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案-寓言两则-浙教版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教案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通过寓言故事,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课文PPT或黑板。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2)准备课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分段朗读,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节。
(3)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适时讲解和示范。
3. 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内容,分析寓言的寓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寓言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背诵课文。
3. 家庭作业:和家长分享本节课学习的寓言故事,讨论寓意和做人的道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背诵情况。
3. 寓言故事理解评价:通过提问或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寓言故事寓意和做人体会的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教案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寓言两则》。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能够复述和解释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寓言两则》的正确朗读和理解。
(2)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寓言故事的理解和解释。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词和短语。
2. 互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寓言两则》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
3.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3. 课堂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寓言故事进行合作学习。
(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寓言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并准备进行分享。
(2)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找感觉。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你对哪一则寓言比较感兴趣,告诉大家。
指导念准两个成语:南辕北辙、滥竽充数。
2、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
如果你能读出与他不同的风格,请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吗?二、品课文,悟道理。
1、两则故事很短小,但只要你爱思考,就能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可以先与同学讨论,待会儿你们说,你们评,老师来做听众。
2、同学各抒已见,请支持他的意见。
同学举手。
同学们最赞同谁发言?3、那么,用“南辕北辙”和“滥竽充数”这两个词作为故事的题目,你觉得合适吗?(.课件演示两则成语的意思)这是老师从成语词语中查出的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跟同学们刚才说的一致吗?我的感觉是:同学们谈得比它生动、又丰富。
我们还是小学生,读了故事能领悟到学习中的道理;长大后走上社会,你再读这个小故事,会领悟到又一层道理。
只要我们静心读书,善于思考,我们会发现,文章也像一颗树,有无穷的生命力。
它会随着你的成长,而一同成长,同学们信吗?三、评人物。
让我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寓言二则》新读)这个“新”,就是让你换个角度,用新的眼光去看看这个小故事,也许就会发现,它还有新的含义。
1、同学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课件演示: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想跟同学讨论吗?可以离开座位跟任何同学讨论。
2、组织交流。
同学发言,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举手表示。
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去楚国的人:A、说话幽默,性格乐观。
B、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C、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
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照你的看法,这课文该怎么读?读后,有没有想把文中有些语句改一改?课件出示:①《南辕北辙》最后一个自然段。
改为:他的朋友呆呆地站在那儿想:这位老兄一向不傻呀!莫非……②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1、初读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
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⑴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⑴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其中的寓意;2.熟练掌握《寓言二则》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寓意;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二则》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寓意;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双方的对话和建议的理解;2.学生对于借物喻人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回忆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寓言,让学生简单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询问学生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否有所了解,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教材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读一遍《寓言二则》,并分析其中的寓意。
教师运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遍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寓意教师培养学生分析《寓言二则》中故事情节及其相关的习语或俗语,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生动形象和鲜明的对比理解其含义。
4. 同桌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同桌之间讨论故事中表达的含义,分析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及对这样想法的评价。
5.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于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能力。
教师出示一些和故事有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与故事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6.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对于寓言和赋予故事寓意的重要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的理解”和“我的感悟”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话语把利用故事和寓言学到的关于人生价值和做人处世的经验感悟到自己的生活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寓言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与教材进行互动中深入理解了寓言的特点和定义,同时也学到了《寓言二则》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
通过同桌讨论和课堂练习,学生们运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和表达价值观念,这也是本节课中重要的部分。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通用5篇)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寓言两则》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
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
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
(板书)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
“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能够分析并概括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寓言故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概括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运用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并概括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寓言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寓言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角色扮演中的表达和创新。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导学过程:预习提纲1、查找关于寓言的资料。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第一则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熟字新解,理解课题。
1、板书“亡、牢”: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2、板书“羊、补”: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交流体会,明了寓意(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什么?⑵“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
理解: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他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 _______)(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
最新整理六年级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则》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那么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两篇文言文,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特有的魅力,文言文以它特有的语言特点及其微言晓大意的风格统领中华文章几千年。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篇文章古代寓言两那么。
二、学习文章。
1、配乐读文,感知意境。
现在老师和着这首古朴的乐曲,为大家朗诵这篇文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2、三步学习,了解大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随着学习向导,来理解文章。
〔1〕出示学习向导: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含义。
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小组间合作解决。
〔2〕学生根据自学向导的要求进行自学。
〔3〕全班交流质疑。
教师重点指导难以理解的句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自己练习。
〔2〕全班汇报。
〔3〕同学评价。
三、作业。
预习第二那么寓言故事。
