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思探究”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由于“素质教育和3+综合”高考模式的新挑战生物教学也要跟上新形势的需要。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夯实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生物学科的理论体系、思想方法和学习特点以教材为线索不要把现成的结论、解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研究、探索。
教师的职责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些富有思考价值且合乎实际问题的正、反面的例证借此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观察、类比、分析、讨论结合教师的诱导、点拨启迪思维使他们真正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
根据各章节教材的不同特点巧设疑问搭好思维之桥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是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所以设计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如对植物个体发育的复习:本节教材的中心内容是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掌握须在掌握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胚的组成、果实(种子)的形成及减数分裂、双受精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故这部分内容较难掌握复习中应前后呼应配以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一粒玉米种子由花的什么结构发育而成?胚和胚乳分别由什么发育而来?大豆种子为什么没有胚乳?卵细胞、极核、受精卵、受精极核、胚(子叶、胚芽、胚轴、胚根)、胚乳、珠被、子房壁、种皮、种子、果实等细胞的染色体、DNA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创设质疑、解疑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适时点拨促进思维。
教师在学生思维的整个过程中适时、巧妙地给予点拨不断引导学生思维纠正错误通过问题讨论正反例证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揭示出问题本质。
例如今年复习DNA的分子结构两条脱氧核甘酸链反向平行时我让学生画出由四个不同脱氧核甘酸连成的DNA片段并叙述画图的知识根据。
一个同学的叙述是这样的:“一条脱氧核甘酸的五边形的角朝上另一条的角朝下。
”这句话立刻引起我的注意但我不直接说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脱氧核甘酸中代表脱氧核糖的是正五边形那么有尖和平之分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准确的描述呢?在我的提示下有不少同学逐渐看出了:磷酸和含氮碱基在脱氧核糖五个角的连接位置是一条链的上间隔一个角的在上而另一条链则是间隔两个角的在上。
3.坚持讲与练的有机结合。
以课本知识为根据精心选择复习资料精讲精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抛弃题海战。
在讲评试题时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把握好“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确错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
性地对错题进行分类讲评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补充针对性练习表扬优生鼓励差生提出奋斗目标和方向使学生能反思过程形成能力严谨规范养成好的做题习惯。
4.注重实验勤于探索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综合能力所以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