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歌叹浮生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曲悲歌叹浮生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第一篇:一曲悲歌叹浮生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一曲悲歌叹浮生
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
有人说黑胶是毒药,其实不如说音乐是毒药,在黑胶那一圈圈优雅细密的同心圆上,音符以三十三又三分之一的匀速,绕着我们的生命神秘地舞蹈着,那是音乐最朴质的呈现,着迷、沉醉、迷失、清醒,至死方休。

听着莫扎特离开人间瓦格纳并不因为被希特勒钟爱而蒙羞,这话是一位我认识的老乐迷的口头禅。

希特勒的一生之敌斯大林同志,不仅在北国的冰雪里和德国人硬碰硬地撕咬在一起,据说他也希望能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能与希特勒的瓦格纳匹敌,写出代表斯大林的宏篇巨制。

这个人当然只能是才华横溢的肖斯塔科维奇。

1941年,斯大林把老肖的第七交响曲命名为《列宁格勒交响曲》,并把曲子的总谱拍成微缩胶片空运到美国,引发了古典音乐届的最后一次集体高潮。

当时世界头牌的大指挥都希望能指挥《列宁格勒交响曲》在美国的首演,最后荣誉属于托斯卡尼尼。

1943年当卫国战争从防守转向战略反攻时,斯大林满心期待老肖能创作一部反攻交响曲,结果老肖阳奉阴为,只献上了一部浸透着忧郁和绝望的第八交响曲。

显然,从内心老肖一直对政治和所谓的宏大叙事不感冒,每每想起战争中差点因为被排挤出艺术家特供口粮名单而饿死街头,老肖就不自觉地忧郁了起来。

肖斯塔科维奇是公认的古典音乐最后的大师,他的童年充满了饥饿与贫穷,老肖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个作曲家的传记中最没有意思的部分是他的童年。

前奏曲都差不多,读者不耐烦地想看赋格。

老肖永远不可能成为斯大林的瓦格纳。

但更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斯大林自己身上,一生都执迷于革命、造反、屠杀、大清洗、残酷的战争之后,斯大林自己也老了,他的医生米亚·斯尼科夫甚至诊断:斯大林可能已丧失分辨好坏、健康与危险、敌与友的能力;性情会变得大起大落。

他的亲信,秘密警察头子贝里亚在回忆录中写道:1945年5月10日,苏联举国上下庆祝德国投降之际,斯大林忽然显出软弱一面,不
禁哭起来。

没人知道,这个万人之上的暴君为何而哭。

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也许无可药救的伤感本就是斯大林暴烈灵魂的一部分——柔软的部分。

1948年,二战已经结束,已经被病痛折磨多年的斯大林,偶然听到电台直播的一场音乐会片断,不禁心生悸动。

他亲自打电话给电台询问,才得知刚刚放的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钢琴演奏是尤金娜,斯大林突然下令,明天一早把唱片送到他住的别墅去。

于是,一首和宏大叙事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古典音乐的名作,竟然阴错阳差地和一位暴君联系在了一起。

据斯大林身边的人回忆,在他最后的五年里,这位暴君经常整日把自己关在戒备森严的布里日尼亚别墅里,唱机放着的音乐就是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这算不上莫扎特第23钢协的经典名盘,甚至有点粗制烂造。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杀人如麻的暴君已经中了音乐的毒。

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瓦格纳,一生都在幻想着宏篇巨制的颂歌,人生如梦,临了还是被莫扎特收伏,强如斯大林,到头来,也不过是人间的一缕尘埃1953年,据苏联《真理报》正式通告,斯大林因连续出现心血管供血不足和呼吸困难,于3月5日21点50分逝世。

有趣的是,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中,对这一重要事件有过一段记述:“他们说,当我们的领袖兼导师被发现已经死在他的别墅的时候,唱机上放着的唱片是尤金娜所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

这是他最后听到的东西......”2013年,一位小女孩正在参观斯大林身前用过的老式唱机解密后的苏联内务部档案的物品登记单的记录证实了这一点:这份官方记录上写着:? 当时的桌子上那台留声机里播放的唱片不是斯大林通宵聚餐时常放的那张,而是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

