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六)(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2·西南三省联考]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除了高位神“帝”和祖先崇拜外,商人对风、雨、虹、雪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记录,这些自然现象受到了商人的重视。
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民间信仰体系与官方相同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农业生产是重要经济活动
D.土地是国家财富来源
2.[2022·南昌市高三三模]春秋中叶,齐叔夷钟铭文中有“余命汝司予莱,陶(当时的字符)徒四千”,郭沫若认为“”是铁字的初文或省文。
考古学者认为,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的竖炉冶铜技术,为冶铸铁器“提供了直接的基础”,春秋时期的冶铁业应“已使用鼓风竖炉”。
这说明春秋时期( )
A.民营手工业规模宏大
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C.官营手工业受到冲击
D.冶铸行业发展迅速
3.[2022·宜宾市高中高三测试]汉武帝前期,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
元封年间,武帝推行均输法,“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
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
这一变化 ( ) A.加重了百姓负担B.增强了市场的活力
C.打击了富商大贾D.促使货币地租盛行
4.[2022·江西省高三联考]秦晖先生对关中地区积累的大量地册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关中无地主”“关中无租佃”,并提出了“关中模式”这个概念。
也就是说,自从隋唐以后,关中几乎就成了一个自耕农的世界,土地极为分散,地主非常少,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自耕农手中。
这说明隋唐以后关中地区( )
A.持续施行均田制度
B.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C.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5.[2021·全国Ⅱ卷3月联考]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和经济等多种信息,下列两幅图片为汉唐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
上述变化反映了 ( )
A.地方行政区职能由监察变为行政
B.经济文化重心已由北方转到南方
C.行政区划设置依据由自然到人为
D.南方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6.[2022·河南六市高三二模]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
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
7.[2022·宝鸡市渭滨区高三练习]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
”从材料可知,宋朝的“交子”是( )
8.[2022·达州市高三测试]宋元时期出现诸如美食店的“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郑家油饼”、日用百货店的“傅官人刷牙铺”“张古老胭脂铺”“汪家金纸铺”等商
业店铺,其产品颇受青睐。
茶坊酒肆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休闲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
材料折射出( )
9.[2022·中卫市高三二模]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役无酬。
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
这一变化表明 ( )
10.[2022·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
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
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 ( )
11.[2022·临汾市测试]下表是明代典籍中关于山西的记载,据此可知,明代山西( )
12.[2022·宜宾市高三测试]明万历之前,南京民间“机户”一般就几张织机,全城民营织机仅千余张,工匠不足千人,这一局面从万历九年(1581年)开始改变,到清乾嘉年间,全城拥有数百张织机的“机户”比比皆是,织机数“十万余计”工匠数以万计。
这一变化得益于 (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
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
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
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
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
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材料二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
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
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
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
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10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在棉纺织领域经济地位的转换。
(9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6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就找到巡捕杨洪,要求他“吩咐个强盗扳他(张权),了其性命”,顺势赵昂把银子掏出来放在桌上。
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
《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李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这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
——摘编自明代中后期冯梦龙编选的“三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明朝重大历史现象,并评析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
单元综合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解析:据材料可知,商人重视自然现象,这与进行农业生产有关,故选C项;“相同”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体现商人重视祭祀,与王权无关,排除B 项;材料的重点是商人重视自然现象,与土地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据材料“竖炉冶铜技术……‘已使用鼓风竖炉’”可知,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故选D项;受生产力限制,春秋时期民营手工业规模有限,排除A项;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春秋时期的冶铁业,但没有提及经营形态,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据材料“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
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均输法,政府垄断了运输利润,打击了富商大贾,故选C 项;均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上涨,减轻了百姓负担,排除A项;政府垄断运输降低了市场活力,排除B项;货币地租到明代才盛行,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根据“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自耕农手中”可知,自耕农的大量存在说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故选C项;均田制在唐朝中期以后逐渐崩溃瓦解,排除A项;关中土地分散的重要原因是赋税的沉重,自耕农经济稳固、农业模式的稳定并不能表明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B项;关中地区自耕农经济的广泛分布是自然经济根深蒂固的体现,是传统经济模式和政府经济政策影响的结果,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5.解析:相比于汉代地方行政区划分布,唐代南方地区的行政区明显增多,说明南方的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故选D项;地图信息无法体现地方行政区职能的变化,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两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依据山川形便划分,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苏湖熟,天下足”指南宋时期苏州和湖州丰收,足可供养天下,即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选C项;“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指农业是根本,种地比经商可靠,体现重农抑商观念,排除A项;B项意思是一个男子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挨冻,指必须重视衣食的生产,体现重农思想,但未涉及抑商,排除;“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意思是不长途贩运粮草,比喻做生意要会打算,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据材料“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可知,交子的出现,反映出在官方铸钱受到政局的影响,民间流通的钱减少,于是出现了交子,故选B项;交子是民间出现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交子由于官方铸钱困难而出现,并不是因为印刷业发达,排除C项;宋代中央并未放松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
