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宝宝面部畸形多数由于不良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宝面部畸形多数由于不良习惯
'一、
宝宝容貌
特征
遗传
概率有多少?
1.接近百分之百的"绝对"遗传
肤色:遗传时不偏不倚,让人别无选择。
它总是遵循"相乘后再平均"的自然法则,给你打着父母“中和”色的烙印。
比如,父母皮肤较黑,绝不会有白嫩肌肤的子女;若一方白、一方黑,那么,在胚胎时“平均”后便给子女一个不白不黑的"中性"肤色。
下颚:是不容"商量的"的显性遗传,“像”得让你无可奈何。
比如即使父母任何一方有突出的大下巴,子女们常毫无例外地长着酷似的下巴,“像”得有些离奇。
双眼皮:也属“绝对”性遗传。
有趣的是,父亲的双眼皮,几乎百分之百的留给子女们。
甚至一些儿童出生时是单眼皮,成人后又“补”上像他父亲那样的双眼皮。
另外,大眼睛、大耳垂、高鼻梁、长睫毛,都是五官遗传时从父母那里最能得到的特征性遗传。
2.有半数以上概率的遗传:
身高:只有30%的主动权握在你的手里,因为决定身高的因素35%来自父亲,35%来自母亲。
假若父亲双方个头不高,那只剩30%的后天身高因素,也决定了你力求长个的尝试不会有明显效果。
可把握的后天身高因素很少,非要让自己
长高
些的努力,多半是徒劳而无功的。
肥胖:父母肥胖,使子女们有53%的机会成为大胖子,若一方肥胖,概率便下降到40%。
这说明,胖与不胖,大约有一半可以由人为因素决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充分运动使自己体态匀称。
秃头:造物主似乎偏袒女性,让秃头只传给男子。
比如,父亲有秃头,儿子有50%的机率,就连母亲的父亲,也会将自己秃头的25%的概率留给外孙们。
这种传男不传女的性别遗传倾向,是让男士们无可奈何的。
青春痘:这个让少男少女耿耿于怀的容颜症,居然也与遗传有关。
因为父母双方若患过青春痘,子女们的患病率将比无家庭史者高出20倍。
这种遗传史对只要青春不要“痘”的男女们,自然很有防治价值。
3.虽有遗传,概率不高:少白头属于概率较低的隐性遗传,因此不必过分担心父母的少白头,会在自己头顶上如法炮制。
4.先天遗传,后天可塑:
声音:通常男孩的声音大小、高低像父亲,女孩像母亲。
但是,这种由父母生理解剖结构的遗传所影响的音质如果不美,多数可以通过后天的发音训练而改变。
这使某些声音条件并不优越的人,可以通过科学、刻苦的练习而圆一个甜美嗓音的梦。
萝卜腿:酷似父母的那双脂肪堆积的腿,完全可以通过充分的健美运动而塑造为修长健壮的腿。
倒是那双腿若因遗传而显得过长或太短时,就无法再塑,只有听任自然了。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有些特征确实是完全由父母遗传的,但是还是有些东西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改变的。
甚至声音、腿型等等。
去掉这些遗传与不遗传的因素,其实还有一些是与养护有关的,比如皮肤、牙齿、脸色等等。
比如,宝宝睡觉有嗜偏一侧、俯卧、偏嚼、咬铅笔杆、
模仿
说话
口吃
等坏习惯,须及早纠正,以免头颅、颜面、牙齿等发育畸形,或酿成难治的口吃症。
或者如果补足
蛋白质
、
维生素A
、B2、B6、C、D、以及铁、钙、锌、铜等营养素,能使小脸蛋红润亮丽,头发浓密秀美,并可避免小儿易患的缺铁性
贫血
,
维生素D
缺乏性
佝偻病
,增进小儿健美。
决定一个人美不美,除了一些本身的容貌特质外,还有的就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
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可以有着非常好的气质而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而气质是由内而外的,是有一个人的心态,心情、文化修养,以及长期的行为锻炼体现的。
所以还要重视对孩子的内在的培养。
二、宝宝面部畸形多数由于不良习惯
一、吮手指:吮手指不仅不卫生,还容易使刚萌出的门牙发生移位,扭转。
手指经常被吮吸,会使手指皮肤损伤。
二、伸舌:婴儿开始伸舌时,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但养成伸舌的坏习惯后,会使门牙受挤压而出现排列不齐或向前突出等畸形。
三、咬唇:
有些小孩特别是女孩因牙齿发痒或受到父母训斥后,以咬唇止痒或赌气;有的孩子见到陌生人怕羞,也会咬唇。
这样天长日久,就会造成开唇露齿、上门牙前突、翘嘴唇等畸形。
四、单侧嚼食:
这种习惯常发生于较大的幼儿,多因一侧有牙龈炎、
龋齿
或牙齿缺失等病引起。
而长期用一侧牙齿嚼食物,就会引起嚼食的一侧面部丰满,而对侧肌肉萎缩下陷,出现口角歪斜现象。
防止孩子的不良习惯,一般要从婴儿开始。
对有吮吸手指的婴儿,应在其睡眠时将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用被子裹好;大一些的幼儿,还可在常吮吸的手指部位涂些味苦无毒的物质;有伸舌、咬唇习惯的孩子,应该常用逗笑的方法转移其
注意力
,达到矫正的目的;当发现孩子嚼食疼痛或经常单侧嚼食时,应检查口腔有无龋齿等疾病。
有口腔疾病者,应积极进行治疗,治愈后,再锻炼另侧嚼食,以养成良好习惯。
\x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