传奇的女人,离奇的唱片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可能是世界音乐史和录音史上最奇妙的唱片,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1948年初的一天,斯大林在听完电台直播的一场音乐会后,亲自打电话给电台询问,得知这是莫扎特的第23钢琴协奏曲,钢琴演奏尤金娜,指挥亚历山大豪克,斯大林下令明天一早把唱片送到他住的别墅去。

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接听电话者一听是斯大林的命令,惊恐
得失魂落魄,因为钢琴家尤金娜现场演奏的这首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并没有录制过唱片。

但没有人敢拒绝斯大林的要求——那是死神发来的通知。

当时离第二天早上只有十几个小时,怎么办?于是只能在枪口下创造奇迹。

关于这张唱片的制作真实情景,肖斯塔·科维奇曾有详细的惊心动魄的回忆:
斯大林要他们把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的唱片送到他的别墅去。

委员会慌了,但是他们必须想个办法。

当晚他们把尤金娜和管弦乐队叫去录制了唱片,所有的人都吓得发抖,当然尤金娜除外,因为她谁都不放在眼里。

后来尤金娜告诉我,指挥吓得脑筋都动不了了,人们不得不送他回家,另外又请来一位指挥。

第二位指挥战战兢兢地把什么都搞混了,乐队也给他弄糊涂了。

直到来了第三位指挥,总算完成了录音。

我看这是录音史上独一无二的事情——我是指,在一个夜晚换了三个指挥。

到了早晨唱片总算准备好了。

他们只制作了一张唱片,把它送去给了斯大林。

这是一张创纪录的唱片,创唯唯诺诺的纪录。

肖斯塔科维奇和尤金娜紧接着更令人惊奇的故事发生了:不久尤金娜收到一个装了20000卢布的封袋。

有人告诉她,这是在斯大林的明确指示下送来的。

于是她给他回了一封非同寻常的信,足以让世人胆颤心惊。

尤金娜在她的信中写了这样的话:
谢谢你的帮助,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名字)。

我将日夜为你祷告,求主原谅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犯下的大罪。

主是仁慈的,他一定会原谅你。

我把钱给了我所参加的教会。

尤金娜把这封自取灭亡的信寄给了斯大林。

他读了这封信,一句话也没说。

周围的人预期,他至少要皱一下眉毛。

当然,逮捕尤金娜的命令已经准备好了,只要他稍微皱一皱眉头就能叫她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斯大林一言不发,默默地把信放在一边。

旁边人等着的皱眉头表情也没有出现。

——《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这本很难买到的口述传记,当年可是内参,是我从图书馆借阅的,正是这本传记让我知道了尤金娜。

另有同时代人阿尔卡季的回忆:斯太林手里拿着这封信久久没作声,米聂已经准备好了逮捕令,只要他皱一下眉头,尤金娜就消失了,又等了很久,斯太林对身边的人说:走开吧,我原谅她。

(Ладно, простим и мы ее)尤金娜,头顶星空心印上帝的女人玛丽亚·尤金娜(Maria-Yudina)前苏联最富传奇色彩的钢琴家,但是我们对她的音乐和人生却知之甚少。

她一生极少出国,不为西方所认识,关于这位老奶奶的一切,我基本上都是从她的同学、前苏联最富盛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中得到的。

这位极度虔诚的基督教徒(东正教)的音乐,总让我想起康德的名言:头顶星空,内心道德,她弹奏的巴赫,有一种宗教般的圣洁与狂热。

相比尤金娜的好友兼同学、闻名全球的老肖,她似乎活得更加淡定和无畏。

一向目中无人的天才肖斯塔·科维奇,内心深处并不是很喜欢他的这位女同学,当年为了帮助尤金娜争取一套不漏风的居室,老肖动用了自己的所有关系,结果尤金娜却把那套房送给了一个穷人,理由是那人比她更需要这套房子。

尤金娜固执偏执的性格、特别是她对宗教的狂热更让老肖吃她不消。

不过对尤金娜的钢琴才华,肖的评价是这样的:听她演奏的巴赫四重奏赋格曲,每一声部都有自己的音色,我仔细地听过,尽管从理论上说,是不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但是她的演奏确实每一个声部都有自己的音色。

这是怎样的评价啊,我只能说:对一个钢琴家而言,能把巴赫赋格弹到如此境界,她的才华和对音乐的理解力已经到了登峰造极、匪夷所思的地步。

尤金娜的演奏不落俗套,丰富且变化多端,虽然是女人,但她的弹奏却很有气势,特别是右手触键,干净利落、力透琴键。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她的演奏也被很多人骂得体无完肤。