项。
答案:B
8.解析:材料反映宋元时期美食店的“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郑家油饼”、日用百货店的“傅官人刷牙铺”“张古老胭脂铺”,茶坊酒肆“瓦子”“勾栏”等场所深受市民的青睐,说明宋元市民消费意识增强,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城市生活丰富,“都市”一词并不恰当,排除A项;材料中出现的是店铺名,并不是名牌商品,排除B项;材料“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郑家油饼”等,与市民文化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9.解析:“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可见,宋代对工匠的管理放松而待遇提高,故选D项;“宋代官营手工业”这里只提到官营,无法判断民营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仅对唐宋手工业者的地位进行了对比,可见宋代官营手工业者地位有所提高,仅手工业地位的改变不能说明社会进步,排除B项;材料对比了唐宋官营手工业者的雇佣方式,无法判断手工业本身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
答案:D
10.解析:明朝政府对于有重大贡献的商人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反映出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C项;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政府会向商帮寻求帮助,不代表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排除A项;重义轻利是传统的义利观,但是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盛行,排除B项;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据材料“后则靡然向奢,以俭为鄙”“多玩好事末,独蒲坂一州富庶尤甚,商贾争趋”“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等信息可知,明代山西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并没有山西和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得出山西是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只有顾炎武《肇域志·山西》体现明代山西崇尚奢靡之风盛行,其他两则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朝山西商品经济发展,没有涉及晋商的影响力的信息,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1581年,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等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
本,跟题干中时间不吻合,排除B项;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扩大海外市场,排除C项;到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 项。
答案:A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来华经商的西方人……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改易为普通民众”、材料二“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得出,来华商人的积极贩运,填补了中西方贸易的空白,适用普通民众,市场需求旺盛,棉纺织技术世界领先;第二小问,从材料一“南京布……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材料二“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
棉是纳税的媒介”得出,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和纳税,丰富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和材料二“18世纪末工业革命”得出思想守旧,缺乏技术创新,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可得,中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西方从全球手工棉纺织品的消费者转变成机械化生产者。
第(3)问,结合两则材料可得出相应认识: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
答案:(1)原因:来华商人的积极贩运;填补了中西方贸易的空白;适用普通民众,市场需求旺盛;棉纺织技术世界领先。
(4分)影响: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和纳税;丰富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
(6分)
(2)原因:思想守旧,缺乏技术创新;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
(4分)转换:中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西方从全球手工棉纺织品的消费者转变成机械化生产者。
(5分)
(3)认识: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
(6分)
14.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材料中明代小说的情节,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进行评析。
如根据材料中的“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因此可以以此为论题,联系所学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评析。
答案:示例一:
情节:经商获利得到乡人的尊重,还获得了朝廷旌表。
(2分)
历史现象:明代中后期,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2分)
评析: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流通,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商人社
会地位提高,从商的人越来越多;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反映市民需求的通俗读物小说得到快速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老仆阿寄因忠贞、重义而经商成功,得到朝廷的认可,被《明史》列入“孝义传”,这肯定了人的正当收益,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出现松动。
(8分)
示例二:
情节: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
(2分)
历史现象:明朝中后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
(2分)
评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来自美洲的白银被用以购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
明中期,白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要货币的地位。
白银货币化推动商业性行为的兴盛,富民阶层兴起,社会风气产生很大变化。
货币经济的发展,也扩大了个人的自由,促进了社会的分化,孕育出了一种与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不相符的价值追求,这深刻地改变了明朝社会的关系模式、生活方式、行为标准和政治活动样式,导致社会心理的动荡和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发生改变。
(8分)
(说明:情节2分,历史现象2分,评析8分;“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符合题意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