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连接课件-第1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4)金属化: 沉积一层或多层导电材料形成芯片表面键合区-以便形成芯片与外电路之间的互连。 铝、Cu、铂、钛、钨、钼和金可用于金属化工艺。 铝使用最广泛: 与硅以及二氧化硅的接触电阻小,沸点低、容易 实现沉积。
a) 化学气相沉积(CVD):W
工艺步骤: 1) SiH4热分解形成硅 2) 3Si + 2WF6 =3 SiF4+W 3) 2WF6 + 3 SiH4 =
-----完成集成电路的半导体衬底,即硅圆片制作。
17
2. 圆片上集成电路制造
1) 氧化: 使圆片表面获得一层SiO2,SiO2是一种有效介质, 可以用于构造集成电路元件。 纯氧气氛下加热晶圆片至900-1200℃; 水蒸汽可以加速氧化过程; 厚度:0.015-0.5微米
18
2)光刻: 把代表集成电路的单元构件通过光掩膜和刻蚀转移
必须在芯a) 钎料
单一钎料连接: 高Pb (3Sn97Pb、5Sn95Pb )-陶瓷芯片载体; 低Pb (60Sn40Pb )-有机芯片载体
双钎料连接:高熔点凸点用低熔点钎料连接到芯片载体 C4-Controled Collapse Chip Connection)
微电子封装与组装 可靠性与测试
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与控制系
1
微电子封装:
为基本的电子电路处理和存储信息建立 互连和合适的操作环境的科学和技术, 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并且超越学科的制造 和研究领域。
作用---为芯片及部件提供保护、能源、 冷却、与外部环境的电气连接+机械连接
2
封
装: 一级、二级 、三级封装
微连接技术:软钎焊 、压焊 (冷、热、超声 )、粘结 (树
脂、导电胶)
3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微连接技术 第二章 微连接技术的学科基础 第三章 微电子封装与组装用材料 第四章 影响微连接可靠性的缺陷 第五章 可靠性试验方法和标准 第六章 微电子封装与组装焊点可靠性评价
4
参考教材1
《微系统封装基础》:Rao R.Tummala,东南大学黄庆 安、唐洁影译,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港基金和863 项目。获得多项 国家专利(柔性植球方法、柔性凸点形成方法、光纤 插芯成型方法。发表论文60余篇,《环球SMT与封装》 撰稿人。
9
参考教材6
《无铅焊接技术》,管沼克昭(K.Suganuma)著,宁 晓山译,2004年7月,科学出版社
10
参考资料7
王春青 教授: 中国电子学会 理事,高级会员 中国电子生产技术学会 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焊接分会 常务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微纳制造技术分会 理事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封装分会 理事 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 电子分会 理事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Inc) 会员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专家顾问委员会 委员 韩国《焊接学会学报》国际版:顾问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中长期规划专家组 成 员 ICEPT2005第六届电子封装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组织委员11会 主席
12
微电子封装与组装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
美国国家电子制造学会: NEMI (National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Institute );
欧洲软钎焊技术组织:SOLDERTEC; 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
JEITA(Japan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es Association);
到圆片上。
