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遗传的规律及应用-2024年高考生物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5 遗传的规律及应用
(基础题+提升题+创新题三位一体)
1.(2024届·广东湛江·一模)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MYO7A基因与遗传性耳聋密切相关,图1为一个遗传性耳聋的家系图,进一步对家系部分成员进行基因检测,用限制酶BamHI处理MYO7A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将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进行电泳,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由两图中的Ⅱ-5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8为正常女孩或男孩
C.Ⅱ-7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Ⅱ-1或Ⅱ-2
D.Ⅱ-8与Ⅱ-1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C
【分析】根据电泳图分析,Ⅱ-6号为患者,只有一种条带,说明该条带为致病基因的电泳条带,则1.25×104的条带为正常基因的条带,Ⅱ-5为正常男性,带有两种基因的条带,说明正常基因控制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电泳图可知,Ⅱ-5是含有正常和致病基因的表型正常的男性,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根据电泳图可知,Ⅱ-8为杂合子,所以表型正常,但是女孩、男孩不确定,B正确;
CD、根据电泳图可知,Ⅱ-2不含致病基因,Ⅱ-7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Ⅱ-2,Ⅱ-7的致病基因来自Ⅱ-1,Ⅱ-8与Ⅱ-1均携带致病基因且均不患病,二者均为杂合子,因此Ⅱ-8与Ⅱ-1的基因型相同,C错误,D正确。

故选C。

2.(2024届·广东汕头南澳中学·一模)雌雄异株植物大麻的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

若用大麻验证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都必须是纯合子
B.抗病和不抗病只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C.无论杂交还是自交都需要人工授粉
D.用大麻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流程比豌豆的短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考查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验证方法的理解。

验证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可以用自交方法,也可以用测交方法。

【详解】选择表现型相同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Ⅱ1或9Ⅱ3Ⅱ3Ⅱ1的变型即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此时亲本不是纯合子,A项错误;抗病和不抗病也可能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B项错误;大麻为雌雄异株,无论杂交还是自交都需要人工授粉,C项正确;用大麻作为实验材料,需要观察后代是否抗病,用豌豆作实验材料,观察种子的性状即可,前者实验的操作流程较长,D项错误。

3.(2024届·广东汕头·一模)“凤丹白”是江南牡丹最常见的品种,对其染色体分析可为牡丹品种的演化和分类、育性提供参考价值。

将凤丹白的染色体按同源染色体进行排列并编号,结果如图所示。

正常情况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减数分裂I前期,染色体2与3相互缠绕并交换片段
B.减数分裂I前期,初级卵母细胞内可形成5个四分体
C.减数分裂I后期,染色体5与6不会位于细胞同一极
D.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与图3中的相同
【答案】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Ⅱ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Ⅱ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Ⅱ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Ⅱ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Ⅱ前期:染色体散乱的排布与细胞内;Ⅱ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Ⅱ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分裂I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叉互换,染色体2和3是非同源染色体,不会相互缠绕并交换片段,A错误;
B、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有5对同源染色体,即初级卵母细胞内可以形成5个四分体,B正确;
C、减数分裂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5与6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后期不会位于细胞同一极,C正确;
D、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消失,变为子染色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与图3中
的染色体组数相同,D正确。

故选A。

4.(2024届·广东汕头南澳中学·一模)雄性黑腹果蝇(2n=8)某正常细胞的部分染色体组成如下图所示,图中Ⅱ、Ⅱ表示染色体,a、b、c、d表示染色单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为精原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B.Ⅱ与Ⅱ的分离、a与b的分离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该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精细胞的2倍
D.图中未画出的一对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不同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此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形成四分体,Ⅱ、Ⅱ为同源染色体,a、b为姐妹染色单体,c、d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详解】A、该细胞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了四分体,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为初级精母细胞,A错误;
B、Ⅱ、Ⅱ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b为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的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黑腹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精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含有8条染色体,16条核DNA分子,因此染色体数为精细胞的2倍,核DNA分子数为精细胞的4倍,C错误;
D、图中未画出的一对染色体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不同,D正确。

故选D。

5.(2024届·广东江门·一模)决定果蝇红眼(W)和白眼(w)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段上,经检测发现纯合红眼雌蝇与红眼雄蝇眼睛细胞中的红色色素含量相当。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w基因可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眼色性状
B.纯合红眼雌蝇体细胞中W基因的数量多于红眼雄蝇
C.检测结果表明W基因在雌雄果蝇中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异
D.推测纯合红眼雌蝇眼睛细胞中W基因的表达效率比红眼雄蝇高
【答案】D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分析题意,检测发现纯合红眼雌蝇与红眼雄蝇眼睛细胞中的红色色素含量相当,说明果蝇眼色与色素有关,推测w基因可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眼色性状,A正确;
B、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纯合红眼雌蝇(X W X W)体细胞中W基因的数量多于红眼雄蝇(X W Y),B 正确;
CD、经检测发现纯合红眼雌蝇(X W X W)与红眼雄蝇(X W Y)眼睛细胞中的红色色素含量相当,有两个W的雌性和一个W的雄性情况相同,说明W基因在雌雄果蝇中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异,推测纯合红眼雌蝇眼睛细胞中W基因的表达效率比红眼雄蝇低,C正确,D错误。

