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详细版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引言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
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三个主要症状。
自1943年由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肯纳博士报告十一例案例以来,有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上升为儿童精神致残类疾病第一位。
70年来,医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教育界专业人士与广大家长一起,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讨ASD的病因,心理与行为功能,治疗与教育方法等。
因为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无特效药物,所以目前对自闭症的干预以非医学模式为主,有应用行为分析,离散单元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感觉统合训练,言语训练,音乐疗法,游戏疗法等,而游戏疗法以其针对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容易介入,无创伤性日益受到专业人员的重视。
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入自闭症康复模式以来,目前基本上自闭症康复有三种模式:在自闭症康复机构训练(二)医教结合模式:》即在儿童医院的康复部,一边结合用药,一边做一些认知,语言,感统训练等(三)融合教育模式因为上述两种康复模式使儿童失去了自然地社会环境,而受到质疑,在回归主流的理念下,使自闭儿与普通儿童融
合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家长的欢迎。
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或沙箱疗法。
是指在治疗者的陪伴下,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选取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
箱庭疗法是游戏治疗的一种,对弱语言要求的特性,特别适合有语言障碍的特殊儿童,国内已经有一些用箱庭游戏治疗自闭症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本研究在上述基础上,试图摸索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箱庭疗法治疗自闭症的合理模式。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融合教育箱庭疗法
第2部分文献综述
(分4部分)
2.1.1自闭症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2.1.1.1自闭症的科学文献记载最早见于1943年。
当时,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莱奥·康纳尔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一群11岁左右的儿童和他们的行为,以社会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为三大特征,把自闭症从其他精神类疾患分离开来
在康纳尔的报告发表一年之后,德国儿科专家汉斯·阿斯佩格描述了“小儿自闭症”的一系列症状,包括他们不愿用目光进行交流,情感转移能力十分有限,体势语言沟通困难,言语表达单调枯燥,专注于诸如天气等狭隘话题,并且对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抵抗行为。
后人将这些症状称作“阿斯佩格综合征”。
康纳尔和阿斯佩格关于儿童自闭症的描述,成为人们后来了解这种心理障碍的基础
2.1.1.2自肯纳第一次报告自闭症案例以来,自闭症发病率稳定上升,不论种族的地区。
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尚无,中国也无统一数据,目前比较被承认的数据是公布的自闭症发病率,是随着对这种疾病如何进行界定和诊断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德国、英国、日本、美国和加拿大进行的调查表明,自闭症的发病范围是:每1万个新生儿中有4~10名自闭症儿童,我国的发病率,目前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上升速度惊人,已由原来的万分之三上升到千分之一点五。
与认识提高和有效筛选有关。
男女比例4:1,世界上每20分钟就诞生一个自闭儿。
2.1.1.3自闭症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多因素同结果。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对小儿自闭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患本病的患儿同胞中有2%~6%患本病,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达36%。
(2)、脑器质性损害:如产伤、宫内窒息、中毒、感染等,15%~
50%的患儿伴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
有的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躯体畸形等。
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能与小儿自闭症发病有关。