19
3)外延生长:
硅片表面---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一层很薄的硅 (约25微米)---获得p-n节的技术。 基本步骤: 将硅片放入惰性气体反应室,加热到相应的温 度——将反应剂气体以特定的流速导入冲击到 硅片表面——反应剂被圆片吸收,通过与圆片 发生化学反应生长外延层——把掺杂剂气体导 入反应室,与外延层结合生成n型或p型材料。
美国的国家制造科学研究中心: NCMS(National Center for Manufacturing Sciences);
英国的国际锡业研究学会: ITRI ( International Tin Research Institute);
日本的新能源开发组织: NEDO(New Ener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Rao R.Tummala:
佐治亚理工学院封装研究中心的教授和创立者,加 入佐治亚理工学院之前,一直在IBM从事封装研究工作, 首先将低温共烧陶瓷(LTCC)和多芯片组件等技术应用 于工业生产,IBM的Fellow;
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拥有68项美国专利,是电气
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会士(Fellow IEEE)、美国陶瓷协会
16
• 生长n型或p型晶体:
在熔融硅中加入少量杂质(掺杂剂): 1)磷、锑、砷----n型半导体晶体; 2)硼----p型半导体晶体。
• 硅圆片的制作:
1)单晶硅锭---切磨成直径均匀的圆棒---测定晶体取 向、导电类型(n型或p型)和电阻率;
2)内圆锯刀片或线切割将硅锭切成薄圆片—0.5-0.75mm; 3)激光打标、磨削抛光成镜面;
b) 金属:Au、Cu c) 导电环氧树脂:低成本、低可靠性
39
UBM (Under-Bump Metallurgy):
a) 芯片焊盘与凸点之间的金属过渡层 b) 通常采用溅射、蒸发、化学镀或电镀方法形成
焊凸点制作
a) 制作时期:
高可靠性的焊凸点制作,是在IC还处于圆片
阶段时制作焊凸点。
40
喷嘴周围同惰性气体---一方面促进液滴的断开喷射,同 时防钎料液滴氧化;
5)钝化: 键合区之外气相沉积并形成SiO2或氮化硅钝化层– 保护铝互连电路--免受潮气和污染影响。
6)背面研磨: 减薄圆片以适应封装高度。
7)背面金属化: 真空蒸发或溅射在芯片背面形成金膜--与芯片粘接区实现 电连接---或通过共晶键合到陶瓷基板
8)电性能测试: 测试探针与圆片表面焊盘接触,可以测试芯片的电特性。
9)芯片切割: 圆片分割并分离成单个的芯片。
24
3. 集成电路(IC)芯片封装(一级封装)
芯片与芯片载体、外部引线之间、即元器件内部使用的互连技术 SOP (Small Outline Package)
25
BGA: (Ball Grid Array)
26
FC: (Flip Chip)
27
• • 封装必须满足:
会士(Fellow ACS)、IEEE元件封装与制造技术(CPMT)
协会主席和美国工程院院士。
5
参考教材2
《电子组装制造》,哈柏(C.A.Harper)著, 贾松良、蔡坚等译,2005年2月,科学出版社; 贾松良: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中国 电子学会封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 会北京SMT委员会委员
3 SiF4 + 6H2 + W 4)WF6+ 3 H2 = 6 HF+W
21
b) 溅射沉积(物理气相沉积PVD):Al
由于覆层均匀而成为金属化技术的主流--电场中使惰 性气体(氩)电离后加速轰击铝靶,通过粒子能量打 出或者说“溅射”出铝原子---沉积到晶圆片上。
22
c) 电镀工艺
原理: 电解溶液中,直流电源加在晶片(阴极)和铜阳极间--电 流产生并在溶液中形成电场---阳极的铜转化成铜离子和 电子--阴极铜离子与电子结合形成镀在晶片表面的铜。 23
研究内容:
表面组装激光软钎焊技术
-SMT焊点形态预测和设计
无钎剂免清洗软钎焊技术
微组装焊点的可靠性
互连界面的组织演变、连接界面行为分析和连接材料设
计的量子学方法
封装与组装的工艺技术研究
多芯片模块封装技术
面阵封装技术
LED封装技术
无铅钎料合金基础研究
敏捷型锡球制造与熔滴凸点制作技术
混合集成电路封装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发表论文二百多篇。
47
钎料液滴喷射(印刷)法:
优点:
由CAD控制,不需要掩膜设备 a)连续喷射:
频率:5000-44000Hz
在压电传感器驱动及机械 振动触发下,金属流断开形 成非常均匀一致的熔化金 属液滴;