故选D。

6.(2024届·广东汕头·一模)下列研究成果能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是()
A.摩尔根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
B.摩尔根研究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D.研究发现细胞进行染色体复制时中伴随着基因的复制
【答案】A
【分析】1、归纳法是指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也就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2、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详解】A、摩尔根运用果蝇做实验,并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摩尔根研究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B错误;
C、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没有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错误;
D、细胞进行染色体复制时中伴随着基因的复制无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错误。

故选A。

7.(2024届·广东惠州·一模)某二倍体植物花的色素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和B基因编码的酶催化
合成(其对应的等位基因a和b编码无功能蛋白),如下图所示。

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授粉产生子一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B.子一代的白色个体基因型均为aaBb或aaBB
C.子一代红色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占比为1/3
D.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黄色=9:4:3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白色物质无A基因,即基因组成为aa_,黄色物质为A_bb,红色物质为A_B_,又色素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和B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合成,则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图示过程是通过酶的控制实现的,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
BD、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授粉产生子一代,子代红色(A_B_):黄色(A_bb):白色(aa_)=9:3:4,子一代的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B错误,D正确。

C、子一代红色个体(A_B_)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AABB)占比为1/9,C错误。

故选D。

8.(2024届·广东省·一模)左图为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右图为果蝇XY性染色体的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假设中错误
..的是()
A.控制白眼的基因在同源区段I
B.控制白眼的基因在非同源区段Ⅱ1
C.控制白眼的基因在非同源区段Ⅱ2
D.红眼与白眼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答案】B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
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析题图:亲代红眼与白眼杂交,子一代均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二代中红眼即有雌果蝇也有雄果蝇,而白眼只有雄果蝇,说明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由于子二代中果蝇红眼:白眼=3:1,推测红眼与白眼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详解】A、若控制白眼的基因在同源区段I,白眼基因用b表示,红眼基因用B表示,则亲代红眼雌(X B X B)与白眼雄(X b Y b)杂交,子一代均为红眼(雌X B X b,雄X B Y b),子一代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二代中红眼即有雌果蝇也有雄果蝇(X B X B、X B X b和X B Y b),而白眼只有雄果蝇(X b Y b),与题图信息相符合,A正确;
B、分析题图知:亲代红眼与白眼杂交,子一代均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二代中红眼即有雌果蝇也有雄果蝇,而白眼只有雄果蝇,说明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由于子一代雄果蝇为红眼,而亲本雄果蝇为白眼,二者表现型不同,所以控制白眼的基因不可能仅位于Y染色体上,即不可能在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1,B错误;
C、若控制白眼的基因在同源区段Ⅱ2,白眼基因用b表示,红眼基因用B表示,则亲代红眼雌(X B X B)与白眼雄(X b Y)杂交,子一代均为红眼(雌X B X b,雄X B Y),子一代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二代中红眼即有雌果蝇也有雄果蝇(X B X B、X B X b和X B Y),而白眼只有雄果蝇(X b Y),与题图信息相符合,C正确;
D、分析题图知:亲代红眼与白眼杂交,子一代均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且子一代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二代中红眼:白眼=3:1,所以推测红眼与白眼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B
9.(2024届·广东省·一模)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

则一健康女子(父母健康,但弟弟患苯丙酮尿症)与一健康男子结婚,所生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A.1/101B.1/202C.1/303D.1/404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健康,儿子患病,则父母基因型为杂合子,所生健康女儿基因型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健康男子基因型也应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

【详解】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a,则正常基因为A。

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00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0,A基因频率为99/100。

健康女子的父母健康,但弟弟患苯丙酮尿症,则女子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健康男子的基因型只能是AA 或Aa,概率为AA=99/101、Aa=2/101,则所生子女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2/3Ⅱ2/101Ⅱ1/4=1/303。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2024届·广东汕头·一模)扁豆表皮图案具有大理石纹、斑纹和光洁等相对性状。

