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8科9份)(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市第36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试卷
语文试卷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9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

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

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

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

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

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

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

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

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

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

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3分)()
A.是针对社会转型事情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3分)()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

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

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

年十三,通《五经》。

十五,冠.而见其父,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
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常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

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

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

母得服之,遂愈。

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

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

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

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而其见父冠:戴帽子B.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颠覆:倾败C.以免尘累.累:劳累D.欲造.而不敢造:拜访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云是王家所.得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
B.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C.追许由于.穹谷后于.钟山听讲
D.其亲戚咸为.之惧亲友因呼为.“居士”
6、根据文意,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 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 故不受也/ 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B.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 非我始愿/ 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C.诸甥岁时馈遗/ 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 大同二年/ 卒/ 时年五十八
D.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 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 时年五十八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①“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道旁稚子
郑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注]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8.诗歌第四句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西山表现作者卓尔不群人格的句子是:

(2)《秋声赋》中,借草木的变化,来说明秋风肃杀的句子是:

(3) 《秋声赋》的主旨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大时代的写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
李伟
老舍是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作家。

北京的百姓熟知老舍,就像熟知前门、大栅栏一样。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一个穷旗兵的家里。

因出生日期临近春节,父亲便给小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舒庆春。

父亲死后,养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她靠为别人洗衣服换取微薄的收入。

在小说《月牙儿》中,老舍有这样的描写:“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铺子里的伙计们送来的。

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

……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

”至于吃,一
天通常只有两顿饭。

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提道:“像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


老舍的一家,祖辈都是文盲,一个很偶然机会,他受善人刘寿绵的资助上了私塾,随后又考上了中学和北京师范学校。

6年后,不满19岁的老舍从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3年后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1922年,老舍辞去了劝学员职位,不久后,他在基督教会受洗礼并结识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易文思,后来经易文思介绍,他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

在伦敦,老舍写作的师傅,就是英国作家狄更斯。

第一部《老张的哲学》,便是仿照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

1930年,当老舍回国到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师时,已经是著名作家了。

从英国回来后,老舍发现当时的文坛思潮与文学争论此起彼伏。

对此老舍却置身事外,只做个旁观者。

老舍不属于任何一边,他是独立抑或孤立的,既没有他趋奉的对象,也没有谁表示要与他同气相求。

老舍始终坚称自己是“写家”,而刻意与“作家”称谓划清界限。

他从不把自己的写作看多高,认为自己与“德成粮店的写账先生”是同等的“写家”。

以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状态屹立于文坛。

1936年,山东大学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也开始了学生运动。

老舍借此机会,正式辞去了教职。

过上了专门靠写作换取收入的日子。

就在这段时间,他写出了《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两大代表作。

到了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胶州湾。

当民族生存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时,个人的悲喜变得无足轻重。

具备救国济世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战的洪流。

老舍也不例外,他成为了千千万万救亡者中的一员。

他对臧克家说:“国难当头,抗战第一,我们不能老把个人和家庭挂在心头上!……”此时,老舍从一个向来只在文坛“边缘”弄笔的自由撰稿人,变成文坛上呼朋唤友的大忙人。

抗战胜利后,老舍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一年。

在美期间,他完成了《四世同堂》最后一部的写作。

1949年底老舍归国时,他直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他看到身边的底层人民翻身过上了新生活,生活虽然依旧困苦,但毕竟充满了希望。

在“狂喜”之中,老舍开始全身心地以他的才华服务于新中国。

很快,他便写出了话剧《龙须沟》,并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此时老舍在创作中一直真诚、执着地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为此苦恼,为此焦虑,孜孜以求。

遗憾的是1966年爆发的“文革”,他带着心灵和身体的累累伤痕,自沉于北京西北郊的太平湖。

老舍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他的作品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深沉凝练的笔触,全方位的展示了老舍的独特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一代大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影响力。

B.本文开头反复引用老舍的小说,这些引用的文字让我们了解到老舍能对生活有深刻独到的感悟都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C.老舍因为经历的坎坷,艺术追求的与众不同,创作理念的独到,所以他被边缘化,一度是文坛的“边缘人”。

D.山东大学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开始了学生运动,老舍先生辞去了教职,这表明他追求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