孕早期宫内感染,宫内窘迫与自闭症高相关。
(3)、免疫功能异常: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减低,抵抗感染的功能下降。
2.1.1..4 70年来,医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教育界专业人士与广大家长一起,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讨ASD的病因,心理与行为功能,治疗与教育方法等。
我国对自闭症的研究较晚,1982年南京脑院陶国泰医生报道了四例闭症案例,并与1997年介绍了自闭症研究,自此,本土专业研究开始展开,我国大量专业人员和研究者在学习和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开始尝试一些本土化的干预方式,如针灸等。
2.1.2自闭症谱系障碍症状与分类
自闭症谱系障碍」通常包括:DSM-Ⅳ(1994)使用广泛性发展障碍(PDD)一词来包含典型自闭症及其它类似自闭症儿童。
目前通称之为「泛自闭症障碍」或「自闭症系列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通常包括:
1、典型自闭症:发生于三岁前,含社会互动、沟通、想象
性游戏等三种障碍,并存有定型的行为、兴趣及活动。
2、亚斯伯格症:社会互动障碍及局限的兴趣和活动,无明
显的语言障碍,智商约在中等或中等之上。
3、儿童崩解症(倒退型)
4、雷特症
5、广泛性发展障碍非特定型,或一般所称的「非典型自
2.1.3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Wing提出的自闭症的三个主要症状构成了临床上诊断自闭症的基础。
DSM-Ⅲ-R和ICD - 10 均根据Wing的三个主要症状对自闭症儿童从社会相互作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活动和兴趣三个方面进行诊断。
目前与DSM-IV以及ICD-10 (APA,1994)诊断标准一致的诊断工具中,值得关注的有:
适用于婴幼儿的筛选工具CHAT(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11];
广泛性发展障碍筛查测验(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Screening Test,PDDST)[12]两岁
儿童自闭症筛选测验(ScreeningTool for Autism in
Two-years-olds, STAT)[13] Gilliam
孤独症评估量表、和孤独症诊断观察程序(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ADOS)等等。
其中我国引用且信效度较好的有:自闭症诊断访谈-修订版
其中我国引用且信效度较好的有:自闭症诊断访谈-修订版(the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 (ADI-R)。
我国于2002年引进该量表,包括三个核心部
分:社会交互作用方面(16项)质的缺陷(B类),语言及交流方面(13项)的异常(C类),刻
板、局限、重复的兴趣与行为(8项;D类),以及判断起病年龄(5项;A类)及非诊断记分
(8项;O类);另有6个项目涉及孤独症患儿的一些特殊能力或天赋(诸如记忆、音乐、绘画、阅读等)。
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scale,CABS)是1969年由CLANCY等编制,共14个项目,取7分为划分点能有效区分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
1983年台湾学者谢清芬等对该量表进行修订,将原来的二分法修改为“从不0分”、“偶尔1分”
和“经常2分”三种反应强度,并认为总分≥14分为初步筛选孤独症的标准。
该量表为
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孤独症筛查诊断量表之一,对孤独症的诊断敏感度高, 特别适合
于基层医院及儿童保健机构应用。
Krug(1978)编的ABC 量表(autistic behavior checklist, ABC),我国于1989年引进[16]。
该问卷包含了感觉能力(S)、交往能力(R)、运动能力(B)、语言能力(L)以及自我照顾能力(S)五个方面。
每项按1、2、3、4四级评分,全量表总分为158分。
本量表要求评分者与被评患儿至少共同生活3-6周者,填表者为患儿的父母或与患儿至少生活达半年以上的教师。
Krug提出筛查界限分为53分,而诊断分为67分以上,其
阳性符合可达85%,两位评分者间一致性相关系数0.94,同一评分者先后评定的一致性为0.95,本表由家长或抚养人使用。
据杨晓玲1993年研究报告。
据杨晓玲1993年研究报告总分31分(含31分)
以上可作为孤独症筛查界限分,53分以上可作为孤独症诊断界限分。
文献报道,其信度和效度均较好,与其它精神疾病的鉴别能力较强.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Rating Scale, CARS) 是E.Schopler 、R.J.Reichler和
B.R.Renner于1980年所编制的,评分标准如下:总分低于30分:无孤独症;30-60分:有孤独症;其中30-37分:为轻到中度孤独症;37-60分:重度孤独症。
英国孤独症专家Berney则认为在孤独症的日常诊断工作中,仍然需要制定更简化的标准。
Ruttenberg 等(1966)开发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评定法”(Behavior Rating Inst rument for Autistic and Atypical Children :BRIAAC)从8个维度来测评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的场景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这8个维度是:与成人的关系、交流、抑制力、发音与表现性语言、对语音和言语的感受性、社会反应、身体运动以及精神生物学的发展。
