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教材一轮复习考点28诗歌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8 诗歌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1)小题;(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15题;(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诗歌的内容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相依相存的,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也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所以鉴赏诗歌必然离不开诗歌的语言,诗歌任何角度的鉴赏离开了语言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
从考查的角度上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Z
知识建构
hi shi jian gou
炼字
设问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分析某字的妙处。
3.这个字能换成另一个字吗?为什么?
审题题干中有明确的“XXX”字(词)字样。
模式
1.析本义。
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
2.描情景。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并
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说效果
(1)从“描物”角度。
分析该字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角度。
分析该字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从“抒情”角度。
分析该字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从“艺术”角度。
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炼句设问
1.请简要赏析“××××××”。
2.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本诗第×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审题题干中有“简要分析”“赏析”字样。
模式
1.弄清句意。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多角度赏析。
(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美;句子对仗——整齐美;适当省略——
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美。
(2)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
(3)结构特点
①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中间句作用:承前启后。
③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歌,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
结情,含蓄隽永。
风格设问
1.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词)的语言风格是……,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3.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词)句作简要
赏析。
审题题干中有“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特点”字样。
模式
1.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
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
丽、直率、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等。
2.列例证。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以从手法、意
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3.析效果。
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
么作用。
J 解题流程
ie ti liu cheng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S
深度分析hen du fen xi
思考角度文本对应
明确观点肯定哪一个更好,可说“弱”“昏”好,也可说“健”“明”好。
解析原因
可从含义、手法、效果作用入手分析。
注意事物特征、语境氛围、思想情感等分析角度。
“臂弱”“眼昏”表明作者已年老体衰,结合“嫌弓力软”“识阵云高”强调即便年老体衰,也还能冲锋陷阵,表达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身体强健,还可为国冲锋陷阵,表现作者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Z
组织答案u zhi da an
示例一:“弱”“昏”好。
“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示例二:“健”“明”好。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诗意】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曾经在当代俊杰中出现。
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叫我卖了宝刀我定然不肯。
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
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天衣服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G 跟踪训练
en zong xun lian
一、(2018·广东七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减字木兰花【注】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掳走大批淮上妇女,其中一女子在被掳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词的上片,“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人此刻的心情。
B.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
C.“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诉,只能默默饮泣。
D.“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哀婉沉痛。
【解析】B项“表现了行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错误,这里是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
★2.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分)
【答案】(1)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2分)突出了淮山之高、淮水之广和词人愁恨之多。
(1分)(2)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2分)将抽象的“愁”与“恨”用“千里”“万顷”来形容,具体可感。
【解析】“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
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
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
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
【词意】远望淮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这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
淮水浩渺悠悠,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
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眺望的眼。
痛恨过去的战争,也忧愁未来的日子。
面对着晚春,流着泪水,不知该说些什么。
二、(2018·哈三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蟾宫曲
卢挚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
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
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
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
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1.以下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双调”是本曲的宫调。
宫调可以表明音乐的各种调式,其作用相当于词中的词牌,比如《窦娥冤》中的“仙吕”“点绛唇”,“仙吕”即为宫调名。
B.本曲内容极富乡村气息。
例如一句“两腿青泥”,给读者扑面吹来了一股泥土气息,刚捞完虾,又热又渴,于是坐在杨柳荫下磕破西瓜而食,场景极有乡村特点。
C.小二哥吃不到西瓜“昔涎刺塔”的样子,富于农村少年的特征,很有滑稽感戏剧性。
作者抓住瞬间神态,使人物显得栩栩如生。
D.本曲的环境描写有着烘托人物的作用,例如“荞麦开花,绿豆生芽”两句,不但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也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使人物活动的环境更加典型。
【解析】A项,“其作用相当于词中的词牌”,表述有误,宫调包括曲牌,每个宫调由若干曲牌组成,宫调可以表明音乐的各种调式。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2.本曲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口语化,乡土气息浓厚。
如首句中“沙三”“伴哥”这样的名字和“来嗏”的搭配,有着十足的农村情味;②形象生动,如写捞虾少年撞西瓜用一“磕”字,写出了两少年迫不及待和随性的生活习惯;③滑稽风趣,如以“昔涎刺塔”写小二哥馋得口水横流和将其比作“琵琶”。
【解析】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可以从多方面分析,比如用语特点、语言风格、使用的表达技巧、炼字效果等。
本曲语言,乡土气息浓厚,如“伴哥”“来嗏”口语化明显。
用“磕”字写捞虾少年撞西瓜,形象生动。
语言幽默风趣,如以“昔涎刺塔”写小二哥馋得口水横流;形容他背朝天趴在碌碡上,活像一面“琵琶”倒扣。
【曲意】那位沙三一边哼着歌一边就回来了,两腿上都是青泥,只是为了捞虾。
这里是太公庄里,就在杨柳树的阴影下,沙三磕破了西瓜,那小二哥吃得稀里哗啦,坐在石头磙子上活像个琵琶。
这时候只见荞麦开花白花花,绿油油的豆苗刚刚出芽。
一切都顺应天地宇宙之大化,没有一点点矛盾和争斗,真是无比快乐的庄稼院的生涯。
三、(2018·怀化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岩居僧
[南宋]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炼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解析】C项尾联属于直接抒情。
★2.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文分析其精妙之处。
(6分)
【答案】“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_“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的心境。
【解析】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注意特定的思路,如先理解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强调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本诗中使用的两个字,“过”为“经过”,写一只自在的小鸟自由地飞过树林;“摇”为“摇落”,写落花自然从翠藤之上坠落。
通过鸟和花的悠闲自在,体现山居僧人生活的安闲,突出其心境的平和安宁。
【诗意】把门开在峭壁上,一天到晚很少有人能爬上来,一只鸟飞过寒冷的枯木,好几朵花在翠藤上便摇曳起来。