E.老舍始终坚持称自己为“写家”,还戏谑地称自己等同于“德成粮店的写账先生”,体现了老舍把自己看得很低,很谦虚。

(2)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结合文章说说老舍被授予该称
号的原因?(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6分)
(4)老舍生于寒门,长于贫困,历经战乱,从小胡同的苦孩子到蜚声文坛的作家,从大杂院走向世界文坛。

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结合文本和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学校足球队的守门员突然身体不适,我这个替补队员只得,上场守门。

②当时中国革命的洪流势不可挡,其间难免有泥沙俱下、的现象。

③北京潘家园文物市场有不少的赝品,如果没有专业的文物鉴别知识,就容易上当。

A.滥竽充数鱼龙混杂鱼目混珠 B.鱼龙混杂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C.鱼目混珠滥竽充数鱼龙混杂 D.滥竽充数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美国研究人员使用硅胶材料成功地仿制出新型的黏附装置,巴掌大小面积的这种材料不仅能支撑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在玻璃幕墙上攀爬,而且双手可以自如切换。

B.黄庭坚在书法方面擅长行书、草书、楷书都能卓然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三人一起被誉为“宋四家”,拥有无数的追随者与研究者。

C.梁朝的男子不仅敷粉,还要刮掉胡子,在衣服上熏香,因为仪表和身体散发出的气味是当时品评士人品味乃至社会地位的标尺。

D.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的措施,也是中国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德行如同宝石一般,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加美丽。

,。

,。

但也不尽然,诸如罗马大帝奥古斯都、英王爱德华四世等,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①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
②所以有许多人,他们容貌俊秀却一无所为
③美貌的人并不是完人
④因为过追求外型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⑤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高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⑥不会把所有优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A.①⑥③④②⑤ B.⑤③①⑥②④ C.①③②④⑥⑤ D.⑤①⑥④②③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据报道,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科学家30年来首度发现一种新抗生素。

?尽管人类已经发现了100多种抗生素,但新药缺乏仍然制约着许多伤病的治疗,更严重的
是,:医院受利益驱动滥开抗生素处方,民众不辨病症乱服抗生素,畜禽养殖业普遍超量使用抗生素等,都直接间接地造成人体对已有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一方面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使许多药物失去效用,另一方面,。

因此,与其把健康寄托于前景难料的新药研制,不如少用慎用抗生素,努力增强自身免疫力。

1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一)如今,许多外国人非常
..①热衷于.②学习中文,有些还要学习使用筷子。

他们把筷子称之.③为东方饮食文化的象征。

筷子对于.④中国人来说是.⑤再熟悉不过了,但其背后的文化却未必人人
清楚。

筷子的历史起码
..⑥有三千多年,其名称源自于.⑦江南水多,最早的筷子称“箸”,但古代水乡船家讳言“住”,希望快快行船,故改“箸”为“筷”,并沿用至今。

(二)筷子有诸多美好寓意。

民间吉祥话,说“筷子筷子,快快生子”;筷子送恋人,寓意“”;筷子送朋友,意味“平等友爱,和睦同心”。

使用筷子也有一些禁忌。

如“执箸巡城”(满桌巡视,随意翻拣),“”(吮嘬筷子,品咂有声),“泪箸遗珠”(夹菜带汤,沿途淋漓)等等。

(1)文段(一)中加点的词语有些必须删去,请将其序号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段(二)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内容相关、句式一致。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莫泊桑是1 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许多达官贵人邀请他参加上流社会的各种聚会,他从不拒绝。

由于出稿率明显下降,莫泊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骂作“势利小人”“给文学丢脸的人”。

几年后,莫泊桑开始深居简出,一连创作了《一生》《俊友》等6部长篇小说。

因为长期涉足上流社会,相比于其他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社会现实。

一时间,几乎所有批评过他的人都上门道歉,莫泊桑却轻描淡写地说:“有些误会不用解释,总有一天大家会明白。

我如果听从批评,又怎能了解上流社会的生活呢?如果不了解,又谈什么批判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1. 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

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

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2. A(“……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文意不符。

正确意是“……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
3.B(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


4.C 连累
5.C(A助词,所字结构/名词,处所;B介词,把/连词,来;C均为介词,在;D介词,因/动词,作)
6.C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

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

”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答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卒”前可断可不断)
7.①“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