将不同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F1自交,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B.杂合子表型为大理石纹或斑纹
C.表皮图案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D.F2的斑纹或光洁扁豆稳定遗传
【答案】D
【分析】1、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2、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中的任意两种基因互为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详解】A、大理石纹和斑纹杂交,F1全为大理石纹,说明大理石纹对斑纹为完全显性,A正确;
B、大理石纹和斑纹杂交,F1全为大理石纹,说明大理石纹对斑纹为完全显性,且F1为杂合子,表型为大理石纹,斑纹和光洁杂交,F1全为斑纹,说明斑纹对光洁为完全显性,且F1为杂合子,故杂合子表型为大理石纹或斑纹,B正确;
C、大理石纹和光洁杂交,F1全为大理石纹,F1自交,F2中大理石纹:光洁=3:1,斑纹和光洁杂交,F1全为斑纹,F1自交,F2中斑纹:光洁=3:1,大理石纹和斑纹杂交,F1全为大理石纹,F1自交,F2中大理石纹:斑纹=3:1,说明表皮图案的遗传符合复等位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
D、大理石纹和斑纹杂交,F1全为大理石纹,F1自交,F2中大理石纹:斑纹=3:1,但斑纹和光洁杂交,F1全为斑纹,F1自交,F2中斑纹:光洁=3:1,斑纹有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D错误。

故选D。

11.(2024届·广东湛江·一模)果蝇眼色有红色和朱红色两种,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V+和V基因控制,V+对V为显性。

研究发现基因型为V+VV的重复杂合体(如图所示),其眼色却是朱红色。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实例说明眼色的表型受基因数量的影响
B.通过观察该果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可以验证其变异类型
C.该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VV基因型果蝇杂交,子代眼色表型比为1:1
D.该类型的雌雄果蝇杂交,子代无致死现象,子代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3/4
【答案】D
【分析】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1)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减少。

(2)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减。

【详解】A、基因型为V+VV的重复杂合体,其眼色却是朱红色,该实例说明眼色的表型受基因数量的影响,A正确;
B、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因此通过观察该果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可以确定其变异类型,B正确;
C、该果蝇V+VV与染色体正常的VV基因型果蝇杂交,后代基因型为V+V和VVV,比例为1:1,眼色表型比为1:1,C正确;
D、该类型的雌雄果蝇V+VV杂交,子代基因型为V+V+:V+VV:VVVV=1:2:1,红眼所占比例为1/4,D错误。

故选D。

12.(2024届·广东汕头南澳中学·一模)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该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采用酶切和凝胶电泳方法能够使基因A和a显示为不同位置的条带,用该方法对图甲家系中的个体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如图乙。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病不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4号个体呈现条带1和条带2,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若4号个体只呈现条带1,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2号,也可能来自1号
【答案】D
【分析】由于1号个体只有一个条带,为纯合子,故该病不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病,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病、X染色体显性病或X染色体隐性病。

【详解】A、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则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图乙1号个体只有一个条带,说明是纯合子,A正确;
B、若4号个体呈现条带1和条带2,即为杂合子,说明该病为显性病,若在X染色体上,男性都应该为纯合子,与题目不符,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正确;
C、若4号个体只呈现条带1,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号个体正常,4号个体应该为杂合子,与题意不符,C正确;
D、该病不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病,若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病,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可来自2号;若该病为显性病也来自2号,D错误。

故选D。

13.(2024届·广东佛山·一模)亨廷顿病是一种罕见的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典型症状包括舞蹈样不自主运动、认知障碍等。

图是某患者家族的遗传系谱图。

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II-4和II-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
C.III-4的致病基因来自I-2
D.III-4和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
【答案】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如果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II-6的后代应该全部患病,A错误;
B、由于该病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I-1为aa,I-2为Aa,II-4和II-6基因型均为Aa,II-4和II-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B错误;
C、I-1为aa,I-2为Aa,II-4II-4为Aa,II-4A基因来自于I-2,III-4为Aa,III-4A基因来自于I-2,C正确;
D、II-4为Aa,II-3为aa,则III-4为Aa,和正常女性aa婚配生下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

故选C。

14.(2024届·广东省·一模)左图是某家系甲、乙两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

右图是该家系中1~6号成员两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的电泳图(每种条带代表一种基因,“Ⅱ”表示具有相关的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
B.条带2、3分别代表甲、乙病的致病基因
C.控制甲、乙病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D.Ⅱ-8是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8
【答案】C
【分析】由基因条带可知,6号个体4个条带,为双杂合子,表现正常,因此两种遗传病均为隐性遗传病,由题意可知,甲、乙均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因此甲、乙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假设控制甲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控制乙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

【详解】A、由基因条带可知,6号个体4个条带,为双杂合子,表现正常,因此两种遗传病均为隐性遗传病,由题意可知,甲、乙均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因此甲、乙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甲、乙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个体患有两种遗传病,对应条带2和条带4,因此条带2和条带4代表甲、乙病的致病基因,5号个体患乙病,对应条带1、条带2、条带4,因此条带4对应乙病的致病基因,条带1对应甲病的正常基因,条带2对应甲病的致病基因,B错误;
C、假设控制甲病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控制乙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