对BRIAAC 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后发现,8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值范围为0.54 至0.86
教育干预之测评
对ASD儿童来说,心理测评是制定有效干预计划的第一阶段,也
是检验干预计划的有效手段,因此,从教育干预的角度对ASD
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也至为重要。
Shopler 等在研制CARS 之前,为给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教育指导,制订了“心理教育测查”(Psycho educational Profile ,PEP)。
该量表可用于判断ASD儿童的知觉、运动和认知等领域的能力,因其测评任务适合于1-7 岁儿童,对评量低功能ASD 儿童尤为合适。
我国学者孙敦科等自1996 年起,历时4 年,在PEP 的基础上进行了跨文化的修订,并研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中国版C-PEP。
2.1.4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治疗、干预与教育
儿童孤独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亦无特殊药物治疗,一般
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还没有对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有效的特效治疗方法,随着对本病的研究的不断深入, 还是积累了大
量的经验,尤其在治疗与干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自闭症的治疗干预中,通常使用较多的是: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结构化教育、感觉统合训练、药物治疗、音乐疗法及游戏治疗等。
2.2 融合教育概述
2.2.1国内自闭症康复机构的基本模式
一纯粹康复机构模式即专门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训练和康复的模式。
二医教结合模式如儿童医院的康复部
三刚刚起步的融合教育模式
2.2.2融合教育定义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提供身心障碍儿童一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
融合教育已是世界潮流,融合教育在国外行之有年,目前较有成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西欧诸国、纽西兰、澳洲,日本也逐渐在推广中。
2.2.3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在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已经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目前随着我国自闭症患儿比率上升的提高,有效的实施融合教育,让更多的群体来接纳自闭症患儿,给自闭症患儿一个开阔的情感交往空间,让自闭症患儿脱离自我空间意识状态,最大限度的改变每个孩子和家庭,营造和谐社会,让每个自闭症患儿在康复干预的同时更好的
提高孩子的能力,使自闭症患儿的教育实施到有意义的教育中来;有效的实施融合教育可以使自闭症患儿的个体逐步的被所生活的群体而强化,让稚嫩的心灵开始启迪,让自我空间开始融入社会,培养正确地人格,使每个孩子在康复干预的过程中习得社会的规律与法则,习得与别人交往、习得自立、自理的能力、健康的成长。
2.3游戏疗法
2.31游戏治疗定义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从而解除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游戏疗法的方法内容有:积木游戏、玩水游戏、玩土或沙、乱画游戏、箱庭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其主要开展形式有单独游戏、平等游戏、指导性合作游戏、同伴游戏等。
游戏治疗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
1911年Hug-Helmuth将游戏疗法运用在儿童心理治疗中。
1919年,Melanie Klein把游戏技巧用于分析6岁以下儿童,形成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后由各心理学派不断发展形成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儿童中心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游戏治疗、格式塔游戏治疗、亲子游戏治疗以及集体游戏治疗等方法[54]。
总的说来,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在一个自由、尊重的环境里,儿童通过自由的游戏,自然地表达情感,将内心存在的问题通过“玩”而暴露出来,
使紧张、焦虑、恐怖及不满等消极情绪体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发泄,同时建立起新的情感交往模式,提高儿童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帮助发展智力与社交技能,形成完美人格。
2.3.2 游戏疗法发展与现状
1982 年国际游戏疗法协会成立,标志着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疗法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同[55]。
