 抽象。
2-424
在程朱等人看来,封建纲常乃是人类社会所须永 远依照之理,所以是不变的;而在冯友兰看来, 此种理,只能算是“一种社会之理”,所以是可 变的。
冯友兰的理论实际上又回到了朱熹和安瑟伦那里。
1-3 理之全体为太极
冯友兰:所有之理之全体,我们亦可以之为一全 而思之。此全即是太极。(新理学,贞元六书, 40页)
总所有底理,新理学中,名之曰太极,亦曰理世 界。理世界在逻辑上先于实际底世界。(新原道, 贞元六书,846页)
程颢说: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 穷居不损。这上头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元 无少欠,百理俱得。(程氏遗书卷二)
评论:强调万事万物之运动,强调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此一观点虽源于《周易》,但中国传统哲学对此没能给予 足够的重视。
3-3
剥否姤夬泰复
卦 卦 卦 卦 卦 卦日 新
坤 卦
观 卦
遯 卦
乾 卦
大 壮
临 卦
卦
冯友兰:一事物如发展至其极,例如一事物如发展至图中 之干卦所表示之阶段,则即将变为其反。但若变至若图中 坤卦所表示之阶段,则又将变为其反之反,反之反即复。 (同上书,77页)
料有绝对相对之分,如砖瓦对于房子而言,即是相对 底料;
冯友兰:今试随便取一物,用思将其所有之性,一一 分析,又试用思将其所有之性,一一抽去。其所余不 能抽去者,即其绝对底料。(新理学,贞元六书,47 页)
冯友兰:此所谓料,我们名之曰气;此所谓绝对底料, 我们名之曰真元之气,有时亦简称曰气。(同上书, 48页)
2-4 冯友兰的理气论与程朱理学之比较
2-41 相同性
朱熹: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 九十四)
无极而太极,只是无形而有理。(同上) 无极而太极,不是太极之外别有无极,无中自有此
理,又不可将无极便做太极。(同上)
2-42 不同性
2-421
理、气的区分在程朱理学中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 的意义。
1-2 理外于物而有,先于物而存
冯友兰: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从此命题,我们又可以推出两 命题。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 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上先于某种事物而有。 (新原道,贞元六书,845页)
论证1:有山必有山之理,而有山之理不必有山, 故,山之理可以无山而有。
比较:此理实类似于程、朱的理与柏拉图的理念 (idea)
程颐: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 一理。(程氏遗书卷十八)
朱熹:且如这把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 扇子是如此做,合当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 (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柏拉图认为床之所以为床,桌子之所以为桌子,即 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床的理念和桌子的理念。
庄子曰: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 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 得,而况其凡乎!(庄子·齐物论)
1931年和1934年,冯友兰出版了他的两卷本中国 哲学史,之后,其兴趣开始由哲学史的研究转向 哲学创作。他自述:“在我的中国哲学史完成以 后。我的兴趣就由研究哲学史转移到哲学创作。” (三松堂自序,254页,三联书店,1984)
从1939年至1946年,冯友兰陆续写作出版了《新 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 《新原道》、《新知言》,统称为“贞元六书”。 在这些著作中,冯友兰运用中国哲学的材料和西 方新实在论的哲学方法,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由于这一体系“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 一派”,(新理学,贞元六书,5页,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6)故其自命为“新理学”。
冯友兰:真际与实际不同,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 者,亦可名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 可名为自然。真者,言其无妄;实者,言其不虚; 本然者,本来即然;自然者,自己而然。(新理 学,贞元六书,11页)
法藏: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 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华严金师子章)
4-2 大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
一切之事物,永远照此规律,变化不已。此即是大化流行, 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 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同上书, 78页) 评论:大化流行类似于黑格尔绝对精神不断流行的性质。 强调流行、日新,是冯友兰新理学最为光辉的思想。
4.大全
4-1 大全包含真际与实际
