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__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保障理论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通过分散个人的风险,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在中国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优抚制度;概念要素依法建立,立法先行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其他功能社会保障的特点公平性:起点、过程、结果社会化福利性法制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刚性发展特征风险分散机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其他原则社会保障体系概述含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有无漏洞通常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完备与否的基本依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完整性协调性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根据业务内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根据政府介入程度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层次性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第二章社会保障主要理论思想德国新历史学派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国家至上法律至上社会保障思想:倡导国家保险,缓和劳资矛盾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G. Schmoller主要观点: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变化可以避免其经济发展重点弊端;提倡社会改良,主张实施社会立法,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历史价值被政府接受,是德国率先实施的依据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要观点:充分就业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要想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就必须依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价值:被美国政府接受;需求管理成为很多国家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有效需求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政策主张有效需求管理政策刺激消费,引导需求政策社保思想:有限再分配和有限保障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的,最终是为了维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维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措施,只是为了刺激需求和保护生产,以实现充分就业,其政策并非出于对民众福利的真正关心;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充分强调个人责任,国家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社会保障仅是“有限”保障;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旧福利经济学、卡尔多新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旧福利经济学:福利是一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通过国家干预,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来实现福利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历史价值: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联系在一起,是福利国家产生的理论依据旧福利经济学基本观点经济福利边际效用价值论①国民收入大小;②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思想:政府干预,实施社保,收入均等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与“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论“相对福利论”论社保思想:补偿变革损失,实现合理分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含义: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有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之分社会保障绝对水平是指每个独立个体所获得的社会保障给付量;微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中观: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宏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特点;粘性或者刚性特点、动态性特点、适度性特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会救助;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超度”客观原因:人口老龄化、失业率增高、医疗费用膨胀;主管原因:政策原因、认识误区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平等与公平公平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义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时期或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分歧社会保障中的平等参保资格上是否平等、在保险缴费、支付、水平上是否平等、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门槛是否人人相同、在社会保障模式层次上,促进收入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保障中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内部而言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外部而言的效率外部效率衡量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职职工总收入中社会福利收入占工薪收入的比重,福利分配与工薪就业的关联度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一般公平原则:1生存保障原则;2正向分配原则;3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4普遍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1社会救助原则——选择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受助权利原则、最低生活原则2社会保险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统筹互济原则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3社会福利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4社会优抚原则——励军荣军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不同主义的不同公平原则:1关于国家介入社会保障的程度;2关于社会保障收支问题;3关于“劫富济贫”和福利收入均等化问题4关于社会保险的资格条件问题第四章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社会保障基金征税方式与征费方式费改税的积极作用提高征收率和降低成本、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有助于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基金安全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费改税的障碍面临着制度障碍和相应成本制度缺失成本与制度摩擦成本、配套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与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制度构架相冲突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型、完全积累型、部分积累型现收现付式:不同人群的代际收入再分配,内涵:利用目前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为现在的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以支定收,略有节余;优点:以支定收,只需考虑短期资金平衡,不必承担长期风险;缺点:当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或者经济发生动荡时,会增加现有人口和劳动力的负担完全积累式:个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平滑;内涵:未来用于支付保障待遇的基金为投保人在整个缴费期间的缴费额及其储备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积累来满足个人未来的保障需求;特点:费率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可以由有关管理当局通过投资活动予以保值、增值;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基金的筹集与经济条件相联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紧密;缺点: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压力倍增;每个劳动者分别设立账户且历经多年导致管理难度比较大;部分积累式: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的结合;内涵:将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实行有机结合,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现收现付,另一完全积累;特点: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有机结合作为指导的基金管理方式;实践: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就是部分积累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收支平衡,确保制度正常运行:现实生活中,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一般都采取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式;合理负担,维持适度待遇水平:在企业、个人和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社会保障费用;综合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一定期间内社会保障项目支付的需要确定合理的支付准备金规模,剩余部分用于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安全性原则:最基本原则,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收益原则:社保基金通过投资运营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流动性原则:衡量标准是资产变为现金的能力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决策机构主要是由政府机关充当执行机构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担任监督机构