48
偏转电场---控制液滴运动轨迹;
部分液滴喷射到焊盘上----其余进入回收器重复使用;
连续喷射液滴直径是喷嘴直径的两倍;
6
参考教材3
《微电子焊接技术》,金德宣等,电子工业 出版社,1990。
7
参考教材4
《无铅钎料互联及可靠性》
Dongkai Shangguan著,刘建影 孙鹏译,电子工 业出版社,2008年1月。
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伟创力国际公司副总裁,电 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Fellow, IEEE元 件封装与制造技术(CPMT)学会董事
芯片剪切强度: MIL-STD-883(2019方法)
引线键合强度:
MIL-STD-883(2011方法)
30
a) 金丝的热压球形-楔形键合(或热超声焊)
球形-楔形热超声金丝键合工艺步骤
31
b)铝丝(或金丝)的超声楔形-楔形键合
32
33
3) 载带自动焊(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
方式2-有机粘接: 材料: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浆料;用于陶瓷和塑料封装; 优点:环氧树脂固化温度低,可用于粘接大芯片。
方式3-无机粘接: 材料:填银玻璃,即片状填银环氧粘接剂; 特点:既可导电、降低芯片背面和基板间的电阻,又可导 热,在芯片和封装的支撑物之间提供一条导热通路
29
2) 引线键合 wire bonding
13
第一章 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微连接技术
14
1.1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简介
芯片及其上集成电路的制作
15
1. 集成电路芯片制作
• 直拉法制作单晶:
1)将硅的小块放入石英坩埚 中,加热到硅的熔点 1415℃;
2)把一个单晶硅的籽晶夹 持在旋转轴的一端,并使 轴下降并使籽晶接触到熔 融的硅的表面。
3)将轴和坩埚向相反方向旋 转,同时把籽晶拉离熔融 的硅,就会在籽晶/熔融 硅界面处形成和籽晶结构 完全相同的硅晶体。
35
TAB互连方法1 - 带凸点的芯片技术
36
TAB互连方法2 -带凸点的载带技术
37
4) 倒装芯片键合 (Flip Chip)
倒装芯片--芯片上的引出端面朝下放置在基板上的对应焊盘上, 通过导电凸点实现电学互连。
面阵列排布---所有键合技术中最高的 I/O互连密度
良好的电性能和热性能,可靠性好
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250多篇,21项美国及国 际专利
8
参考教材5
《电子制造技术基础》,吴懿平、丁汉等编著,2005 年7月,机械工业出版社。
吴懿平: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微系统中 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创建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封装研究室和华中科技大学 微系统中心。研究内容:导电胶技术、柔性化电子封 装技术、微电子封装可靠性评定;
•
1)电学(静电放电破坏)指标;
•
2)热学(功率耗散)指标;
•
3)质量、可靠性(机械应力、环境应力
•
潮气)指标;
•
4)成本控制指标。
28
3.1 IC 组装工艺-芯片到封装的互连
1) 芯片粘接:
将芯片背面机械地粘接到层压陶瓷或层压基板腔室内的芯片粘接区 方式1-金属合金键合: 材料:AuSi共晶、AuSn共晶或软钎料;用于陶瓷封装; 优点:良好的剪切强度、界面导热性和防潮性; 缺点:工艺温度较高,会对芯片引入较大的热应力。
b) 典型制作方法: 蒸发沉积法:
41
模板印刷法: 将钎料印刷到芯片 焊盘上,回流形成 焊凸点。
42
电镀法:将钎料电镀到浸润的芯片焊盘上,回流形成 焊凸点。
43
钉头凸点法:
44
铜钉头凸点作为焊料的粘附层,而不需要使用UBM或 化学镀镍/金凸点,简化了工艺流程
45
钎料传送法:
46
微球法:
特点: a) 整体一次自动键合,速度快、成本低、电性能和键合强度更高; b) TAB键合焊盘尺寸和节距都小于引线键合,减小了芯片尺寸。
34
原理: a) 使用曝光-显影/腐蚀工艺在“电影胶片”式的绝缘导体 载带上制作导体图形。 b) 导体从节距为0.05-0.10mm的高密度梁处扇出到节距为 0.15-0.50mm的外部外键合位置,再往外延伸到节距为 1.27mm的测试焊盘上。 c) 将梁式引线同IC芯片键合(内引线键合ILB)后,对载带 上的芯片进行电学测试,最后,按照设计尺寸切断外引 线,通过外引线键合(OLB)将芯片连接到下一级封装