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萌山英顺教授将人本主义理念与精神分析融合于游戏中,创立精神统合疗法(psychology integration therapy),该方法强调治疗师应充分尊重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经验,并能融入其中。
20世纪90年代后,游戏疗法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
Sue 等[56]总结了自1942 年以来182篇有关游戏治疗疗效的报道。
结果表明,该疗法对许多小儿心理障碍有明显疗效,如儿童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恐惧症、自闭症、选择性失语、抑郁症、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和家庭暴力儿童、各种精神创伤和被忽视、学习困难、多动症、口吃、各种生活适应问题、情绪调整障碍及离婚家庭子女的心理调适不良、智能不足儿童的情绪及智力问题、自我意识不良、酗酒和吸毒等问题。
箱庭疗法即为游戏疗法的一种。
2.4箱庭疗法概述
2.4.1箱庭疗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英国作家威尔斯(Wells)的著作《地板游戏》(Floor Games),详细描述了自己与两个儿子使用玩具在地板上划定的区域内一起分享的自发游戏的过程。
他认为,游戏能够促进成人的创造性思维。
尽管他观察到孩子在这种地板游戏中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愉悦,但他并未意识到游戏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意义。
直到多年以后,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Lowenfeld)理解了威尔斯描述的这种“奇异的、快乐的”游戏形式的心理学应用意义,认识到玩具模型具有使儿童与他们最深的、前言语思维和情感进行交流的潜力,且在特定空间内使用玩具可以进行客观记录和分析。
1929 年她正式创立“世界技法”(World Technique)。
她认为,儿童能够确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但他们缺少完全表达这些思想、情感所需要的言语技能。
她发现,当儿童在沙箱中使用玩具模型时,他们心理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可得到表达,借助这一技法,也就可以探索儿童的心理过程。
劳恩菲尔德用她所创立的“世界技法”,开创了一条利用儿童对游戏的天然爱好帮助他们用非言语方式表现自己的途径。
与此同时,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开始了对戏剧作品测验(DramaticProduction)的研究。
艾里克森对于戏剧作品的观察类似于目前箱庭治疗者的观察。
彪勒(Buhler)在劳恩菲尔德世界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用于个体评价和诊断的常模,发展出“世界测验”(World Test)。
博格(H.Bolgar)
和费希尔(L.Fischer)也创立的“小世界测验”(Little World Test)。
这些研究者都是利用一个限定空间和各种玩具对个体心理进行评价测验,开创了箱庭疗法心理诊断功能的先河卡尔夫(Kalff)是Sandplay的创始人。
她曾在苏黎士荣格学院进行了为期六年的学习和研究。
1954年她听了劳恩菲尔德的报告,深深地被世界技法所吸引。
在荣格的鼓励下,1956 年她将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与劳恩菲尔德的“世界技法”结合起来,并吸取东方哲学思想创立了荣格学派箱庭疗法[71][72][73]。
她认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朝向整合和治愈的基本驱力。
Sandplay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自然地治疗形式。
1965 年,日本著名荣格学派分析家河合隼雄将箱庭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引进日本,并译作“箱庭疗法”(Hakoniwa Ryoho)。
在日本,箱庭疗法的基本理论、建立与实施的原则都沿袭了卡尔夫的传统。
在河合隼雄为代表的日本心理学家努力下,箱庭疗法在日本蓬勃发展,成为箱庭疗法研究、实践的主要地区。
在将箱庭疗法介绍到河合隼雄特别指出箱庭疗法要注意两个方面,即①要进行箱庭疗法的咨询者(治疗者)
自身必须在值得信赖的人在场亲自体验箱庭疗法的创作,②不局限于箱庭理论去解释来访者所创作的箱庭作品,而是应从观赏的角度、共感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来访者所创
作的箱庭作品。
箱庭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
张日昇教授在1998年发表的《箱庭疗法》一文,标志着箱庭疗法在张日昇教授的介绍下传播到中国。
张日昇教授将箱庭疗法介绍到中国,考虑到河合隼雄对Sandplay的译名更符合箱庭疗法与中国盆景、园林等艺术形式内在的一致性,故仍然沿用“箱庭疗法”。
张日昇教授认为Sandplay开始于西方,在日本“开花”,但中国必将成为最盛行箱庭疗法的国家。
近十年来,各大中小学、幼儿园,监狱和劳教系统,以及咨询机构纷纷建立箱庭治疗室。
很多研究者也投入到箱庭疗法的研究和治疗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据目前的研究报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据目前的研究报告来看,箱庭疗法可以很好的治疗儿童的多动症、自闭症、选择性缄默症、攻击行为、情緒问题、言语障碍,以及成人自我概念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调试等等。