由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任社会保障管理方式集权制管理: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把各个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中,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基金的筹集、待遇给付以及运营监管等实施统一的管理;分权制管理: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各自建立起一套执行机构、资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并且各机构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统分结合的管理:将相关性较强的社会保障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出来,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分散管理第五章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模式,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衡量标准: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养老养老金替代率即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的比率;通常作为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重要评价标准;替代目标和公式缴费工资替代率缴费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指数化缴费工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社平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地方社会平均工资个人退休前工资替代率个人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退休前工资金替代率根据社会保险的原则,养老金标准的上限应该考虑退休人员已经形成的生活水平,下限应当高于贫困线,即养老保险金必须高于社会救济的标准;国际劳工大会的文件规定:缴费和就业30年并有一个符合养老条件的配偶,正常的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不得低于40%--50%;国外的养老金替代率一般在40%--70%之间,如美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为40%,法国为50%,日本最高为68%;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模式待遇确定型,缴费确定型待遇确定型DB计划,defined benefit指按预先确定的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替代率与支付养老金标准,支付雇员退休时的待遇;“以支定收”例如:养老金水平=该职工退休前若干年的平均工资系数工作年限优点:收益额明确,退休后有收益有保障;缺点:有通货膨胀及待遇刚性增长等风险;缴费确定型DC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是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缴费标准,按照这个缴费标准投保费率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以收定支”养老金水平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优点:简便灵活、雇员选择权;缺点:保值增值难度大养老保险三支柱方案、五支柱方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含义: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目前定位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基本模式;建立了以受托人为中心的信托模式;企业年金由企业发起设立年金计划,并成立年金理事会,确定受托模式后,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选择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通过四个资格管理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第六章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疗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收入弹性较大供方信息垄断医疗服务需求易受心理作用影响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特点医疗服务具有异质性特点医疗服务市场的失灵医疗保险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风险选择risk selection、撇脂cream-skimming、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与医疗服务市场相连:第三方补偿机制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国家卫生服务模式:特点:普享的福利制度:本国全体公民资金流向:公民纳税——二次分配——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不存在“第三方付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较强的计划性,市场机制基本不起调节作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特点:国家立法强制居民参保和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强调权利与义务先对应,第三方支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专款专用,与就业和收入相关联,保障范围扩大,被保险人自付一定费用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制度,辅之以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的一种医疗保障模式;是把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特点:自愿的契约关系,特殊商品,市场调节,政府责任是制订与监管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第三方支付,强调精算公平储蓄医疗保障模式概念:将医疗费用损失风险自留的一种形式,通过个人账户的积累,以解决家庭成员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障制度特点:法律强制性储蓄的方式,要求每个有收入的国民在年轻时就要为其终生医疗需求储蓄资金;不能分散风险;强调基金积累,突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个人储蓄账户只能用于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医疗消费;患者根据自己经济支付能力自主选择医疗服务项目,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越高,个人自付的费用就越高复杂性:多种制度,主导制度分类依据·:兼顾资金筹集方式、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医疗费用的分担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方式起付线方式起付线方式又被称为扣除法,是指被保险人只有在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服务费用后,保险机构才负责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共同付费方式共同付费方式又称按比例分担,即被保险人和保险机构按一定比例共同支付医疗费用,这一比例又称共同负担率或共同付给率;最高保险限额方式该方法是先规定一个医疗费用封顶线,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只偿付低于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超出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被保险人或由被保险人与其单位共同负担;混合式混合支付法是将上述多种支付方式综合起来应用的偿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按服务项目支付Fee for Service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协议,按医生和医院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数量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的形式;按住院床日费用支付Per Diem日均住院费用付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院实际提供的住院天数,按每一住院日的费用偿付标准向医院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单病种支付Per Case医院对单纯性疾病按照疾病分类确定支付额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将住院患者的疾病分为若干组,每组分为几级,对某组某级疾病的诊疗全过程一次性向医疗机构偿付费用;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根据医疗结构服务人数,按照每人定额定期由第三方向医疗服务方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为被保险人购买医疗服务的制度;总额预付制度Global Budget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内提供一揽子医疗服务项目所需的资金总额医保两定点、三目录两定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处方外配药品购买;三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起付线社会统筹基金开始分担的医疗费用的金额起点, 为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共付制社会统筹基金分担医疗费用时,要求个人分担一定比例;封顶线社会统筹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第七章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失业的概念: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三要素:年龄、工作能力、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的基本类型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信息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所导致的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停地转换工作而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流动选择机制引起历时较短,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原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持续时间较长周期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事业,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难以预料,后果严重,难以治理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由于季节性变动而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所形成的失业现象,可以预料,容易解决失业陷阱在失业保险制度作用下,当失业者失业期间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收入和其他补助与找到工作的净收入相比具有很高的替代率时,失业者宁愿选择失业而不愿再就业;/缩小了失业者和就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支付期限较长,客观上促使长期失业者形成;/等额发放不利于失业者再就业如何应对失业陷阱降低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