一位著名的俄罗斯音乐家李赫特回忆尤金娜时说:
她曾在战时演奏巴赫的作品《降b小调前奏曲》,弹得又快又猛。

涅高兹去后台问她:你干嘛弹得那么凶?尤金娜说:我们不是在打仗吗?
尤金娜的录音,一是因为时间久远,一是因为她身处的那个国家,我们很难收集,我个人也只听过几张她的录音,主要是她弹的巴赫、莫索尔斯基(展览全之画)、莫扎特(21、23钢琴协奏曲),私下认为她的音乐有力充满了智慧,她没有什么女子气,但也不是那种以砸
琴键为乐的疯子钢琴家。

她演绎的巴赫,的确让我想起古尔德:纯净、明晰而高贵,其强烈的结构感,让你有一种走进巴赫音乐教堂的感觉,那是久经岁月、铅华洗净的圣巴赫,而不是维也那华丽宫庭里弯着腰的宫庭乐师。

格轮.古尔德因为弹奏巴赫赋格、变奏曲闻名于世,我相信他也不敢说,能够赋予巴赫赋格四个声部不同的音色。

为何是这张: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major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说老实话,虽然一直钟爱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但这首完成于音乐家大儿子卡尔·莫扎特出生后的第二年的第23钢琴协奏曲(1786),在莫扎特灿如群星的音乐中,我一直没有真正注意过。

1786年,也是莫扎特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同年,当时莫扎特已经离开教会与父亲5年,在这5年里,他背着父亲结婚生子,并在维也纳展开他一生中最值得记念的十年音乐之旅,直到他的生命终点。

在后人看来,这十年是莫扎特最辉煌的十年,然而相比早年在教会与父亲的看护下,这十年的生活对莫扎特而言,却是无比艰辛与痛苦。

生活与事业的巨大压力,希望与困境的双重夹击,在这十年的中间点上,催生出了这首有点奇特的钢琴协奏曲。

我记得一位权威的乐评人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中奔泻而出的欢快旋律与第二乐章“柔板”中的紧张不安的痛苦,并置在一起,让人有一种支离破碎之感,又似乎恰当到了令人缠绵的地步。

2011年,法国航空拍摄了一则诗意十足的广告,名为《L'Envol(飞行)》,配曲选用的就是《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华彩部分,钢琴演奏是法国当红的美女钢琴师维尼莎·瓦格纳私人推荐的经典名盘VISTA VERA唱片公司苏联广播交响乐团钢琴演奏:尤金娜录音时间:1948年
这个就是真正的1943年录音,一张让斯大林得到救赎的唱片。

由苏联广播交响乐团就是现在的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配乐,出品的唱片公司是一家捷克的小唱片公司,也是《尤金娜传奇》的第11张(一共有16张)。

其实从音乐整体上看这张唱片注定与经典名盘无缘:想想一个晚上,顶着枪毙的恐惧、连换了3个指挥赶制出来的录音能是经
典吗?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乐队和钢琴明显偏快,仔细听,你不难发现尤金娜的弹奏带着明显的怒气,却又在快速中纹丝不乱。

最奇葩的是,作品最重要的第二乐章,不知为什么尤金娜又弹得出奇得慢,从音符中渗透出来的忧郁让人陶醉。

这位奇女子似乎已超脱在生死之外。

几度哽咽叹息,却又充满诗意,这是纯正的俄罗斯音乐之魂。

尤金娜是女人中少有的硬骨头,别人眼里的是恐惧,在她的眼里大约只有艺术和上帝,她的23钢协相比肯普夫的清澈、哈丝基尔的纯美全然不同。

在生与死的巨大阴影下,她却在肆意渲泄。

她弄哭了莫扎特。

音乐连接:因为微信不支持音乐,也不支持腾讯视频外的视频,所以有兴趣听听这个传奇版本的朋友可以登录微博“皮皮兔的棉花糖”/totoro1972,里面有尤金娜三个乐章的音频连接,供欣赏DG唱片公司/红头大荷花钢琴演奏兼指挥:吉塞.安达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室内乐团录音:1963吉塞·安达(Géza Anda)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指挥家,人称钢琴游吟诗人,擅长演奏莫扎特的音乐。