冯友兰: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四 个主要底观念,就是理、气、道体,及大全。 这四个都是我们所谓形式底观念。……有四 组主要底命题。这四组主要底命题,都是形 式命题。(新原道,贞元六书,844页。)
1.理
1-1 物之为物必有是理
冯友兰: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第一组主 要命题是: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事物, 必都是某种事物。有某种事物,必有某种事物之 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借用旧日中国哲学家底话说: “有物必有则”。(新原道,贞元六书,844页。)
冯友兰:大全是不能有外底大一,如有外于大全者,则所 谓大全,即不是大全。如有外于大一者,则是有二,有二, 则所谓大一,即不是一。如以大全为对象而思之,则此思 所思之大全,不包括此思。不包括此思,则此思之大全为 有外。有外即不是大全。所以大全是不可思议底。大全既 不可思议,亦不可言说,因为言说中,所言说底大全,不 包括此言说。不包括此言说,则此言说所言说之大全为有 外,有外即不是大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亦不可了 解。(新原道,贞元六书,852页)
第八章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 主要著作有所谓“三史”、“六书”。“三史” 即《中国哲学史》(1931,1934)、《中国哲学 简史》(1948)、《中国哲学史新编》(1982~ 1989);“六书”即“贞元六书”,包括:《新 理学》(1939)、《新事论》(1940)、《新世 训》(1940)、《新原人》(1943)、《新原道》 (1944)、《新知言》(1946)。
3.道体
3-1 由无极向太极的流行
冯友兰: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第三组主要命 题是: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 的存在,是其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实际的存 在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所有底流行,谓之道体。 一切流行涵蕴动。一切流行所涵蕴底动,谓之乾元。 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无极而太极”。(新 原道,贞元六书,848页)
王夫之反驳说:未有弓夭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 无御道。(周易外传卷五)
冯友兰认为,弓夭之理,是本有底。创制弓夭者, 发现其理,依照之以制弓夭。(新理学,贞元六 书,56页)所以,先有弓夭之理,才有弓夭。
冯友兰: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第四组主 要命题是:总一切底有,谓之大全。大全就是一 切底有。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新原道,贞元六书,849页。)
解释:向秀曰:天者何?万物之总名。(罗含更生 论引,全晋文卷一百三十一)
冯友兰说:我们亦可说:天者,万有之总名也。万 有者,若将有作一大共类看,则曰有。若将有作一 大全看,则其中包罗一切,名曰万有。天有本然自 然之义。真际是本然而有;实际是自然而有。真际 是本然;实际是自然。天兼本然、自然,即是大全, 即是宇宙。(新理学,贞元六书,30页)
百理具在,平铺放着。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 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 (同上)
冯友兰说:实际上有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某 理不因之而始有;无依照某理底事物,某理不因 之而即无。实际上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多,某 理不因之而增;依照某理之实际底事物少,某理 不因之而减。(新理学,贞元六书,41页) 评论:此理世界实际上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世 界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有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唯名 论认为,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正存在的,一般或共 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并不具有实在性;实在论认为, 一般或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 观实在。唯名论与实在论又有极端与温和之分。极端实在 论以安瑟伦为代表,认为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离开个别 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温和实在论以托玛斯·阿奎那为 代表,认为共相作为神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存在于被创 造物之先;作为个别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 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的概念,存在于事物之后。
2-2 真元之气为无名
冯友兰:气既无性,故不能对之作任何判断、说 任何命题,亦即不能对之有任何思议、任何名状、 任何言说。( 新理学,贞元六书,48-49页)