短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随给付期限累退发放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提前就业给予奖励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失业保险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失业保险向失业预防和就业援助相结合转变失业保险条例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创建的客观必然性以三个法规为线索的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初创: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6年发展: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3年完善: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从三大法规的变化看失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资助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抑制企业解雇员工,稳定就业均等金额给付不论失业前收入水平多高,都规定给付同一绝对金额的津贴均等比例给付按失业前一段时间平均收入水平的同一比率给付津贴递减给付失业津贴占原工资的比例与失业前的工资水平成反比根据失业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给付金额或降低给付比率均等金额线付与均等比例给付相结合失业津贴分为两部分:固定部分、与原工资相联系的部分给付期限最高限额为连续领取8~39周,通常为26周给付期限与失业者的年龄条件、缴费时间以及失业率有关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计算方法连续计算,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最长期限连续计算累计计算,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超出不再享受第八章其他保险工伤保险实施原则无责任补偿原则也称无过失补偿原则;劳动者意外遭遇工伤事故,不论事故责任人是谁,不论雇主、雇员哪方过失,甚至没有过失,劳动者均应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待遇给付与责任追究分开本人犯罪或故意行为除外;个人不缴费原则工伤保险的保费由企业承担,个人不缴费待遇标准从优原则工伤保险待遇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优厚只要符合工伤标准,待遇给付即可获得,不考察年龄、缴费期等其他因素补偿、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从经济补偿转向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及职业康复相结合,这是现代工伤保险的标志也是发展趋势职业病工伤是职业性伤害的简称,内容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及死亡;工伤包含伤、残、亡三种情况,均为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引起的后果;“伤”指致使身体器官或生理功能受损;“残”指经治疗修养无法复原,以致器官丧失或功能障碍,引起永久性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亡”指死亡;职业病的范围是由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即工伤保险范畴内的职业病是国家认定的法定职业病我国工伤认定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前,首先必须对受伤者进行伤残鉴定,以确定其伤残等级,然后按照伤残等级支付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对保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规范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制度指导思想:从原来纯粹的生活保障,逐步转向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大环节的一体化保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工伤范围及职业病认定因工伤残等级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与贫困度量贫困的界定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属于社会学范畴,又属于经济学范畴,甚至还涉及心理学领域贫困的度量恩格尔系数市场菜篮子法生活形态调查法我国现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保障对象界定;条例规定,低保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保障标准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保障资金来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第四阶段: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恩格尔系数社会救助制度的含义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遭受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即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社会救助是一种补救性质的制度,其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避免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社会救助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国家责任。
第二章 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第二章 社会保障管理
• 第一节 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 第二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
第一节 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 一、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 • 二、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一、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
• 1.依法管理 • 2.专业化管理 • 3.集中统一管理 • 4.属地管理为主,系统直属管理为辅
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分类
• 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依其权限来划分 • (1)第一层次是中央级管理机构 • (2)第二层次是地方级管理机构 • (3)第三层次是基层社会保障管理机
构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
• 一、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现状 • 三、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 1.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 • 2.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 • 3.社会保障的对象管理
第二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容 • 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分类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容
• 1.专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 2.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 3.明确的目标模式
一、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 历史沿革
• 1.1998年以前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 • 2.1998年以后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 • 2.2008年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
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 现状
• (一)一些争论 • (二)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 革的方向
• (一)逐步健全我国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 (二)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三)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障监管机制
• (四)加强全国统一的居民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建设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福利病讨论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 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 就不绝于耳。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
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 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短视国策”,尤其 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 “福利病”而反对建立 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社会保障中的平等与公平 1、平等 制度层面:促进收入均等化 2、待遇规定上,平等表现为不同行业、生。地位、收入、性别等对象享有同 等的保险待遇 3、其他层面上,例如保险费率相等、最低生活保障人人相同等
二、社会保障中的效率 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资源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
在抨击所谓福利病时,必须区分对象。 就像对一个天天山珍海味的人,确实需 要劝告其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营养过剩 导致富贵病或者肥胖症,但对于一个刚 摆脱贫困的人或者还未免除生存恐惧的 人而言,需要提醒的恰恰应当是加强营 养以强健其身体,并需要为增强其营养 而提供帮助。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也是 如此,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 福利病至少在30年内均是一个伪靶子, 但它确实会误导人们甚至影响政治决策。
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原则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中的平等、效率与公平 第三节 社会保障原则 第四节 社会保障思想流派
第一节 平等、效率与公平
一、定义
1、平等:“是什么”、“怎么样”。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2、公平:应该是什么样的
是一种主观价值,一种概念,具有相对性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也不一定是平等的。
三、社会保障中平等、效率、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往往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作利弊权衡; 2、平等与效率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权衡是做公平选择,取舍点就 是决策者所认为的公平支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改革 《社会保险概论》PPT课件
