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历史高考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广东省江门市历史高考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古代中国,下列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解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
秦朝、汉朝虽然也有选拔官员的方式,但不是通过科举制度。
宋朝虽然继续沿用科举制度,但并非其发源地。
2、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文艺复兴”的概念?
A、托马斯·莫尔
B、乔治·瓦萨里
C、约翰·洛克
D、乔治·赫尔
答案:B
解析:乔治·瓦萨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艺术史学家,他提出了“文艺复兴”这个概念,用来描述从14世纪末到17世纪初欧洲艺术和文化的复兴。
托马斯·莫尔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约翰·洛克是英国哲学家,乔治·赫尔是德国诗人,与“文
艺复兴”概念的提出无关。
3、下列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千古一帝”?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答案:A
解析:秦始皇,名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皇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他被尊称为“千古一帝”。
其他选项中的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但并没有“千古一帝”之称。
4、以下哪项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戊戌变法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而发动的。
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从而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鸦片战争后的历史事件,但它们不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具体标志。
5、以下哪项不是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
A. 实行郡县制
B. 统一度量衡
C.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D. 修建长城
答案:C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与秦朝统一六国无直接关系。
而A、B、D选项都是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故选C。
6、以下关于鸦片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D. 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内政治腐败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中国国内政治腐败,而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A、B、C三项描述均正确,故选D。
7、以下哪个朝代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因此,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朝代是宋朝。
8、下列成语出自《左传》的是:
A. 班门弄斧
B. 纸上谈兵
C. 鹬蚌相争
D. 画蛇添足
答案:C
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其中包含了许多成语。
选项中,“鹬蚌相争”出自《左传》,比喻双方相争,让第三方得利。
而“班门弄斧”、“纸上谈兵”和“画蛇添足”则分别出自《庄子》、《史记》和《战国策》。
9、下列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秦始皇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管理行政、监察和军事
B.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C.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权力
D.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了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
答案:B
解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样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选项A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设置是正确的,但不是本题的答案。
选项C和D的描述与史实不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实际上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权力或导致了诸侯割据。
10、关于唐朝的科举制度,以下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A.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B.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C. 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多为文学之士
D. 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答案:C
解析:科举制度确实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这是科举制度的基本流程,所以选项B也是正确的。
科举制度的存在确实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因为通过科举考试,士人可以由平民阶层上升为官员,因此选项D也是正确的。
选项C错误,因为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不仅限于文学之士,还包括法律、军事等领域的才能。
11、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战国四君子”之一?
A. 孟子
B. 庄子
C. 孙武
D. 信陵君
答案:D 解析: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因其尊贤礼士,被称为“战国四君子”之一。
其他选项中,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孙武是兵家学派代表人物,均不符合题意。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2、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抗日战争胜利
B. 新中国成立
C. 完成土地改革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的被侵略和被奴役的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反抗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土地改革是中国农村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因此,正确答案是B。
1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统治
B. 实行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C.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D. 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
答案:C
解析: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统治,这一时期实行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
虽然这一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没有削弱地方势力,因此选项C描述不正确。
14、关于明朝的“海禁”政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限制民间私自出海贸易
B. 保护国内手工业发展
C. 导致海外贸易衰落
D. 提高了明朝的海洋防御能力
答案:D
解析:明朝的“海禁”政策限制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保护国内手工业发展,导致海外贸易衰落。
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提高明朝的海洋防御能力,反而使得明朝逐渐失去
了对海洋的控制,因此选项D描述错误。
15、下列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长期的混战,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C、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长城。
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秦朝统一六国的事实描述,C项中“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表述不准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而采取的一种极端手段,而非统一六国的直接原因。
因此,C项为错误说法。
16、以下关于汉朝的历史事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B、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C、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北击匈奴,扩大了汉朝的疆域。