张日昇教授将箱庭疗法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以及咨询员业张日昇教授将箱
庭疗法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以及咨询员业务培训活动,并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探索性研究。
并且独创了团体箱庭模式,他强调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母子一体性”的治疗关。
系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求从事箱庭疗法研究、实践的人员首先必须亲身体验箱庭疗法,在箱庭疗法的促进下咨访双方共同成长。
他还指出,箱庭疗法对普通的心理健常个体的发展、成长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2.4.2箱庭作品分析指标
箱庭疗法对许多疾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应用也日益广泛。
但由于荣格学派临床工作者最初采用质性的分析方法,即对作品给予描述和解释,而且很多实证性的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这使箱庭疗法缺乏能够推广和比较的分析范式。
很多研究者均努力尝试发展一种能够对许多来访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的质与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劳恩菲尔德(1979/1993)首先提出可以从时间、动力性、一致性/不一致性、象征、结构/设计五个方面来分析箱庭作品。
20世纪30-50年代,彪勒在发表的有关“世界测验”(The World Test)的文章中总结了三种世界模式:攻击性世界模式(事故、战斗的士兵、危险的野生动物、强烈的暴风雪);空洞的世界模式(少于50个玩具或5类玩具通常不出现人物);歪曲的世界模式(封闭的、僵硬的、无组织的,可能是不自然地切断或封闭,不自然的布局,无组织或混乱)。
博格和费希在联合开发的“小世界测验”中发展了六个评分类别:选择、数量、结构、内容、行为、语言化。
鲍尔(Bowyer)确立了五个评分标准:沙箱使用面积、攻击性主题、作品的控制性和连贯性、沙子的使用、作品内容。
Ria Mitchell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总结出箱庭作品的两大类主题:创伤主题(混乱、空洞、分裂、限制、忽视、隐藏、倾斜、受伤、威胁、受阻、倒置、残缺、陷入、攻击等)和治愈主
题(旅程、能量、连接、深入、诞生、培育、变化、灵性、趋中、整合等)[75]。
Grubbs(1991/1997)编制了《箱庭分类目录》(Sandplay Categorical Checklist ,SCC)。
我国学者张日昇(1998)提出从整合性、空间配置、主题三个角度分析箱庭[76]。
张日昇、陈顺森等(2003)研究了大学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对具有孤独症侯群倾向的14名大学生28个箱庭作品从箱庭制作的时间、移动频次、玩具总数及各类别玩具数、领域数、空白领域数、最满意玩具、最满意领域、沙的使用、玩具方向、有无自我像、箱庭总体印象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张日昇、寇延(2005)针对10名幼儿进行了箱庭特征研究,对制作时间、玩具总量、各类别玩具的数量、移动频次、沙的使用、空间使用、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了考察[77]。
蔡宝鸿(200。
蔡宝鸿(2005)在行为问题儿童初始箱庭诊断特征的分析与探索研究中提出15个治愈主题和15个创伤主题作为箱庭的客观分析指标,编制了《箱庭主题特征编码表》,并研究表明混乱、分裂、限制、摆放一些具有创伤象征意义的典型玩具在多动倾向儿童的初始箱庭中具有诊断意义。
陈顺森、张日昇(2006)进行了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效果研究,并从制作时间、玩具、沙子使用、自我像、主题、交流情况等方面对考试焦虑初中生箱庭作品进行了分析。
高蕾(2010)在对八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箱庭治疗实践中编制了《自闭症儿童箱
庭评价指标标,本研究参考已有箱庭作品分析指标,结合自闭症谱系障碍临床治疗实践,并在经验丰富的箱庭治疗家的指导下,采用高蕾的指标量表,作为研究工具。
2.4.3箱庭治疗阶段划分
Allan 和Berry 认为箱庭治疗过程有三个阶段——混乱、对抗和解决困难[80]。
卡尔夫认为箱庭包括动植物阶段、冲突阶段、以及适应集体阶段。
纽曼认为儿童需要经历动植物阶段、战争-区别阶段、回归集体阶段以及统合自我阶段等四个箱庭治疗阶段。
EstelleL.Weinrib(1994/2004)提出箱庭过程的四个阶1.关键复合体的部分抉择;2.中心集体体原型或自我集群的显现;3.阿尼玛、阿尼姆斯的出现;4.新的本我与自我对立。
Matta等认为每个系列箱庭的整个过程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81]。
寇延(2005)在《幼儿自闭症游戏治疗个案研究》一文中将箱庭治疗过程分为:个案熟悉游戏环境阶段、建立治疗关系阶段、游戏治疗深入发展阶段、结案阶段[82]。
本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以作品场面的秩序性将每个被试的系列作品划分个人箱庭分为建立治疗关系阶段,心理自愈阶段,自我整合阶段。
而合作箱庭分为无交集阶段,合作与冲突并存阶段,和良好合作阶段。
2.4.4箱庭疗法治疗自闭症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