黄金阶段(1945年—1978年)
1、历史背景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贝弗里奇报告8年)
2、内容
《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 根据《贝弗里奇报告》的政策主张,各国全面制定
和实行社会保障计划,从此“福利国家”风靡整个西 方世界。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是“福利国家”发展的鼎盛时 期。 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2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改革
2.1 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2.2 西方社会保障的发展 2.3 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发展 2.4 社会保障发展的新动向
2.1 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1、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
为了弥补社会成员在遭遇各种风险时所受到的损失、 伤害或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以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 需要得到满足,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2.4.1 西方发达国家
增源节支措施 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私有化 改变财务方式 重视多层次的保险体系
2.4.2 拉美各国
重新采用积累制 商业经营化管理与投资
2.4.3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
完善法制 强化保险原理 实行一部分私有化管理
2.4.4 我国的发展趋向
更加注重效率 兼顾社会公平 重视个人贡献
2、《社会保障法》的诞生 诞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萧条的发生 工人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发展阶段(1883年—1945年)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
开始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救济, 老年救济以及未成年人救济。
此后,《社会保障法》经过了多次修改,逐步增加 了社会保障项目,提高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但即使发 展到今天,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它具有强调个 人责任的特征,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社会 保障项目上还是在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上,都存在着一 定的差距。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最低工资制度方面的 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最 低工资水平应该相当于雇佣工人的平均工 资,或者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 生活资料的工资;第二,各国的最低工资 水平应该是不同的;第三,最低工资水平 有越来越降低的趋势,对于这一点,他们 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最低工资的实际情况 做出的一种判断。
护私人产权。但是,斯密反对国家干预并不是绝对的。他 认为对“危害社会的安宁”的自由,任何政府都要予以 “法律的约束”,国家干涉是必不可少的。 主张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扮演“守夜人”角色 的自由市场经济。 国家的职能“首先在于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 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第二“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 中任何人受到其他人的欺辱与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 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第三“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 关和公共工程”。 反对《济贫法》,反对社会救助。
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会保障 的两个主要内容。
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抑经济周 期的波动以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他们主张 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所得税 和转移性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 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 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国民的 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收入平等。
社会保障学
行政管理管专业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2011年10月15日
Hale Waihona Puke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亚当·斯密(1723-1790),《国富论》,1776年出版。 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市场机制是一只
“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要《社会保障概论》PPT课件
二、社会保障的概念
(1)社会保障的对象。完全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 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 会制度,其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
(3)社会保障的目的。总体上说,社会保障是为 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 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福利型
保险型
强制储蓄型。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2.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 (1)以国家举办为主体,采取立法等强制手
段建立起来。
(2)普遍福利为特色。 (3)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4)多层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保障制度运行。
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建
3.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1)社会保障开支庞大,造成政府财政负担
第四,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及社会对社会救助对象的 责任和义务。
社会救助的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救助。 二是失业破产救助。 三是孤寡病残救助。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广义的社会保障的同义 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 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改善与提高国民生 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
第三,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逐步建立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六,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社会的覆盖。
第二,社会保险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第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
社会保障复习资料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基础性制
度安排,是社会成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 有效机制。在分析民工跨区域大规模流动时, 既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保障农民工权益 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重视其对于劳动力流动的 导向作用。 目前,企业中存在较普遍的少、漏、瞒报社会 保险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工的权益,也非 常不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
第五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
存在不同的见解。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
为起始标志。
1883年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作
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
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3.政府介入的程度
4.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根据上叙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可 以对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做不同的划分: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1986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启动
与初步改革时期。
失业保险(传统称为“待业保险”)初步建立 。 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实质及其以单位为重心的
格局一直未变。但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这一
制度的经济基础改革势在必行。
2.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
《社会保障》第2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连带思想 社会连带思想,或者说社会共同责任思想,在
社会保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内涵 为:社会保障在自助的前提下,强调社会共同 连带责任。用通俗语言表述,可以称之为“人 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就其产生的根源 来说,除了高尚的“利他”动机外,也有自己 遭遇困难时希望他人给予帮助的“利己”动机。 这种社会连带思想,在各国的社会保障立法中 随处可见。
“赈济”,即是用实物(主要是粮食与衣服布帛等) 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端困难无以生存的社会 成员,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的一种制度。
.