”孝绪为当时的名流所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

(关键点:“迩”、被动句、句意通顺)
②孝绪亲自跑遍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

(关键词:“躬”“累日”“值”)
参考译文:
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

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

胤之的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

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

虽然也与小孩游耍,(但)经常以穿水池、筑山峰为乐。

十三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

十五岁时带着举行成年仪式的帽子去见父亲,说:“我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

这样或许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

”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

亲戚和朋友因此把他叫做“居士”。

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

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面。

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

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

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为什么牵连到我们呢?”终于获得赫免。

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

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的坐卧之具,竹子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

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

”孝绪为当时的名流所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

后来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

母亲说:“孝玉深至的性情与我是相通的,他一定会自己到来。

”孝绪果然心里惊惧而折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

配药需要一种药草叫生人参,旧时传说是钟山中生长的。

孝绪亲自跑遍了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

后来找到这种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

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感动所致。

当初,建武末年,青溪皇宫的东门无缘无故自己崩塌了,大风把东宫门外的杨树吹翻了。

有人拿它请教孝绪,孝绪说:“这是青溪皇家的旧宅邸。

齐国五行属木,东方是木位,现在东门自己坏掉了,齐国大概要衰落了。


鄱阳忠烈王的妃子,是孝绪的姐姐。

大王曾经命令驾车,想和他一起出游,孝绪凿穿墙翻墙逃走了,始终不肯相见。

各个外甥过年时多有赠送礼物,一点也没有收纳。

有的人认为他奇怪,他回答说:“不是我想要的,所以不接受。

”大同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从语义上看,“肌”意为肌肉,与诗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鸟的特点,放在诗句中也与“不如”不搭配;(2分,意思对即可)“肥”字不仅符合诗意,而且能使“凫鹜”之肥与稚儿的瘦弱形成对比(而且表明稚儿连凫鹜胖都没有),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3分,能答出“符合诗意”1分,解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2分)
9.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

官府“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写“百鸟”
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

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4分。

答出“反衬”“对比”等,给1分;分析1分;答出“羡慕鸟、人不如鸟”等1分;答出“批判性”1分)
10. (1)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3)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三、11.(1)(5分)B3分,D2分,E1分。

选A、C不给分。

(A项,“全方位”有误,文中选择老舍重要的人生阶段,有侧重点的展示;C项,“边缘人”是因为他不屈从、依附于任何人,以独立不倚的姿态屹立于文坛。


(2)①老舍出身于一个穷旗兵的家庭,父亲的早逝,家中的困顿让他深刻领悟到了人世间的艰辛,对人间的悲辛有一种彻骨的体会,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聚焦于下层百姓,作品常常表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他成为了普通群众的代言人。

②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胶州湾,民族危难之时,他成为了千千万万救亡者中的一员。

他从一个自由撰稿人,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实际负责人,积极投身到抗战的大潮中。

③1949年底老舍归国时,他直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国家充满了希望,老舍开始全身心地以他的才华服务于新中国。

此时老舍在创作中一直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

(3)内容上:①“他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运用比喻手法,“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运用了拟人手法,这两句说明老舍的文字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

“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里了”说明老舍的文学创作来自普通百姓的生活,对生活加工、提炼之后,极富生活韵味地呈现出来,读者可从其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影子。

②“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该句化用了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的标题名在此,将老舍的文学成就与巴尔扎克相媲美,也体现作者对老舍老舍作品的高度评价,对老舍由衷的赞美。

结构上: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并且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大写家”。

使结构浑然一体。

(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4)观点一:①困难虽带给老舍心灵上的创伤,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意志品质更加坚定。

②苦难成就了老舍。

生于寒门,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历经战乱,饱经忧患。

正因为此,使他成为广大下层市民中的一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百姓,看到行行色色色的人物,对生活有真切的体会。

为其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③看到下层百姓的贫瘠,体会到他们的悲辛,激起他对下层百姓的同情,从而在作品中刻画普通百姓。

所以他成为了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观点二:如果老舍生活在一个宽舒的环境中,以其写作上的禀赋,敏锐的捕捉生活的能力,也一定能在文学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

尤其是在文革中,受到凌辱,精神上的摧残、折磨,他才会自杀。

如果在一个宽舒平和的环境中,他的文学成就远不止于此。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A(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的人,或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可做自谦之词。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鱼目混杂: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13.C(A项“而且”后加上“可供”,去掉后面的“可以”,关联词前后主语一致。

B 项首句句式杂糅。

D项成分残缺。

在“公祭日”前加“设立”。


14.B
15.示例:
①为什么要研究新型抗生素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