D、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的势力膨胀问题。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汉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A项描述了汉武帝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B项描述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C项描述了汉朝的军事扩张。
D项中“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的势力膨胀问题”表述不准确,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并非解决诸侯国势力膨胀问题的直接手段。
因此,D项为错误说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以下是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描述,请根据描述回答问题。
描述:
“在秦汉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农田的耕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耕作技术的改进,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加强,灌溉面积扩大,使得北方旱地农业逐渐转变为以水稻为主的南方水田农业。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多种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如小麦、玉米等。
此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也得到改善,农民开始利用间作、套种等耕作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
”
问题:
1.简述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分析铁犁牛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结合描述,说明农业生产季节性改善的原因。
答案:
1.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铁犁牛耕的推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灌溉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增多,如小麦、玉米等;农业生产季节性改善,农民开始利用间作、套种等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耕作效率:铁犁比木犁更加坚固耐用,牛耕比人力耕作更加省力,从而提高了耕作效率。
•增加耕地面积:铁犁牛耕的推广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有助于增加耕地面积。
•改善土壤结构:铁犁牛耕有利于松土、深耕,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作物生长。
•促进粮食产量提高:铁犁牛耕的推广使得农田的耕作效率提高,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
3.农业生产季节性改善的原因主要有:
•水利工程的加强:通过修建灌溉渠道、堤坝等水利工程,使得农田能够根据季节变化进行灌溉,提高了抗旱涝能力。
•耕作技术的改进:铁犁牛耕的推广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作物生长,从而减少了季节性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通过选育适应不同季节的农作物品种,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题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
人主不察,则受欺于臣;人臣不慎,则取怨于民。
故人主表仪不可不慎也,人主不慎,则臣下慢上,民不畏死,国家之患也。
”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法者,国家所以布威严于天下;道者,国家所以御民之不轨也。
其法可犯,其令不信,虽百令,不如一令之必行。
”
——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人主”在治国时应遵循的原则。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人主”在治国时如何确保“法之必行”。
答案:
1.人主在治国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重视法制建设,审慎立法;严明法度,赏罚分明;以身作则,慎独慎微;关注民生,取信于民。
2.“人主”在治国时确保“法之必行”的方法有:
a.重视法制建设,制定严明的法度,使法度成为国家布威严于天下的工具。
b.严明赏罚,使民众明白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c.以身作则,人主自身遵守法度,树立良好的榜样。
d.关注民生,使民众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公平,从而自觉遵守法律。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古代治国理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一问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提取出人主治国时应遵循的原则,需要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归纳出人主应重视法制、赏罚分明、以身作则、关注民生等原则。
第二问要求考生分析人主如何确保“法之必行”,需要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分析人主应如何通过法制建设、严明赏罚、以身作则、关注民生等方法来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
解答时,考生应准确理解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三题
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工
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电力成为新的能源形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的发明与应用,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
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帝国主义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
(1)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最后,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次,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汽车和飞机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第三,它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第四,它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帝国主义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四题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文帝即位,躬节俭,思安百姓。
”在位期间,他实行了
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鼓励农桑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史记·平准书》提到:“武帝初即位,好大喜功,欲耀兵异域。
”在此思想指导下,汉武帝对外扩张,开拓疆土,但也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汉文帝与汉武帝治国理念的不同之处。
(6分)
(2)分析上述两位帝王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9分)
【答案与解析】
(1)汉文帝注重内政建设,其治国理念侧重于节俭和关注民生,通过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来稳定社会秩序;而汉武帝则更倾向于对外扩张,积极寻求军事上的荣耀和领土的扩展,这反映了他在位时期追求国家威望和边疆安全的治国方略。
解析:此问要求考生对比两位皇帝的施政方针,通过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两者在治理国家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汉文帝更加务实,重视国内的安定与发展;汉武帝则表现出较为激进的扩张欲望。
(2)汉文帝的政策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汉武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虽然扩大了汉朝的版图,增强了国家的影响力,但长期战争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导致民众生活困苦,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此问考查学生对两位帝王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的理解。
汉文帝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而汉武帝的扩张政策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也造成了负面效应。
考生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