“养恤”是指灾后有国家政府安置灾民 的一种制度。一般包括提供栖身场所和 施给粥食,发放寒衣、医药等内容。
“蠲缓”是一种国家减免灾民赋税的一 种政策。即灾害发生后,国家为了让百 姓尽快恢复生产,所采取的对灾区农民 免征徭役的政策。
.
第2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 (一)德国新历史学派
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 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19世纪末,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反 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社会改良 思潮兴起,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一些学者主张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由政府 通过立法,实行某些社会政策,提高工人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现存 统治。
(1) 大同社会在政治上主张社会民主,选 贤任能。
(2) 在经济上主张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共 同享有,生活上实行社会统筹,各得其所。
(3) 在生产上则是人人尽力劳动,所有的 社会成员均有生活保障。
大同理想的社会保障内容如此之丰富和翔实, 恰好说明了人类一直将人人有保障的社会作为 理想在苦苦追求着。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专题国家的力量—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政府颁布《济贫法》(亦称《旧 济贫法》)
例如,规定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 救济 标志社会救助制度的诞生
一、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社会背景、制度安排
为了解决圈地运动所产生的的流离失所的农民生存问题和社会动 荡,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即《旧济贫法》, 第一次依法明确了国家克服贫困的义务和政府组织社会保障项目的责任。
经济危机、工人运动
1889年德国 《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制度形成
圈地运动、羊吃人
第一次明确国家
瓦解自然经济、失地农民
扶贫义务
初步发展时期
强调公平但忽略 自我保障和社会互济
(1890~1952)
苏联 低工资、高福利
国家承担最终责任 法制化、专业化
经济危机
1935年美国 劳资矛盾 《社会保障法》 凯恩斯主义
基层员工收入很
低 极其高风险
死亡率超过了死囚
黑帮会给“殉难者”发放抚恤金
电影《教父》剧照
阻止叛变
树立好的形象
“他们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不能把他们扔下不管 ”
1 7
文卡特斯《黑老大的一天》
Sudhir Venkatesh
《Gang Leader for a Day》
美国著名印度裔社会学家
胡萝卜:一整套的社会保险法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爱好者不应去观察其制作过 程,一个是香肠,一个是法律 ——奥托·冯·俾斯麦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
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 合并为:1911年《帝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2、空想社会主义论
5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学、社会学、 政治学。 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一种研究各种经济学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 理论与 实践、甚至社会保障的各种具体措施都会产生 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关联决定了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保 障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
• (1)旧派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其主要观点认为, 人的主观效用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任何物品带给人的 效用都是边际递减的;国家应该积极进行干预,调节生产 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以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 (2)新派福利经济学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 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勒纳、萨谬尔森等人所倡导。
1、概念:福利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寻求社会经济福利、增 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
6
2、内容: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提高效 率、如何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如何进行 集体选择才能进一步增进社会福利等等。 3、学派:一般分为旧派福利经济学和新派福利经济学两个派 别。
12
(一)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者提倡给予市场更加重要的角色,对政府则应严 格控制,他们认为政府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财富的分配模式, 必然会越来越向极权主义体制靠近,这样的政体不可能使社会 福利达到最大化。
(二)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首先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比其它体制更为有效 的运行体制,它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认为自 然权利的主要目的就是社会公正,而政府是弥补市场不足、维 护社会公正的首要力量。自由主义者支持福利国家的制度。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危机——改革——重新思考社会保障理论:探索社会保障深层次机理)§2.1公平与效率误区:社会保障的功能(目标)不是解决贫富两极分化,而是分散风险与扶贫救济。
存在的问题,在70年代以前社会保障多注重公平,但是经过了70年的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思考社会保障的效率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公平、效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立还是互补?)一:公平、效率、产权(一)公平(公平+平等)1、公平不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含有伦理学的意义。
它既包括一定的基于各种物质关系的客观公正度,也包括着人们对这种客观公正度的主观理解。
它是客观公正性和主观认同性的统一。
2、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
也就是说,公平与否本身包含着衡量标准的选择而视。
3、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
(1)两方面含义:a、横向公平:对同等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同等待遇。
b、纵向公平:对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差别待遇,抑制地位高的人而照顾经济地位低的人。
追求公平就是在经济活动中既讲求横向公平也讲求纵向公平,既给同等经济地位的市场主体创造同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又对不同经济地位的市场主体区别对待。
(2)三级内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重点公平。
a、起点公平,即从制度结构、制度安排角度理解的规则公平。
(制度公平)b、过程公平,即从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出发理解的公平,或曰市场公平。
(机会公平)c、终点公平,即从价值分配的法则出发理解的公平。
(补偿公平)4、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三种公平。
(二)效率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
是指在经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
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
“效率”即资源配置是社会成员得到的总剩余量最大化的性质。
总剩余量包括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2、效率的具体形式:a、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b、生产效率:包括动态的效率和技术的效率。
