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27张)(共27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 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 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 家的“蛮干”主要表现(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5、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致 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 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 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项目


1、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
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农 2、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业 3、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 2、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业 3、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
政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 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治 实行多党制。
斯大林模式被打破
中央
经济手段 权力_高_度__集__中_,排斥管市理场经济 的指令性_计__划_经济
地方
压抑地方_积__极_性__
加速发展重工业
企业自治
工业
集体农庄
1、压抑企业_积__极_性__ 2、片面发展_重__工_业__,农业轻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打开改革之门。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是斯大林的 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
3、评价: 1、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 2、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只是
局部改革。 4、失败原因 :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是在原有
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可行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3)、斯大林的逝世。
1953斯大林逝世
1953-1964年执政
1953-1964年执政
1956年苏共二十大,在讲话中,赫鲁 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 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他谴责 了斯大林依靠酷刑迫使清白无辜的人民 招供,并将他们大量地处死;谴责了斯 大林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策略;谴责了 1948年斯大林对破坏苏联与南斯拉夫关 系所负有的责任以及对他的“个人崇 拜”。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 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苏 共二十大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公__有__制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_极__性_
打破单一公有制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 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 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你 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 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 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 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 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物质利益原则;农民拥有一定3、单一的__公__有___制
数量自留地和牲畜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_极__性_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 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 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 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 两面性。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 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 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 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 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 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创斯大林模式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4)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
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 议上,赫鲁晓夫毫不掩 饰地表达愤怒。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赫鲁晓夫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
项目


农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业 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 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A、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 B、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 C、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3、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 A、取得一定成效 B、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 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1991年
2、改革背景:苏联经济全面滑坡,陷于危机边缘 3、指导思想: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 4、内容:
戈尔巴乔夫
内容
问题
经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 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
济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根本 上触动经济体制。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 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地方
压抑地方_积_极__性_
工业 工人
集体农庄 农民
1、压抑企业_积_极__性__ 2、片面发展_重_工__业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公__有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__极_性__
材料一:(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
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 讽刺戈尔巴乔夫
5、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 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
(3)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6、失败原因:
1)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 无法真正实现,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相同:都是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 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 效都不显著,以失败告终。
不同:赫氏侧重农业,勃氏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 经济体制入手;前两人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后者未见 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前两人失败是因 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 者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85—1991)
斯大林模式
中央
权力__高_度_集__中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计__划___经济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
为1.5%。
———《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二: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
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
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三: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 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 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 一无所 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课 堂 小结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 充会 满主 复义 杂建 性设 、道 艰路 巨不 性是 和一 曲帆 折风 性顺 。的
3)政治体制改革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国内政局逐渐失控, 苏联解体。
7、苏联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 纠正;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民族原因: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题;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四、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
五、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
(1)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2)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 求是的精神; (3)经济体制改革必段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 符合本国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5)经济改革必须要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 (6)要有全面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急躁 冒进,也不保守停滞,方向要正确。
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斯大林模式的修改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中央
权力_高__度_集__中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计__划___经济
地方
压抑地方_积_极__性___
给企业部分权力
侧重改革农业
发展农业
1、压抑企业_积__极_性__
工业
集体农庄
2、片面发展_重__工_业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苏共中央通报》
思考: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主要有哪些?
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1、高度集权,高度计划;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5、为支持工业,损害农民利益;
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落后;
工 推行新经济体制: 业 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结果:
前期取得一定的成效:军事实力和 综合实力有较大提高;
到80年代经济全面滑坡。
1964-1982年执政
4、失败原因 :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 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 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