解释:气完全是一逻辑底观念,其所指既不是理, 亦不是一种实际底事物。一种实际底事物,是我 们所谓气依照理而成者。 (新理学,贞元六书, 49页)
例:这是方底 这——所知、实际底事物; 方——类 这——有方性、属方之类 这之所以为方,因其具方之理。
冯友兰:所谓方之理,即方之所以为方者, 亦即一切方底物之所以然之理也。凡方底物 必有其所以为方者,必皆依照方之所以为方 者,此方之所以为方,为凡方底物所皆依照 而因以成其为方者,即方之理。(新理学, 贞元六书,32页)
若就道是无名说,则道家所说之道,颇有似于我 们所说真元之气。(同上书,50页。) 评论:冯友兰所谓的气,类似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matter)
2-3 无极与太极
冯友兰:我们的系统所讲之宇宙,有两个相反底极, 一个是太极,一个是无极。一个是极端地清晰,一个 是极端地浑沌。……太极是所有之理,所以所有之名, 无论事实上已有或未有,皆为太极所涵蕴。所以太极 是有名而无极是无名。由无极至太极中间之过程,即 我们的事实底实际底世界。(新理学,贞元六书,53 页) 依照——理——太极——清晰 依据——气——无极——浑沌
3-2 造化
冯友兰:一切事物,均经成、盛、衰、毁四阶段。旧事物如 此灭,新事物如此生。如此生生灭灭,即是大用流行。大用 流行,亦称造化。事物之成、盛是造;其衰、毁是化。一切 事物之造及化,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名曰造化。一事物又 各是一造化,就其各是一造化说,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名 曰万化。或亦以化兼指造化;所以亦说“大化”。大化流行, 亦即是大用流行。(新理学,贞元六书,71页)
2.气
2-1 物之为物必有是气
冯友兰:在新理学形上学的系统中,第二组主要 命题是:事物必都存在。存在的事物必都能存在。 能存在底事物都有其所以有以能存在者。借用中 国旧哲学家的话说,有理必有气。(新原道,贞 元六书,846页)
解释:凡实际底存在底物皆有两所依,即其所依 照,及其所依据。其所依照即其类之理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 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 物之具也。(答黄道夫)
而在冯友兰哲学中,理、气均是抽象而得的共相, 都是纯粹的逻辑观念。
2-422
程朱讲“理一分殊”,认为“同者理也,异者气 也”,(朱子语类卷一)把事物的差异归之于气 禀的不同,而冯友兰则认为,气本身并不具有任 何归定性。具体事物之所以成为各不相同的某种 事物,乃是由于它们依照不同的理。这实际上类 似于柏拉图的理念论。
解释:存在是一流行。……存在必继续存在,然 后才不至于不存在。继续就是流行。事实上没有 仅只存在底存在。……所以凡事物的存在都是其 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新原道,贞元六 书,848页)
实际就是事物的全体。太极就是理的全体,所以 实际的存在就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 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同上书,848页)
2-423
程朱所谓“理”是一个“全”的概念,它具有囊 括一切和主宰一切的性质;而冯友兰所谓“理”, 则是一个“类”的概念,它产生于对事物属性的 抽象。
2-424
在程朱等人看来,封建纲常乃是人类社会所须永 远依照之理,所以是不变的;而在冯友兰看来, 此种理,只能算是“一种社会之理”,所以是可 变的。
冯友兰的理论实际上又回到了朱熹和安瑟伦那里。
1-3 理之全体为太极
冯友兰:所有之理之全体,我们亦可以之为一全 而思之。此全即是太极。(新理学,贞元六书, 40页)
总所有底理,新理学中,名之曰太极,亦曰理世 界。理世界在逻辑上先于实际底世界。(新原道, 贞元六书,846页)
程颢说: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 穷居不损。这上头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元 无少欠,百理俱得。(程氏遗书卷二)
评论:强调万事万物之运动,强调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此一观点虽源于《周易》,但中国传统哲学对此没能给予 足够的重视。
3-3
剥否姤夬泰复
卦 卦 卦 卦 卦 卦日 新
坤 卦
观 卦
遯 卦
乾 卦
大 壮
临 卦
卦
冯友兰:一事物如发展至其极,例如一事物如发展至图中 之干卦所表示之阶段,则即将变为其反。但若变至若图中 坤卦所表示之阶段,则又将变为其反之反,反之反即复。 (同上书,77页)
料有绝对相对之分,如砖瓦对于房子而言,即是相对 底料;
冯友兰:今试随便取一物,用思将其所有之性,一一 分析,又试用思将其所有之性,一一抽去。其所余不 能抽去者,即其绝对底料。(新理学,贞元六书,47 页)
冯友兰:此所谓料,我们名之曰气;此所谓绝对底料, 我们名之曰真元之气,有时亦简称曰气。(同上书, 48页)
2-4 冯友兰的理气论与程朱理学之比较
2-41 相同性
朱熹: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 九十四)
无极而太极,只是无形而有理。(同上) 无极而太极,不是太极之外别有无极,无中自有此
理,又不可将无极便做太极。(同上)
2-42 不同性
2-421
理、气的区分在程朱理学中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 的意义。
1-2 理外于物而有,先于物而存
冯友兰: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从此命题,我们又可以推出两 命题。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 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上先于某种事物而有。 (新原道,贞元六书,845页)
论证1:有山必有山之理,而有山之理不必有山, 故,山之理可以无山而有。