4)金属化: 沉积一层或多层导电材料形成芯片表面键合区-以便形成芯片与外电路之间的互连。 铝、Cu、铂、钛、钨、钼和金可用于金属化工艺。 铝使用最广泛: 与硅以及二氧化硅的接触电阻小,沸点低、容易 实现沉积。
a) 化学气相沉积(CVD):W
工艺步骤: 1) SiH4热分解形成硅 2) 3Si + 2WF6 =3 SiF4+W 3) 2WF6 + 3 SiH4 =
-----完成集成电路的半导体衬底,即硅圆片制作。
17
2. 圆片上集成电路制造
1) 氧化: 使圆片表面获得一层SiO2,SiO2是一种有效介质, 可以用于构造集成电路元件。 纯氧气氛下加热晶圆片至900-1200℃; 水蒸汽可以加速氧化过程; 厚度:0.015-0.5微米
18
2)光刻: 把代表集成电路的单元构件通过光掩膜和刻蚀转移
必须在芯a) 钎料
单一钎料连接: 高Pb (3Sn97Pb、5Sn95Pb )-陶瓷芯片载体; 低Pb (60Sn40Pb )-有机芯片载体
双钎料连接:高熔点凸点用低熔点钎料连接到芯片载体 C4-Controled Collapse Chip Connection)
微电子封装与组装 可靠性与测试
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与控制系
1
微电子封装:
为基本的电子电路处理和存储信息建立 互连和合适的操作环境的科学和技术, 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并且超越学科的制造 和研究领域。
作用---为芯片及部件提供保护、能源、 冷却、与外部环境的电气连接+机械连接
2
封
装: 一级、二级 、三级封装
微连接技术:软钎焊 、压焊 (冷、热、超声 )、粘结 (树
脂、导电胶)
3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微连接技术 第二章 微连接技术的学科基础 第三章 微电子封装与组装用材料 第四章 影响微连接可靠性的缺陷 第五章 可靠性试验方法和标准 第六章 微电子封装与组装焊点可靠性评价
4
参考教材1
《微系统封装基础》:Rao R.Tummala,东南大学黄庆 安、唐洁影译,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港基金和863 项目。获得多项 国家专利(柔性植球方法、柔性凸点形成方法、光纤 插芯成型方法。发表论文60余篇,《环球SMT与封装》 撰稿人。
9
参考教材6
《无铅焊接技术》,管沼克昭(K.Suganuma)著,宁 晓山译,2004年7月,科学出版社
10
参考资料7
王春青 教授: 中国电子学会 理事,高级会员 中国电子生产技术学会 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焊接分会 常务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微纳制造技术分会 理事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封装分会 理事 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 电子分会 理事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Inc) 会员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专家顾问委员会 委员 韩国《焊接学会学报》国际版:顾问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中长期规划专家组 成 员 ICEPT2005第六届电子封装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组织委员11会 主席
12
微电子封装与组装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
美国国家电子制造学会: NEMI (National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Institute );
欧洲软钎焊技术组织:SOLDERTEC; 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
JEITA(Japan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es Association);
到圆片上。
19
3)外延生长:
硅片表面---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一层很薄的硅 (约25微米)---获得p-n节的技术。 基本步骤: 将硅片放入惰性气体反应室,加热到相应的温 度——将反应剂气体以特定的流速导入冲击到 硅片表面——反应剂被圆片吸收,通过与圆片 发生化学反应生长外延层——把掺杂剂气体导 入反应室,与外延层结合生成n型或p型材料。
美国的国家制造科学研究中心: NCMS(National Center for Manufacturing Sciences);
英国的国际锡业研究学会: ITRI ( International Tin Research Institute);
日本的新能源开发组织: NEDO(New Ener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Rao R.Tummala:
佐治亚理工学院封装研究中心的教授和创立者,加 入佐治亚理工学院之前,一直在IBM从事封装研究工作, 首先将低温共烧陶瓷(LTCC)和多芯片组件等技术应用 于工业生产,IBM的Fellow;
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拥有68项美国专利,是电气
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会士(Fellow IEEE)、美国陶瓷协会
16
• 生长n型或p型晶体:
在熔融硅中加入少量杂质(掺杂剂): 1)磷、锑、砷----n型半导体晶体; 2)硼----p型半导体晶体。
• 硅圆片的制作:
1)单晶硅锭---切磨成直径均匀的圆棒---测定晶体取 向、导电类型(n型或p型)和电阻率;
2)内圆锯刀片或线切割将硅锭切成薄圆片—0.5-0.75mm; 3)激光打标、磨削抛光成镜面;
b) 金属:Au、Cu c) 导电环氧树脂:低成本、低可靠性
39
UBM (Under-Bump Metallurgy):
a) 芯片焊盘与凸点之间的金属过渡层 b) 通常采用溅射、蒸发、化学镀或电镀方法形成
焊凸点制作
a) 制作时期:
高可靠性的焊凸点制作,是在IC还处于圆片
阶段时制作焊凸点。
40
喷嘴周围同惰性气体---一方面促进液滴的断开喷射,同 时防钎料液滴氧化;
5)钝化: 键合区之外气相沉积并形成SiO2或氮化硅钝化层– 保护铝互连电路--免受潮气和污染影响。
6)背面研磨: 减薄圆片以适应封装高度。
7)背面金属化: 真空蒸发或溅射在芯片背面形成金膜--与芯片粘接区实现 电连接---或通过共晶键合到陶瓷基板
8)电性能测试: 测试探针与圆片表面焊盘接触,可以测试芯片的电特性。
9)芯片切割: 圆片分割并分离成单个的芯片。
24
3. 集成电路(IC)芯片封装(一级封装)
芯片与芯片载体、外部引线之间、即元器件内部使用的互连技术 SOP (Small Outline Package)
25
BGA: (Ball Grid Array)
26
FC: (Flip Chip)
27
• • 封装必须满足:
会士(Fellow ACS)、IEEE元件封装与制造技术(CPMT)
协会主席和美国工程院院士。
5
参考教材2
《电子组装制造》,哈柏(C.A.Harper)著, 贾松良、蔡坚等译,2005年2月,科学出版社; 贾松良: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中国 电子学会封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 会北京SMT委员会委员
3 SiF4 + 6H2 + W 4)WF6+ 3 H2 = 6 HF+W
21
b) 溅射沉积(物理气相沉积PVD):Al
由于覆层均匀而成为金属化技术的主流--电场中使惰 性气体(氩)电离后加速轰击铝靶,通过粒子能量打 出或者说“溅射”出铝原子---沉积到晶圆片上。
22
c) 电镀工艺
原理: 电解溶液中,直流电源加在晶片(阴极)和铜阳极间--电 流产生并在溶液中形成电场---阳极的铜转化成铜离子和 电子--阴极铜离子与电子结合形成镀在晶片表面的铜。 23
研究内容:
表面组装激光软钎焊技术
-SMT焊点形态预测和设计
无钎剂免清洗软钎焊技术
微组装焊点的可靠性
互连界面的组织演变、连接界面行为分析和连接材料设
计的量子学方法
封装与组装的工艺技术研究
多芯片模块封装技术
面阵封装技术
LED封装技术
无铅钎料合金基础研究
敏捷型锡球制造与熔滴凸点制作技术
混合集成电路封装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发表论文二百多篇。
47
钎料液滴喷射(印刷)法:
优点:
由CAD控制,不需要掩膜设备 a)连续喷射:
频率:5000-44000Hz
在压电传感器驱动及机械 振动触发下,金属流断开形 成非常均匀一致的熔化金 属液滴;
48
偏转电场---控制液滴运动轨迹;
部分液滴喷射到焊盘上----其余进入回收器重复使用;
连续喷射液滴直径是喷嘴直径的两倍;
6
参考教材3