假设控制甲、乙病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B//Ab(//表示同源染色体),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b//ab,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b//ab;3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b//ab,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B//AB,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B//ab,7号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AB//Ab、AB//ab、Ab//ab、ab//ab,7号个体可能同时患甲病和乙病,可能不患病,也可能仅患乙病,但不可能仅患甲病,与遗传系谱图不符,因此控制甲、乙病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
D、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Ⅱ-8是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4×1/2×1/2=3/16,D 错误。

故选C。

15.(2024届·广东大亚湾区·统考一模)某自花传粉植物体内有三种物质(甲、乙、丙),其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三种酶均由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合成。

为培育生产乙物质的优良品种,科学家利用野生型植株和两种突变植株(T1、T2)进行自交,结果如表所示(多或少指三种物质含量的多或少)。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2
B.T1、T2自交F1代中(甲少、乙少、丙多)个体的基因型各有2种
C.T1、T2自交F1代中(甲少、乙多、丙少)个体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
D.理论上T1自交F1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目标植株比T2自交F1代中多
【答案】C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分析题意,野生型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其是纯合子,则其基因型是AABBDD,也说明当A-B-D-同时存在时,甲少、乙少、丙多;T1(甲少、乙少、丙多)A-B-D-自交后,表现为3:9:4,该比例是9:3:3:1的变式,说明三对基因中有两对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271(甲少、乙少、丙多)占9/16,其基因型是AaBbDD;T2自交时,子代有3种表现型,比例是3:9:4,该比例是9:3:3:1的变式,说明三对基因中有两对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其基因型是A-B-dd:A-B-D-:(A-bbdd、A-bbD-)=3:9:4,可知Bb、Dd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且T2的基因型是AABbDd,A错误;
BC、甲少、乙少、丙多的基因型是A-B-D-,T1AaBbDD自交,子代中甲少、乙少、丙多个体基因型有4种,
T2AABbDd自交时,子代(甲少、乙少、丙多)个体的基因型也有4种,T1、T2自交F1代中(甲少、乙多、
丙少)个体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B错误,C正确;
D、T1基因型是AaBbDD,T2基因型是AABbDd,两者杂交,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目标植株(生产乙物质
的优良品种)(甲少、乙多、丙少)相同,D错误。

故选C。

16.(2024届·广东惠州·一模)学校实验小组在某种株高正常的野生型水稻(2n=24)中获得了一株矮生型突变体(为单基因发生突变引起)。

将该植株与野生型(正常株高)纯合子杂交后,F1全为野生型,F1自交,F2中野生型:矮生型=3: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遗传实验可知:该矮生突变体植株的形成是野生型基因发生了(填“显性”或“隐性”)突变的结果。

矮生型突变体可分为激素缺陷型(赤霉素合成缺陷但赤霉素受体正常)和激素不敏感型(赤霉素合成正常但赤霉素受体缺失)两类,如何验证某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内缺陷型突变体?写出简单的思路和预测结果及结论:。

(2)当体细胞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染色体数为2n-1),这种变异属于变异。

单体能存活并可育,减I时不能联会的那条染色体随机分配到子细胞中,减II正常进行,所以水稻单体(染色体数为2n-1)形成的配子有条染色体。

(3)单体可用于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比如将F2中矮生型植株(正常二倍体)与纯合正常株高但1号染色体缺失1条的单体进行杂交,根据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可探究矮生基因是否位于1号染色体上。

预期结果及结论:
Ⅱ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则矮生基因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
Ⅱ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则矮生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答案】(1) 隐性向该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若株高恢复正常则其为缺陷型突变体
(2) 染色体(数目)n或n-1
(3) 全为野生型(正常株高)野生型(正常株高):矮生型=1:1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分析题意,矮生型突变体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F1全为野生型,说明矮生型属于隐性性状,因此该矮生植株的形成是野生型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的结果;赤霉素属于激素,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要验证某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内缺陷型突变体,可向该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若株高恢复正常则其为缺陷型突变体。

(2)当体细胞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减少),该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若染色体数目而2n,则可形成两个数目为n的子细胞,但水稻单体(染色体数为2n-1)减I时不能联会的那条染色体随机分配到子细胞中,减II正常进行,形成的配子有n或n-1条。

(3)要利用题干中F2植株进一步探究矮生基因(隐性基因)是否位于1号染色体上,可以利用F2中矮生植株与正常株1号单体进行杂交(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亲本矮生型突变体植株(aa)和野生型纯合子(AA)杂交,F1全为野生型(Aa),则F2中矮生植株的基因型为aa。

Ⅱ若矮生基因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F2中矮生植株(aa)与正常株1号单体(AA)进行杂交,后代基因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