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型教学在英语习语隐喻教学中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8美眉 2023.10下
教研与美育
大学校园
概念型教学在英语习语隐喻教学中的探究
王宁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英语习语教学是一大棘手问题。
传统的教学把习语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语义不能够被分析,学生只能反复记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然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大部分习语的含义是可以分析的,其与人的认知以及文化有关。
概念隐喻认知机制可以为习语分析提供语义理据。
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为学习者提供习语的隐喻概念,帮助学习者在理解习语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探究其背后的隐喻动机,加深学习者对习语隐喻含义的理解,培养运用隐喻思维理解习语的能力。
并结合概念型教学,采用具体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对习语隐喻概念的内化,使其在交际活动中灵活地运用习语。
关键词:概念型教学;概念隐喻理论;英语习语教学
一、引言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创造出的特殊语言表达,蕴含着特有的文化和认知方式。
英语学习者由于缺乏英语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遇到习语时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
另外,传统习语教学将习语看作固定的词组,以为其在语义上不可分析,因此习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大部分英语习语的含义是可以被分析的,它们有些是有理据的。
习语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产物,它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再现形式(张镇华等,2006)。
习语是概念性的,习语含义与人类的概念系统以及文化知识有关联。
因此,大部分习语仅从字面分析无法推测出它的含义,我们应考虑其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将表面含义与底层概念意义联系起来,去把握习语的真正含义。
学习和掌握习语的重点在于深入探究其内涵,特别是隐藏在其中的概念隐喻(文秋芳,2013)。
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习语语义的理据性及可分析性,为英语习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概念型教学侧重于明确、完整的特定领域概念知识的系统指导和内化。
因此,开发第二语言隐喻能力被认为是合适的,因为隐喻通常涉及具象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系统映射,是对语言概念理解的根本(Lakoff , Johnson, 1980)。
概念型教学注重高质量概念知识的呈现和内化,采用相对具体的方式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内化相对抽象的概念知识,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英语习语隐喻概念知识,并结合概念型教学,采用相对具体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对习语隐喻概念知识的内化,使其在交际活动中灵活地运用习语。
二、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是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更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具体的事物去理解另一种抽象的事物。
如在“Ideas are balls.”这一概念隐喻中,“balls”是源域,是具体的、能理解的概念;“ideas”是目标域,是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概念,即用具体的、有形的“balls”去帮助人们理解抽象的、无形的
179美眉 2023.10下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
“ideas”。
简单地讲,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用一种具体、熟悉的事物去理解另一种抽象、不熟悉的事物。
概念隐喻理论最大的作用是能让语言使用者系统地产出隐喻表达方式,包括习语隐喻表达。
Xiuzhi Li(2010)强调有理据的习语是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
郜丽娜和孟珊珊(2015)也强调习语的理据性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隐喻认知机制,习语的含义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关注源域与目的域的对应。
三、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一个由文化制品、活动和概念组织起来的中介过程。
维果斯基区分了自发概念和科学概念。
自发概念来源于日常的经验,通常是无计划的、无意识的、非系统的;而科学概念是系统的、抽象的、可概括的。
自发概念和科学概念带来的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
科学概念具有可见性、严密性和完整性,这赋予学习者更大的“理解、意识、控制和创造力”(Negueruela,2003)。
在维果斯基看来,认知和语言是有联系的,因此学习第二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是一种概念活动。
第二语言的发展应该包括作为中介工具的概念知识的发展(Neguereula,2003)。
这意味着第二语言习得不仅是形态学的习得,而且是概念意义的习得。
Gal 'perin将维果斯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建议具体化,为教学开发了一套完整而具体的方法——概念型教学。
具体来说,社会文化理论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学设计来教授第二语言,去理解概念发展的本质(Tsai, 2020)。
四、概念型教学
概念型教学通过与实践活动相联系的高质量概念知识的有效呈现以及系统指导和内化来促进发展。
Gal 'perin概念型教学主要包含四大阶段。
(一)行动定向
行动定向阶段涉及实现特定目标的意图、如何实现目标的知识,以及在物质世界中实现适当目标导向行动所需的资源(Gal 'perin, 1979)。
鉴于定向在任何人类活动的成功实施中的重要性,Gal 'perin提出,发展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概念知识。
没有高质量科学概念知识指导的表现会导致“无意识”的行为(Vygotsky, 1987)。
就语言发展来说,定向阶段就是培养学习者对所分析的特定语言特征的理解意识,需要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语言知识。
(二)物质化
科学概念知识通常是复杂的,仅用言语解释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如图表、图画、图式等,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理解。
概念知识的物质化被称为行动定向基础图示(SCOBAs),SCOBAs旨在使学习者能够通过整体和具体的可视化方式充分理解一个概念(Lantolf, Tsai, 2018)。
