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的特点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 
首先,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

质的研究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

如果要了解和理解个人和社会组织,必须把他们放置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

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有直接的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地与其交往。

研究者本人就是一个研究工具,需要在实地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当地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由于驻扎在实地,研究者可以了解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自然探究的传统还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考察。

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该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该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该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

质的研究认为,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其环境而被理解,理解涉及到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

对部分的理解必然依赖于对整体的把握,而对整体的把握又必然依赖于对部分的理解——这便形成了一个“阐释的循环”。

在自然环境下获得的研究结果更适合以文字的形式(而不是数据的形式)呈现,因此质的研究报告多用文字表达,辅以图表、照片和录像等。

即使采用统计数据,也是为了描述社会现象,而不是对数据本身进行相关分析。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 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verstehen),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

因此,研究需要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预见”(bias)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被研究者达到“解释性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除了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知觉规则,研究者还要了解自己是如何获得对方意义的解释的、自己与对方的互动对理解对方的行为有什么作用、自己对对方行为进行的解释是否确切。

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 
质的研究认为,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一现实的不同呈现)的探究和建构过程。

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都可能会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会变,建构研究结果和理论的方式也会变。

因此,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终身”。

变化流动的研究过程对研究者的决策以及研究结果的获得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决定了研究的结果,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是社会现实的“拼凑者”(bricoleur),将某一时空发生的事情拼凑成一幅图画展示给读者。

他们采取的是“即时性策略”,而不是按照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固定的方案行事。

他们不仅是“多面手”,善于为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操作手段,而且还是“自己动手的人”,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即兴创造。

他们承认自己的研究承载着个人的价值倾向,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对研究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解释而已。

因此,他们不必受到事先设定的“科学规范”的严格约束,在建构新的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使用归纳法
♦ 
从研究的基本思路看,质的研究主要采纳的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归纳的过程通常由如下步骤组成:1)
研究者将自己投入实地发生的各种事情之中,注意了解各方面的情况;2)寻找当地人使用的本土概念,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孕育自己的研究问题;3)扩大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获得灵感和顿悟;4)对有关人和事进行描述和解释;5)创造性地将当地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Moustakis,1990)。

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

分析资料与收集资料同时进行,以便在研究现场及时收集需要的资料。

资料呈现的主要手法是“深描”(thick description)(Geertz,1973a),透过缜密的细节表现被研究者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兴趣、利益和动机。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走的也是归纳的路线,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和不断比较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

由于没有固定的预设,研究者可以识别一些事先预料不到的现象和影响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即从研究者自己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中构建的理论。

由于采纳的是归纳的方法,质的研究结果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论到样本以外的范围。

质的研究的重点是理解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事件,而不是对与该事件类似的情形进行推论。

研究的结果需要通过相关检验等方法进行证伪,其效度来自研究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特定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

重视研究关系
♦ 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

质的研究不可能设想研究者可以脱离被研究者进行研究,因为正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者才可能对对方进行探究(Owens,1982)。

因此,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关系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反省。

质的研究对伦理道德问题(ethical issues)非常关注,研究者需要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

研究者需要公正地对待被研究者和研究的结果,恰当地处理敏感性资料。

此外,研究者需要与被研究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地回报对方所给予的帮助。

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质的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平民性”。

由于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研究者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这种研究方法给参与研究的“人”(而不是某些先在的“理论”、“假设”或“测量工具”)以极大的尊重。

这种从事研究的态度使得研究与“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使社会科学研究中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肯定和倡导。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
量的研究质的研究
♦ 
研究目的:证实普遍情况,预测,寻求共识v 解释性理解,寻求复杂性,提出新问题
对知识的定义:情境无涉v 由社会文化所建构
♦ 
价值与事实:分离v 密不可分
♦ 
研究内容:事实,原因,影响,凝固的事物,变量v 故事,事件,过程,意义,整体探究♦ 
研究层面:宏观v 微观
♦ 
研究设计:结构性的,事先确定的,比较具体v 灵活的,演变的,比较宽泛♦ 
♦ 
研究工具:量表,统计软件,问卷,计算机v 研究者本人(身份,前设),录音机
研究手段:数字,计算,统计分析v 语言,图像,描述分析
♦ 
♦ 
抽样方法:随机抽样,样本较大v 目的性抽样,样本较小
研究情境:控制性,暂时性,抽象v 自然性,整体性,具体
♦ 
收集资料的方法:封闭式问卷,统计表,实验,结构性观察v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实物分♦ 

♦ 
资料的特点:量化的资料,可操作的变量,统计数据v 描述性资料,实地笔记,当事人引言等
分析框架:事先设定,加以验证v 逐步形成
♦ 
分析方式:演绎法,量化分析,收集资料之后v 归纳法,寻找概念和主题,贯穿全过程♦ 
♦ 
研究结论:概括性,普适性v 独特性,地域性
结果的解释:文化客位,主客体对立v 文化主位,互为主体
♦ 
理论假设:在研究之前产生v 在研究之后产生
♦ 
理论来源:自上而下v 自下而上
♦ 
理论类型:大理论,普遍性规范理论v 扎根理论,解释性理论,观点,看法♦ 
成文方式:抽象,概括,客观v 描述为主,研究者的个人反省
♦ 
♦ 
作品评价:简洁、明快v 杂乱,深描,多重声音
研究关系:相对分离,研究者独立于研究对象v 密切接触,相互影响,变化,共情,信任♦ 
效度:固定的检测方法,证实v 相关关系,证伪,可信性,严谨
♦ 
♦ 
信度:可以重复v 不能重复
推广度:可控制,可推广到抽样总体v 认同推广,理论推广,积累推广
♦ 
♦   伦理问题:不受重视v 非常重视
研究者:客观的权威v 反思的自我,互动的个体
♦ 
研究者所受训练:理论的,定量统计的v 人文的,人类学的,拼接和多面手的♦ 
研究者心态:明确v 不确定,含糊,多样性
♦ 
研究阶段:分明,事先设定v 演化,变化,重叠交叉
♦ 
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各有其优势和弱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量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2)量的研究证实的是有关社会现象的平均情况,因而对抽样总体具有代表性;而质的研究擅长于探讨特殊现象,以此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角度。

(3)量的研究将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在时间的一点上凝固起来,然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而质的研究在时间的流动中追踪事件的发展过程,使用语言和图象作为表述的手段。

(4)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将他们的概念和语词作为分析的单位。

(5)量的研究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而质的研究十分重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