这个版本绝对是本人的偏爱。

不是每个钢琴家都可以称为钢琴诗人的,在演奏没有歌词的古典音乐时,其实是有一个分句的问题的,这就好象没有标点的中国古文,句读分不清,文章就无法正确理解。

不同的人对音乐理解不同,分句自然不同,而安达的分句,则抓住了音乐的诗意,如同乐人歌唱般,自然而抒情。

而且为了更好的诠释莫扎特,在莫扎特的出生地,安达参与创建了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室内乐团,而且自己亲自指挥和弹奏莫扎特的钢琴曲。

安达在演奏中身兼钢琴与指挥,这样的好处是乐队与钢琴的协奏配合更加完美,这种做法在钢协的演奏中也很常见安达为我们带来了节制的力量、精湛的技巧与歌唱般的旋律。

我们知道安达与著名女钢琴家哈丝姬尔合作演奏莫扎特多年,你可以从安达的音乐中感觉到那来自哈丝姬尔特有的高雅与纯净,但同时,我更喜欢属于安达自己的、那种古典诗人般的抒情性。

这不是一泻千里的激情,也不是火花四溅的技巧。

在这首充满了矛盾、快慢、欢乐与忧伤的钢协里,安达的演奏,不是在撕裂这首名曲,而是将多少有些割裂的音乐要素融为一体,让它们象清泉一般的跳动、奔流,直抵你的心灵。

莫扎特的音乐不同于巴赫,它不是福音;也有
别于贝多芬,它不表现自我、宣扬至高精神。

因此,他并不强加给听众什么,也不要求他们表明态度。

自由,是我听安达的莫扎特23的最大感受。

声音清晰,富有诗意,处处有留白,一点不急,这才是我心中的莫扎特。

音乐连接:因为微信不支持音乐,也不支持腾讯视频外的视频,所以有兴趣听听这个传奇版本的朋友可以登录微博“皮皮兔的棉花糖”/totoro1972,里面有安达的三个乐章的音频连接,供欣赏EMI参考系列英国新爱乐乐团钢琴演奏:所罗门指挥:门哥录音:1955、1956可惜,这个录音我始终没有买到黑胶,只好用这张CD头版解渴了。

到底是老牌钢琴家和老牌指挥的合作,堪称杰作。

所罗门(Cutner Solomon)上世纪初英国钢琴家,曾师从克拉拉·舒曼的弟子维恩学习钢琴,九岁就以天才儿童独奏家的身份,在伦敦以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举行首演,1926年在美国演出,一砲而红,接下来几年以独奏家和室内音乐艺术家的身份在世界各地演出,1956年因右腕痲痺而引退乐坛,他在1946年获得大英帝国颁奖,他最擅长于演出古典作品,他并不刻意展现独特的的技巧,高度内省力是其音乐的特征。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录音,我想是“淡”,但这个“淡”淡得很高级,绝对不是淡而无味,初听寻常,仔细听下去才会感受,所有的情绪都藏在其中。

特别是第二乐章,强烈推荐。

第二篇:一曲红楼,叹
一曲红楼,叹
无论是《石头记》还是《金陵十二钗》,我爱的是那“满纸荒唐语”,无论是《风月宝鉴》还是《情僧录》,我敬的是那“一把辛酸泪”。

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枉凝眉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

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
至深。

如梦如诗的林黛玉,似水的情愁,素静得得如同风雨中的莲花。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她的泪流尽枕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泪流尽心头;“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她的泪流尽衣襟。

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帚洒泪,送一池柳絮。

她一滴一滴的眼泪,一点一点的情血,最终换来的却只是良院仙葩与无瑕美玉的一场镜花水月缘,血泪全抛铸情声!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黛玉之痴情!
乐中悲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贾母弟弟的孙女。

在诸多姐妹中她独有“女儿之身,男儿气概”,豁达开朗、豪放而真性情。

她敢于穿男装大说大笑,被黛玉戏说成“比女儿装扮还俏丽些”,她敢于伴酒烤鹿肉下肚,还理直气壮地说“真名士自风流”,她甚至敢于醉卧芍药圃,嘴里还不住吟诗,更是表现了她才思敏捷、风流倜傥、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真女性之美。