在教学之初,SCOBAs是学习者用来调节交际行为的一种外部中介形式;随着教学的进行,它所代表的知识被学习者内化,学习者最终能够在脱离SCOBAs的情况下保留其所呈现的知识,以便能够灵活地应用到交际活动中。
(三)言语化
为了帮助内化,Gal 'perin提出言语化阶段。
正如Negueruela和Lantolf(2006)所述,“言语化是注意力集中、选择分析和综合的教学工具,因此与内化和概念形成直接相关”。
学习者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使用它来交流的理解进行言语化。
这阶段反映了维果斯基将语言视为一种心理工具的观点。
Gal 'perin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言语化活动。
一是要求学习者向老师或同伴解释他们对SCOBAs中描述的概念的理解。
二是学习者在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对话。
两种言语化活动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后果是,它经常使学习者与他们对一个概念的前理解和基于理论研究的更复杂的新理解发生冲突(Lantolf, Tsai, 2018)。
(四)内化
言语化活动导致内化的发生。
当学习者练习使用一个概念并将其言语化时,他们对SCOBAs提供的外部支持的依赖会减少并最终消失,可以独立掌握概念,即达到内化阶段。
就第二语言发展而言,内化意味着对目标语言概念知识的控制。
一旦概念性知识被内化为内在语言,学习者就可以按照个人意图来指导外部实践活动,而不是被正确和错误形式的假设所控制。
(Lantolf, Thorne, 2006)。
五、教学示例
基于“Life is a game.”概念隐喻讲授习语“lose your touch;a long shot”。
教学步骤如下:
(一)介绍概念隐喻理论,讲解“Life is a game.”这一概念隐喻,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概念
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具体的事物去理解另一种抽象的事物。
在“Life is a game.”概念隐喻中,“life”是目的域,是抽象的概念;“game”是源域,是具体的概念,用具体的概念“game”去理解抽象的概念“life”。
(二)基于“Life is a game.”概念隐喻解释习语含义,并以可视化的方式物质化概念知识
根据“life”与“game”之间的映射关系分别解释“lose your touch”“a long shot”,并分别呈现描述习语含义的
180
美眉 2023.10下
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
SCOBAs。
A. lose your touch
解释:在台球比赛中,你需要非常精确地击打主球,也就是说,以正确的角度和正确的力量,这是你的“触摸”。
你可以拥有神奇的触觉,也可以失去触觉。
因此,“lose your touch”隐喻义为“失去把事情做好的能力”。
图1表示“lose your touch”含义的SCOBAs。
(图1、图2来源于《把握英语脉搏——习语中的隐喻
》)
图1
B. a long shot
解释:在台球比赛中,对于大多数台球选手来说,远球比近球更难投中。
因此,“a long shot”隐喻义为“低概率事件”。
图2表示“a long shot”含义的
SCOBAs。
图2
(三)学习者对习语含义的理解进行言语化活动,内化习语隐喻概念
要求学习者向同伴解释他们对SCOBAs 中描述的习语隐喻概念的理解,并画出自己的SCOBAs,以图形化的方式向同伴解释自己的理解。
学习者在口头描述他们的绘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思考以及与同伴的互动,内化习语的隐喻概念,能够相对灵活地运用习语的隐喻含义以实现个人的交际意图。
六、结语
传统习语教学忽视对习语认知和文化理据的分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然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大部分英语习语是可以被分析的,具有概念隐喻认知机制的理据。
理解由概念隐喻衍生的习语含义,可以增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英语习语的学习,使他们能够不将习语作为任意的词汇单位,而是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语义和概念动机的单词组合来考虑。
再者,结合概念型教学,能够促进学习者对习语深层概念的内化,
进而有助于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中灵活地运用习语。
参考文献:
[1]郜丽娜,孟珊珊.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习语教学.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9),56-58.
[2]金.把握英语脉搏:习语中的隐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文秋芳.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 Gal’perin, P. Ya. The role of orientation in thought. Soviet Psychology,1979,18, 19–45.
[6]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7] Lantolf, J. P., & Thorne, S. L.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8] Li, X.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10,1(3), 206-210.
[9] Lantolf, J. P., & Tsai, M. H. L2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and systemic theoretical instruction. Usage-inspired L2 instruction: Researched pedagogy,2018,49, 29-53.
[10] Negueruela, E..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second languages: Systemic-theoretical instru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3.
[11] Negueruela, E., & Lantolf, J. P. Concept-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2 Spanish. The art of teaching Spanis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research to praxis,2006, 79-102.
[12] Tsai, M. H. The effects of explicit instruction on L2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verb–noun collocations.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20,24(2), 138-162.
[13] Vygotsky, L. S.The collected works of L. S. Vygotsky, Volume 1: Problems of general psychology. Including the volume Thinking and Speech. R. W. Rieber & A. S. Carton (Eds.). New York: Plenum,1987.
作者简介:
王宁(1999—),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渤海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