《微电子焊接技术》,金德宣等,电子工业 出版社,1990。
7
参考教材4
《无铅钎料互联及可靠性》
Dongkai Shangguan著,刘建影 孙鹏译,电子工 业出版社,2008年1月。
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伟创力国际公司副总裁,电 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Fellow, IEEE元 件封装与制造技术(CPMT)学会董事
芯片剪切强度: MIL-STD-883(2019方法)
引线键合强度:
MIL-STD-883(2011方法)
30
a) 金丝的热压球形-楔形键合(或热超声焊)
球形-楔形热超声金丝键合工艺步骤
31
b)铝丝(或金丝)的超声楔形-楔形键合
32
33
3) 载带自动焊(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
方式2-有机粘接: 材料: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浆料;用于陶瓷和塑料封装; 优点:环氧树脂固化温度低,可用于粘接大芯片。
方式3-无机粘接: 材料:填银玻璃,即片状填银环氧粘接剂; 特点:既可导电、降低芯片背面和基板间的电阻,又可导 热,在芯片和封装的支撑物之间提供一条导热通路
29
2) 引线键合 wire bonding
13
第一章 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微连接技术
14
1.1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简介
芯片及其上集成电路的制作
15
1. 集成电路芯片制作
• 直拉法制作单晶:
1)将硅的小块放入石英坩埚 中,加热到硅的熔点 1415℃;
2)把一个单晶硅的籽晶夹 持在旋转轴的一端,并使 轴下降并使籽晶接触到熔 融的硅的表面。
3)将轴和坩埚向相反方向旋 转,同时把籽晶拉离熔融 的硅,就会在籽晶/熔融 硅界面处形成和籽晶结构 完全相同的硅晶体。
35
TAB互连方法1 - 带凸点的芯片技术
36
TAB互连方法2 -带凸点的载带技术
37
4) 倒装芯片键合 (Flip Chip)
倒装芯片--芯片上的引出端面朝下放置在基板上的对应焊盘上, 通过导电凸点实现电学互连。
面阵列排布---所有键合技术中最高的 I/O互连密度
良好的电性能和热性能,可靠性好
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250多篇,21项美国及国 际专利
8
参考教材5
《电子制造技术基础》,吴懿平、丁汉等编著,2005 年7月,机械工业出版社。
吴懿平: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微系统中 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创建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封装研究室和华中科技大学 微系统中心。研究内容:导电胶技术、柔性化电子封 装技术、微电子封装可靠性评定;
•
1)电学(静电放电破坏)指标;
•
2)热学(功率耗散)指标;
•
3)质量、可靠性(机械应力、环境应力
•
潮气)指标;
•
4)成本控制指标。
28
3.1 IC 组装工艺-芯片到封装的互连
1) 芯片粘接:
将芯片背面机械地粘接到层压陶瓷或层压基板腔室内的芯片粘接区 方式1-金属合金键合: 材料:AuSi共晶、AuSn共晶或软钎料;用于陶瓷封装; 优点:良好的剪切强度、界面导热性和防潮性; 缺点:工艺温度较高,会对芯片引入较大的热应力。
b) 典型制作方法: 蒸发沉积法:
41
模板印刷法: 将钎料印刷到芯片 焊盘上,回流形成 焊凸点。
42
电镀法:将钎料电镀到浸润的芯片焊盘上,回流形成 焊凸点。
43
钉头凸点法:
44
铜钉头凸点作为焊料的粘附层,而不需要使用UBM或 化学镀镍/金凸点,简化了工艺流程
45
钎料传送法:
46
微球法:
特点: a) 整体一次自动键合,速度快、成本低、电性能和键合强度更高; b) TAB键合焊盘尺寸和节距都小于引线键合,减小了芯片尺寸。
34
原理: a) 使用曝光-显影/腐蚀工艺在“电影胶片”式的绝缘导体 载带上制作导体图形。 b) 导体从节距为0.05-0.10mm的高密度梁处扇出到节距为 0.15-0.50mm的外部外键合位置,再往外延伸到节距为 1.27mm的测试焊盘上。 c) 将梁式引线同IC芯片键合(内引线键合ILB)后,对载带 上的芯片进行电学测试,最后,按照设计尺寸切断外引 线,通过外引线键合(OLB)将芯片连接到下一级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