煮茶使用的是寒冰下面的水,而香火居然燃着佛像前的灯。
我也是一个逃避名声者,什么原因使我看起来很像这岩居僧。
1.炼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
张元干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①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1)(经典题,4分)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案:“湿”字有“打湿”之意,写出了地面浓重的风露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的景象。
(1分)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达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1分)“迷”字有“迷失”之意,写
出了水面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
(1分)突出了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1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首先要弄懂字义。
本题中,“湿”形容词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法,使……迷路。
然后结合诗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
最后指出关键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情感。
(2)(2021新编,4分)词的尾句中,哪个字用得最精妙?请找出来并进行分析。
答案:“冷”字用得最精妙。
(1分)该字有“寒冷”之意,(1分)不仅描写了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1分)还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之情。
(1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寻找诗句中精妙的字,可以从词性、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选取。
尾句中“冷”字用得最精妙,尾句是作者情感的高度浓缩,所以这里的“冷”除了有江潮退却后江水寒冷的表层含义,还有作者因为国家的衰颓而内心悲凉、冷寂的深层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3)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经典题,3分)“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一)“绕”字更恰当,“绕”即“环绕,围绕”,(1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具有动态美。
(1分)
(示例二)“晓”字更恰当,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1分)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1分)能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1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
这种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哪个字进行赏析都可以,但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若认为“绕”字更恰当,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
第一步,解释含义,若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要说明。
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
第三步,说明效果。
“绕”即“环绕、围绕”,该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具有动态美。
认为“晓”字更恰当,作答也可分以上三步。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炼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①
王维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
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注】①公元726年夏,王维前往长安途径黎阳,为黎阳所吸引且生退隐之意,于是滨水而定居。
公元729年秋,王维因赴长安与丁三在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遂成此诗。
(4)(2020江苏百校联考,5分)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叠词“望望”,越行越远,走走望望,写出了不断回望的神态。
(1分)②借景抒情,诗人离去,连山峰都显孤独,更何况友人丁三,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去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不知何日能与老友相见的怅惘之情。
(3分)③语言平白如话,却情深意切。
(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解答炼句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形式(句式、格律等)。
②用词(精妙、含义丰富的词等)。
③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具体分析本诗,用词方面,用叠词“望望”来形容“行渐远”时频频回头张望的神态,表现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手法方面,描绘了黎阳那座孤峰随着诗人渐行渐远而逐渐消失在云烟之中的画面,用“孤”字暗示了诗人离别时的无限惆怅和对友人的牵挂,借景抒情,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意蕴深长;“行渐远”“孤峰没云烟”写人和孤峰的情态,明白如话,却情真意切。
3.鉴赏诗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5)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5)(2021新编,4分)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闲”是这首诗的诗眼。
首联“端居不出户”体现“闲人”;(1分)颔联描写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体现“闲景”;(1分)尾联,诗人表示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体现“闲心”。
(1分)全诗围绕“闲”字点出了“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眼。
首先要明确“闲”字是该诗的诗眼。
然后分析该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闲”字具体表现为“闲人”“闲景”“闲心”。
最后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在内容上,写出了诗人的悠闲和优美的闲境;在结构上,该字统领全篇。
4.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6)(2019全国Ⅲ,6分)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3分)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用词、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情感主旨及表现手法等。
另外,解答对比类鉴赏题,要分别把握两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两相对照,比较异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中,“沉舟”对“病树”、“侧畔”对“前头”、“千帆过”对“万木春”,用词典雅,对仗工整。
颔联借“闻笛赋”(向秀怀念嵇康、吕安而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已故友人的怀念,借“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世事沧桑的感慨,语言含蓄深沉。
而本诗前六句用清新脱俗、浅显易懂的笔墨描绘了插秧时节的田园风光,选取“花草”“燕子”“田塍”等典型田园景物,展现了田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最后两句写农夫齐唱“郢中歌”、嘤咛《竹枝》,借民歌俚曲描写农民劳作时的场景和乐观的性格,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风乡俗。
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浅显,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
一、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3题。
饮酒(其十四)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①相与至。
班荆②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③。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①挈壶:提壶,壶指酒壶。
②班荆:铺荆于地。
荆:落叶灌木。
这里指荆棘杂草。
③行次:指
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1.(2021新编,5分)首句“赏”字用得精当,试赏析其妙处。
2.(2021新编,4分)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往往含蓄隽永,意在言外,试找出本诗中的一例加以赏析。
3.(2021新编,4分)“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4.(2020浙江名校联盟,6分)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请从“豪放”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
秋山杨万里
乌桕①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②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杭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③清覆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①乌桕:一种乔木类植物,秋天时,树叶会由绿色变为红色。
②铁皂:暗褐色。
③忍冬:也叫金银花,花、茎、叶都可入药。
5.(2021新编,5分)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宋人的两首优美的写景诗,杨诗借乌桕、枫、松来写秋,范诗借忍冬花、蔷薇花来写春。
B.在杨万里笔下,秋山景色美不胜收,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一个“错”字,却流露些许嗔怪之意。
C.范诗的前两句用“静芳”二字描写傍晚时分“山花”的静态美;着一“送”字,美好春光仿佛又有了流动感。
D.两首写景小诗一写秋,一写春;一写山树,一写山花。
虽然所写季节不同,描绘景色有别,但都清新活泼,妙趣横生。
6.(2021新编,5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秋山》的语言美。
一、【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二、【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
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3.(经典题,5分)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4.(2017全国Ⅰ,6分)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3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着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5.(2021新编,4分)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6.(2018北京,6分)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