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 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氮的循环
第1课时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以及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56分)
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的元素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有些转化是从氮的一种化合物到氮的另一种化合物。
下列过程中,不是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含氮化合物的是() A.工业合成氨
B.动物尸体腐烂
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D.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
高温、高压催化剂解析: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N2+3H 2
2NH3;动物尸体的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的固氮过程是在生物酶的作用下把氮气转换为氨;高能固氮是将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转化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转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进入土壤后转化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而使其茂盛。
答案:B
2.下列关于氮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比较稳定
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
C.通常情况下,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D.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时,氮气是氧化剂
解析:N2不能在O2中燃烧,与O2在闪电时反应生成NO。
答案:B
3. 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B.闪电使N2转化为NO
C.合成氨
D.豆科植物将N2转化为NH3
解析:固氮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A项中没有生成化合态氮,B、D两项是自然固氮,C项合成氨是人工固氮。
答案:C
4.将盛有氮气和二氧化氮(假设无N2O4)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长时间后,试管内气体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与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
A.1∶1B.1∶2C.1∶3D.3∶1
解析:3NO2+H2O===NO+2HNO3Δn
31 2
3V 4V
4
V
2
余下的NO、N2共V
2,其中NO是
V
4,则N2也是
V
4,NO2为
3V
4,原混合
气体中氮气与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1∶3。
答案:C
5.下列对NO、NO2的描述,正确的是()
A.NO是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是酸性氧化物
B.NO2可用排水法收集,且可由N2和O2化合而得到
C.NO、NO2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且二者都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大气污染物
D.NO、NO2互为同素异形体,且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解析:酸性氧化物是能和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而NO2和碱反应后除了生成盐和水,还生成NO,故不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NO2与H2O反应,且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化合生成NO,故B错误;NO、NO2在氧气参与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且二者都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大气污染物,故C正确;NO、NO2之间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D错误。
答案:C
6.在一大试管中装入10 mL NO倒立于水槽中,然后向其中缓慢通入6 mL O2(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下面有关实验最终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
B.试管内气体呈无色,是4 mL NO
C.试管内气体呈无色,是2 mL O2
D.试管内液面上升
解析:根据4NO+3O2+2H2O===4HNO3可知,V(NO)∶V(O2)>4∶3时,NO有剩余。
由题意,V(NO)∶V(O2)=5∶3可知,NO剩余2 mL,试管内液面上升。
答案:D
7.四支试管中分别充满NO、SO2、NO2、Cl2中的一种,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充分放置后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其中原试管充满NO2的是()
解析:NO2溶于水的反应为3NO2+H2O===2HNO3+NO,故溶于水后
剩余原体积1
3的NO,B选项表示NO2溶于水的体积变化。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44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
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8.(22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以下8种气体(图中烧瓶的位置不得变化):
①H2②Cl2③CH4④HCl⑤NH3⑥NO
⑦H2S⑧SO2
(1)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B口进气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__(写字号)。
(2)若烧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这时气体由_____进入。
(3)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A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烧瓶内装入浓硫酸使气体干燥,则可用此装置来干燥的气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气体由_____________口进入。
解析:由B口进入适宜于比空气重的气体,由A口进入适宜于比空气轻的气体。
答案:(1)②④⑦⑧(2)①③⑥A(3)①③⑤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
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4)①②③④⑥⑧ B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9.(22分)现把盛有48 mL NO、NO2混合气体的容器倒置于水中(同温同压),待液面稳定后,容器内气体体积变为24 mL,则:
(1)原混合气体中,NO是____________ mL,NO2是________mL。
(2)若在剩余的24 mL气体中,通入6 mL O2,待液面稳定后,容器内气体体积变为________mL。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
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3)若在剩余的24 mL气体中,通入24 mL O2,待液面稳定后,容器内气体体积变为________ mL。
若在原48 mL NO和NO2气体中,通入________ mL O2,倒置于水面上,气体会全部被吸收。
答案:(1)1236(2)16(3)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