动态的效率取决于企业和经济系统生产和维持经济增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发展新技术从而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或开发新的有市场前途的产品来获得。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答案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答案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1′2、社会保险: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交纳保险税(费)作为保险基金,对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又满足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期限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3、社会救助:由政府举办的,以反贫困为主旨,对因不能正常劳动等原因致使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等特定优抚对象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5、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由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指员工福利和民政福利四部分组成。
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单项选择1、C2、D3、A4、C5、C四、多项选择1、ABD2、ABC3、ABCD4、ABCD5、ACD6、ABD7、AC五、简答题1、简述社会保障的内涵。
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3′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
3′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
2′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2、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答:①国家主导性。
1′通过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并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
1′②法制性。
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和流派
可编辑ppt
6
• 福利经济学思想
– 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旧福利经济学
• 边沁的功利主义:个人的理性活动是寻求快乐避免痛 苦,如果让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以实
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 庇古《福利经济学》,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 穷人会使满足增大”——旧福利经济学
–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古希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理想国》 – 财产公有,分工协作、人人平等,没有压迫
• 中世纪后期
– 莫尔《乌托邦》(《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 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 财产公有,分配公平、按需分配,团结互助
– 康帕内拉《太阳城》 • 政治民主、贫富差别消失、按需分配、无阶级差别
– 中国近代大同思想
• 康有为《大同书》
– 建养老院、兴办教育福利、医疗福利
•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 天下为公 – 兴办公立教育、保障充分就业、实行全民公费医疗
可编辑ppt
3
• 国家干预主义
– 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 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 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
– 国家干预主义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 的重商主义,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 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并宣布实行“新政”, 从多方面推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国家干预主义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国家干预主义盛行的国家, 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较好的发展。
可编辑ppt
4
• 自由主义
– 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 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希望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越少 越好,主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应该由个人自由的选择, 也就是市场的力量。小政府主义和无政府资本主义都 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形式。如弗里德曼自由主义、洛克 的“看不见的手”理论都主张国家作为守夜人而存在。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2-5
社会保障的体系
一、社会保险
含义:国家通过立法和强制手段,形成一定的社会 消费基金,对因年老、疾病及其他风险所造成的永 久、暂时、全部、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所得的 劳动者及其家庭,给予事前预防和事后补偿。五个 基本的险种,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 特征表现如下: ① 强制实施。立法和行政强制。 ② 对象特定。有收入的劳动者。 ③ 政府主体。社会保险无论是筹资还是给付,都有 好的保证。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社会保障的原则 社会保障的特性 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类型
社会保障的体系
§2-1 社会保障的原则
一、普遍原则
所谓“普遍”,按中国的说法就是“广覆 盖”,就是把社会成员中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人 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使他们的生活、劳 动、收入都有所保障,即使遇上意外情况而陷入
三、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 社会主义国家,仿效苏联的社会保险模式,建立了 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特点有:受保人不缴纳任何 保险费;社会保险待遇偏高,如退休金一般在原工 资的70%以上;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 与劳动贡献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 管理社会保险事宜。市场经济需要新型的保障制度, 因此需要改革。
三、社会性功能
① 体现社会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 重公平 。 ② 促进社会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社会学基础
2
❤一、社会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论
❤二、社会控制理论 ❤三、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社会结构理论
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如经济结构角度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2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部分
ss
社会结构理论
橄榄形 (最稳定)
2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返回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 我2 实 现
较强的 文化 和能力
生 理
物质 保证
安 全
良好的 社会 环境
社 交
自身 素质 人际 关系
尊 重
个人 资本 社会 声望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社会保障为满足人的需要提供了条件
物质保障 社会公平 良好的卫生和教育 发展机会
2
2
金字塔形
哑铃型 (最不稳定)
返回
3.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结构, 防止社会分裂的重要制度.