附:板书设计内容总结〔1〕六年级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那么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2〕六年级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那么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3〕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两篇文言文,初步感知了文言文特有的魅力,文言文以它特有的语言特点及其微言晓大意的风格统领中华文章几千年〔4〕现在老师和着这首古朴的乐曲,为大家朗诵这篇文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2、三步学习,了解大意。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AB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2)能够解释并运用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能够分析并比较两则寓言的主题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思维导图、写作等方式,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寓言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两则寓言故事的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阐述。
(2)将寓言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题或讨论题,初步理解寓言的寓意。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两则寓言故事进行讲解,解释寓言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寓言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表演寓言故事。
(2)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或写作,展示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故事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寓言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寓意运用:通过学生对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作品,评价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寓言两则》相关教材或故事文本。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 《矛与盾》、《鹬蚌相争》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矛与盾》、《鹬蚌相争》(一)学习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生字:鬻 y ù 誉 y ù 鹬 y ù 蚌 b à ng 啄 zhu ó 箝 qi á n 喙hu ì正音字:舍:在本文中读sh ě ,不读 sh è 即:读 j í ,不读 j ì作家: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刘向:西汉末年的经学家,相传他校订、整理了《战国策》。
作品:《韩非子》,作者韩非,现存 55 篇,宣传法家思想的著作。
书中很多篇章都运用寓言故事来形象地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战国策》,相传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本书内容丰富,但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很强。
2. 能力目标能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3. 思想情感目标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
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及运用。
(三)课文分析先请同学们朗读、背诵一遍课文。
下面来讲第一则的一些字、词:鬻:卖。
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顶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
古代作战时用来遮挡箭。
其:他,最后一个“其”应讲成“那”。
陷:穿透。
俄而:一会儿,表示时间的副词。
利:锋利。
应:接。
之:他(指卖矛和盾的人)。
以:用。
子:你。
何如:怎么样。
全文共四句话。
两句话是卖者夸耀自己的矛和盾。
“物莫能陷也”与“无物不陷也”,这两句话的内容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所以,自然引出了看热闹人的问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使卖矛和盾的人非常尴尬,无言以对。
因此他夸耀矛和盾的话不攻自破,成为笑柄。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事实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个寓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最新《寓言两则》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精品)
《寓言两则》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
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三、拓展学习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理解“亡”丢失。
“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出示生字,指名读。
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的要求: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教学过程: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配乐范读)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⑵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5,(小结过渡)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师: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分组读1,2句.6,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7,其人弗能应也.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生:那个人哑口无言.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⑵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8,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那么,你读了这则语言,是否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想对楚人说点什么现在,你能明白矛盾的意思了吧,你能用这则寓言来解释矛盾吗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课件出示:⑴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⑵设计广告词⑶自读文言寓言《掩耳盗铃》板书设计:矛与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弗能应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课后小记:第二课时《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和会写生字.2,主动用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习课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如能直接背诵搜集到的文言文成语故事就更好了)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鹬和蚌.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用以前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2,按照鹬蚌相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一分课文的层次.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相机提问:你从何得知蚌张开了壳又怎么知道它要晒太阳找出相关的赐予.鹬来犯的目的是什么蚌是如何反击的对此又有什么评论3,鹬师出无名兼出师不利,采取什么态度才是可取的呢而文中的鹬呢读相关的句子,分析鹬的心态.他的想法正确吗4,那么蚌采取的对抗方式就可取吗说说自己的看法.5,因为鹬蚌双方谁也不想放过对方,所以出现渔者得而并禽之的结果就是必然的了.分析这场冲突,矛盾产生的原因与事情的结果,对你有什么启发吗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想对谁说点什么三,熟读成诵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试背课文,并在小组里交流背诵.作业设计:用你认为合理的化解矛盾的方法,来改写这则寓言,让它有一个较好的结局.可以用白话文,也可以用文言文,但是要保证你的文言文大作别人能看的懂.板书设计鹬蚌相争起因蚌方出曝鹬啄其肉经过两者不肯相舍结果渔者得而并禽之课后小记:。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含义和特点,领悟寓言的寓意2.学习和掌握《寓言二则》中的两篇寓言:《蚂蚁和蚱蜢》和《狼和羊》3.学会通过朗读、分组朗读等形式理解寓言,提高语文素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蚂蚁和蚱蜢》和《狼和羊》这两个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2.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含义和寓意,适时适度地做比喻,培养恰当运用寓言的思维方式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寓言故事书籍3.小组分组卡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开场播放《寓言二则》的视频或者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询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寓言的故事是什么类型的。
2. 学习《蚂蚁和蚱蜢》(15分钟)•讲解寓言故事中“蚂蚁和蚱蜢”的故事情节,提问“蚂蚁为什么能穿过冬天,蚱蜢为什么不能。
”•强化蚂蚁的“勤奋”、“经济”等特点,并且找到蚱蜢的“懒惰”和“浪费”的表现。
•教导学生如何吸取故事中的寓意,将其联系到现实生活中。
3. 学习《狼和羊》(15分钟)•讲解寓言故事中“狼和羊”的故事情节。
•加强狼的“狡猾”和“猎杀”,强化羊的“机敏”和“善良”的特点。
•通过故事的说明,教导学生如何识别现实中的狡猾和善良的人。
4. 小组交流(20分钟)•安排小组,让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分别朗读自己的寓言故事,然后小组之间讨论和整理学到的要点和寓意。
•发放小组分组卡,并组成小组后,让他们互相交流,理解对方的理解。
5.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请学生集体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哪些寓言故事,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恰当应用寓言的故事情节。
五、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寓言故事中,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并整理成小作文。
2.课外扩展:鼓励学生阅读和收集更多不同的寓言故事,并向课堂分享。
六、教学四步法解析1. 引导方法本节课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背景和特点。
2. 演示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展示PPT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特点和寓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则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则古代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⑴ 学会七个生字.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三、教学难点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先学《矛与盾》:教师范读,领读。
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
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
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
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
先自己讲,再指名讲。
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那个人。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
(学生练说)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
6.指导朗读。
(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
(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
“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
“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
“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
“何”是“为什么”。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
4.指导朗读。
背诵短文。
(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