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材深度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教材深度解读
重点赏析
1.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呢?
明确:这一段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作者的姐姐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寒问饥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作者早年丧母,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

现在,曾侍候过祖母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回忆有关母亲的往事。

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2.从祖母的言语举止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
3.文章最后两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抚慰,以及现在妻子去世带给自己的伤痛,于是补写了项脊轩在妻子去世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写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一组时间词语,更寄寓了无穷的感慨。

文末摇曳生姿,写亡妻亲手种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写景语结束
全篇。

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对比,暗寓“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表达对亡妻的无尽怀念之情。

精读感悟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作者善于用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正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顺着这条线索,作者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关于亲人的往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悲”“喜”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寄托内心的感情。

如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树影摇动,珊珊可爱,把作者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

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作者对祖母“自语”的回忆尤其感人。

此外,妻子来项脊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小妹的话,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

3.语言质朴,明净流畅。

文中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质朴。

作者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恣意地渲染,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

疑难解析
1.项脊轩修葺前后有什么变化?文章围绕“三世”写了哪些事件?
明确:修葺前:小、旧、暗;修葺后:明、雅、静。

“三世”:母亲嘘寒问暖显关爱;祖母送象笏显期望;妻子陪伴作者显深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作者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

作者用这间小屋的历史把景物、人事、所见、所闻、
所感有序地贯串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统一。

3.作者是如何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的?请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如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状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静谧,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写祖母、母亲、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笔墨不多,事情不大,人物的音容笑貌却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作者的姐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房门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地生发的。

4.文中用了不少叠字,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吗?
明确:短短一篇散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描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

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

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里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5.文中的白描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本文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是多用白描,不着任何色彩,平实淡雅,然而读来却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如“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句话语气亲切而诙谐,贴切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子的关切和疼爱;“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动作,
一句平常的话,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琐事,但我们读来却感觉情真意切。

那么,你认为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哪个更能表达浓烈的情感?为什么?
甲生:我认为非常之事更能表达非常之情。

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总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触动人的内心世界。

像“岳母刺字”的故事,我们能从中自然真切地感受到岳飞母亲的爱国之心,更能深刻地理解岳飞受到家庭影响而产生的种种爱国壮举。

乙生:我认为,情感的表达不在于场面的大小,也不在于事情的轰动程度。

要想表达浓烈的情感,首先要求这种情感是真挚的,矫揉造作是不能感动人的。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可以通过细节描写传情达意,也可以通过对话、动作、神态、肖像、景物等描写来传达浓烈的情感,当然还可以直抒胸臆,采用呼告的方式抒发炽热的情感。

郭沫若的很多诗歌就是直接抒发浓烈的爱国之情的。

丙生:我认为平凡之中见伟大,描写日常琐事更能表达出浓烈的情感。

如《项脊轩志》一文中描写母亲、祖母、妻子,写的都是一些寻常小事,但读来却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一个场景,但就是在这平淡中我们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