社会控制理论
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通过某种方式和 手段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 2 社会控制的目标是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稳定
信仰、意识形态、利益冲突、 贫困、社会不公等
社会控制理论
组织 控制
制度 控制 心理 控制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基本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原则、体系和发展趋势,本课程旨在提供一个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大纲。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概念与意义本章介绍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保障的定义、目标和重要性。
通过介绍社会保障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保障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减少社会不平等和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原则与价值观本章探讨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包括普遍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人性化。
同时,介绍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观,如人的尊严、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通过学习这些原则和价值观,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体系与组成部分本章介绍社会保障的体系和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学生将了解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相互关联和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本章分析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其中包括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趋势和挑战,学生将能够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第五章:国际比较与借鉴本章介绍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第六章:社会保障实践案例分析本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会保障问题。
通过实践案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从事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准备。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原则、体系和发展趋势。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国际比较,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未来的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准备。
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
第二章、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第一节、社会保障法基本问题一、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的词源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最早出现在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5)。
1938年,新西兰在其法律中也使用了这个词,将一些现行的和新的社会保障补助金合并在一起。
随后,1941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共同签署的《大西洋宪章》、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1944年国际劳工组织第26届大会通过的《费城宣言》以及1948年联合国《人权宣言》中先后均使用了这个词。
二战后,社会保障一词成为国际文件和各国普遍采纳的用语,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确立了应当把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普遍性制度加以实行的原则,规定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准则。
这一术语的简单而又引人注目的表述,作为全世界人民一种最深刻、最普遍的渴求,它的价值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①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的各种场合。
2004年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术语: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200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二)社会保障的界定1、国外对社会保障的界定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将社会保障概括为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医疗保险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补贴的提供。
②美国作为最先采用社会保障一词的国家,美国社会保障署编写的《全球社会保障制度》一书将社会保障定义为:“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
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
”③德国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依德国劳动与社会部所发行的社会保障概要,社会保障主要系指社会法法典所规范的劳动促进(包括职业训练、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教育促进、健康保险、年金保险、伤害保险、照护保险、战争受①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主编:《社会保障基础》,王刚义、魏新武译,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配公平感:指的是人们对组织中资源 或奖励的分配,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的 分配是否公正合理的个人判断和感受。 分配公平感是主观的,它取决于当事人 的价值观、个性、需要、动机等因素。
公平感的相对性:纵向;横向
有关公平感的理论(一)
美国行为学家劳勒提出了一个工作公平感的综合