这么一个人物,谁会不感到分外惹人怜爱呢?
如酒如箭的史湘云,似水的豁达,单纯的如乱世中的海棠。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是她的哀伤;“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是她的豪爽;“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是她的乐观。

宝贵何为,父母早逝;展眼斜晖,水逝云飞。

在霁月风光耀玉堂之时,与卫若兰结为连理,原以为可以配得个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却不料,依旧是去散高塘,水涸湘江,只恐石凉花睡去。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湘云之悲情。

终身误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之女。

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看似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

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

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

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

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如纸如笔的薛宝钗,似水的温顺,柔婉得如荒原上的牡丹。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是她的不幸;“珍重芳姿掩重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是她的安分;“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残何敢再为辞”是她的老练。

山中高士晶莹雪,无疑是大观园中一朵醇厚温婉的牡丹,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宝钗努力的压抑自己,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却终究未换来一段金玉姻缘。

她赢得了世界,却输给了自己。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宝钗之哀情!
我爱读《红楼梦》,读盛大繁华掩盖下的一幕幕悲剧;我爱读《红楼梦》,读凄冷社会藏匿着的一曲曲悲歌;我爱读《红楼梦》,读黑暗觉醒交织成的一缕缕悲情。

我读,我泣,我感,我悟,梦回红楼……
第三篇: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
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
莫扎特最后的三首交响曲,即降E大调(K.543)、G小调(K.550)、C大调“朱庇特”(K.551)都是在1788年夏天,只用了六个星期一气呵成的,是莫扎特交响曲的三大杰作,G小调(K.550)第40号交响曲抒情、真挚,蕴藏着不屈的斗争精神,是莫扎特音乐中最受世人珍爱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

《第40号交响曲》是莫扎特交响乐中富于戏剧性和激情的一部,完成这部交响曲的1788年,也是作者写作歌剧青岛突出成就的年代。

这部交响曲表现了莫扎特对人类生活和未来有着乐观的信心和奋斗的勇气,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清楚地感受到莫扎特这种积极、奋发到感情。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大都具有清新、抒情的风格,内容力求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及其体验。

他在音乐创作上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莫扎特的旋律柔顺、温和、甜美、真挚,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莫扎特作品的乐观和明朗的性格。

《第四十交响曲》较明显地体现了上述这些
特点。

这首作品中,莫扎特使用了罕见的G小调,给人以凄凉之感,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极快板G小调2/2拍子。

没有当时习惯沿用的慢板引子,一开始就是快速的主部主题的陈诉。

带有青春朝气。

第二乐章行板也是奏鸣曲式。

主题明朗、平和而抒情,但其中闪现的不安搏动的因素,隐含着忧郁,充满沉思和抚慰的深情,反映了莫扎特的善良性格和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节奏感很强,刚毅而严峻,同一般的小步舞曲大相径庭,三声中部舞曲旋律细腻抚人,犹如明媚的阳光。

末乐章的极快板充满狂热的幽默,其主题多少流露出悲剧意味,尽管第二主题是歌唱性的,但中间一段凄厉的和弦互相撞击,结尾收在阴暗基调的G小调上。

---参阅《中外名曲欣赏》赵沨著
第四篇:《德伯家的苔丝》——一曲女性的悲歌
《德伯家的苔丝》——一曲女性的悲歌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

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偶然的机会使苔丝的父亲知道自己是英国著名武士家族的后代,家庭的拮据使她的父母想要利用这个古老的姓氏改善生活的想法。

他们希望漂亮的女儿能到附近一个郡上与同姓德伯的富裕家庭攀亲戚。

苔丝本来不愿接受这一提议,但因为不小心害死了家中仅存的一匹马,她觉得必须负责,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一提议。

德伯家的公子亚雷看上了苔丝的美貌,处心积虑诱惑她,利用苔丝的绝境诱奸了她。

苔丝愤而离开了德伯家,不久怀孕生下一个孩子,不幸孩子过早夭折。

苔丝第二次离家做工,在牧场上遭遇了安吉尔·克莱尔的热烈追求,两人渐生情愫。

苔丝对文质彬彬颇有知识的安吉尔十分崇拜和热爱,几次想把自己被奸污的事情告诉他,都阴差阳错地没能办到。

到了新婚之夜,苔丝终于找到机会将以前的事向安吉尔全盘托出,本以为会得到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