比较:此理实类似于程、朱的理与柏拉图的理念 (idea)
程颐: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 一理。(程氏遗书卷十八)
朱熹:且如这把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 扇子是如此做,合当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 (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柏拉图认为床之所以为床,桌子之所以为桌子,即 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床的理念和桌子的理念。
庄子曰: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 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 得,而况其凡乎!(庄子·齐物论)
1931年和1934年,冯友兰出版了他的两卷本中国 哲学史,之后,其兴趣开始由哲学史的研究转向 哲学创作。他自述:“在我的中国哲学史完成以 后。我的兴趣就由研究哲学史转移到哲学创作。” (三松堂自序,254页,三联书店,1984)
从1939年至1946年,冯友兰陆续写作出版了《新 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 《新原道》、《新知言》,统称为“贞元六书”。 在这些著作中,冯友兰运用中国哲学的材料和西 方新实在论的哲学方法,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由于这一体系“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 一派”,(新理学,贞元六书,5页,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6)故其自命为“新理学”。
冯友兰:真际与实际不同,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 者,亦可名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 可名为自然。真者,言其无妄;实者,言其不虚; 本然者,本来即然;自然者,自己而然。(新理 学,贞元六书,11页)
法藏: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 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华严金师子章)
4-2 大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
一切之事物,永远照此规律,变化不已。此即是大化流行, 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 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同上书, 78页) 评论:大化流行类似于黑格尔绝对精神不断流行的性质。 强调流行、日新,是冯友兰新理学最为光辉的思想。
4.大全
4-1 大全包含真际与实际
冯友兰: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四 个主要底观念,就是理、气、道体,及大全。 这四个都是我们所谓形式底观念。……有四 组主要底命题。这四组主要底命题,都是形 式命题。(新原道,贞元六书,844页。)
1.理
1-1 物之为物必有是理
冯友兰: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第一组主 要命题是: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事物, 必都是某种事物。有某种事物,必有某种事物之 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借用旧日中国哲学家底话说: “有物必有则”。(新原道,贞元六书,844页。)
冯友兰:大全是不能有外底大一,如有外于大全者,则所 谓大全,即不是大全。如有外于大一者,则是有二,有二, 则所谓大一,即不是一。如以大全为对象而思之,则此思 所思之大全,不包括此思。不包括此思,则此思之大全为 有外。有外即不是大全。所以大全是不可思议底。大全既 不可思议,亦不可言说,因为言说中,所言说底大全,不 包括此言说。不包括此言说,则此言说所言说之大全为有 外,有外即不是大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亦不可了 解。(新原道,贞元六书,852页)
第八章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 主要著作有所谓“三史”、“六书”。“三史” 即《中国哲学史》(1931,1934)、《中国哲学 简史》(1948)、《中国哲学史新编》(1982~ 1989);“六书”即“贞元六书”,包括:《新 理学》(1939)、《新事论》(1940)、《新世 训》(1940)、《新原人》(1943)、《新原道》 (1944)、《新知言》(1946)。
3.道体
3-1 由无极向太极的流行
冯友兰: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第三组主要命 题是: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 的存在,是其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实际的存 在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所有底流行,谓之道体。 一切流行涵蕴动。一切流行所涵蕴底动,谓之乾元。 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无极而太极”。(新 原道,贞元六书,8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