模型,初步说明个人分配公平感的人际复杂性。他认
第二章 现代政府与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 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干预分配的合理性 第二节 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 第三节 分配不平等的广泛性 第四节 奥肯漏桶:再分配领域中的政府失灵
第一节 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干预分配的合理性
一、风险、保险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
风险:不确定性,即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差距
保险:借助于大数法则,集合大量的同质风险, 在被保人之间分散风险。
市场经济体制:加重了效率的权重,城乡差别 扩大;高度不公平的状态
四、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与社会保障
1、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 2、社会政策的目标:社会福利最大化 ; 3、社会福利增加的来源:一是国民收入的增
长,一是国民收入的均等分配;
4、社会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路径:政府干预再 分配;
5、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作用有利于社会福 利最大化。
一、公平是人类共同的偏好
公平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天下为公”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
二、公平的内涵
公平:经济公平和公平感
1、经济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规则公 平)和结果公平
2、公平感:人们对公平的判断和感受
3、结果的公平≠平等或均等,后者指的是收入 分配的量的一致性,而前者带有价值判断,指 的是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基础上的各人贡献 与其收入的一致性。
机会的公平:一个人的成就,应该是他 努力以及才能的结果,而不是由其所拥 有的背景决定
过程公平:竞争的规则对于社会成员来 说应该是同一的、一视同仁的,所有的 人都遵循同一规则对与经济活动
五、有效需求管理与社会保障
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结果是
收入差距的分化。由于存在收 入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所以,
收入差距
有效需求不足
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出现有效
需要不足。而总有效需要不足
会导致开工不足、失业增加,
进而陷入有效需求不足的恶性 循环。凯恩斯开出的药方是通
经济衰退或危机
保险市场失灵 :商业保险能力不足 ;信息不 对称 ;风险选择
二、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
政风险产生的原因的认识 (个人
风险—社会风险); 工业化、城市化; 老龄化; 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的政策目标与社会保障
政府的目标是多重的: 1、资源配置效率; 2、合理的收入分配; 3、保护个人的自由的目标 不同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不同的文化观
过财政政策扩大有效需求。政
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保障转
移支付制度来扩大有效需求。
六、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社会收入支持制度—人力的投 资
2、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由于经济动荡、自 然灾害、疾病、伤残和个人不幸带来的脆弱性, 分散个人和家庭的经济风险,保护人口的生产 和再生产,也就是保护社会人力资源。
191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住房及城市计划法》,以法律的形式规 定政府对于改善穷人住宅环境的责任。政府合法地介入了住房市 场,将解决住房问题视为一种社会服务。中央政府提供住房补贴, 地方政府来提供服务。这一政策一直影响到上世纪90年代。
——尼古拉斯·巴尔
中国的政策目标演变:
计划经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高度公平的分配 政策,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上,天平是向公平 倾斜的 ;
为分配的公平感不是当事人简单地与他人的报酬的一
个简单的比较。人们比照自己应该所得的认识(A)
与实际的所得的认识(B)产生公平或不公平的感觉。
当A=B时,当事人感到公平; 当A>B时,当事人会因为觉得吃了亏而感到不公平; 当A<B时,当事人可能会因无功受禄而内疚,这也是
一种不公平感的范围。
有关公平感的理论(二)
这样,当事人的所得即使与参照者的所得在绝对量上 差异悬殊也不会觉得不公平;相反,公平指数不相等, 即使两者间的绝对收入差距不大也可能产生不公平感。
三、公平的重要性
1、是打断不平等链条的有效手段 2、不平等阻碍长期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总
体进程 3、收入不平等使主观福利下降 4、收入不平等引起直接和间接损失效率。
1965年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论表达了
影响公平感的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Op / Ip = Or / Ir
式中O 和I 分别代表有关人的所得和他们的贡献, 而p和 r 分别代表当事人和参照者。所得与贡献的比值 (O / I) 可以称为公平指数。
此方程式中可知: 当等式两边的公平指数相等时,当事人会感觉公平。
念、不同的经济状况下,政府会有不同权重的 组合。保障型模式VS福利模式
栏2-1 英国住房公共政策
栏2-1 英国住房公共政策
英国住房公共政策说明了公共政策与政府对市场的评价及伦
理观念的关系:
在1914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由私人市场提供。对于
那些经济上负担得起的家庭而言,这一制度大体上动作良好,但 是对于那些低工资的群体来讲,特别是在大城市中,这一制度所 能带来的只不过是拥挤和肮脏的居住环境。从技术上来讲,住房 市场出现了“市场出清”,但是从公共健康、政府法令的贯彻以 及人道主义的角度,政策的制度者发现这种说法难以站得住脚。
3、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 再分配、通过分散风险对促进人口再生产、提 高人口质量和保护人力资源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节 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
效率与公平
对公平的理解:公平既包括客观的公平也包
括人们主观的公平感觉即人们对公平的判断, 客观的公平又有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 平,不同层面的公平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是 不同的,有些是冲突的,有些是一致的,有些 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