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质量和检验结果相关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8 医药前沿
2014年4月
目前,血液检验已经为健康体检一种主要检查项目,通过血液检验能客观反映受检者多方面的健康状况,由此检测准确度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

据统计数据显示[2],不合格血液标本约占采集血液标本总数的9.4%,检验科反馈结果出现误差有80%左右,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最根本的原因为标本质量不合格。

血液标本采集、处理、运输、贮存等方面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检验结果和临床不相符约70%是由样本分析前的质量问题造成,由此,笔者为进一步探析血液标本质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综合分析血液标本检验结果误差的原因,对促进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医疗纠纷,保证血液标本质量对保证血液检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标本来源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次研究笔者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0例患者,其中男288例、女性232例,年龄19~86岁,平均年龄39.64±3.85岁。

血液标本检测项目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系列、血生化、肝炎系列、空腹血糖、血电解质、血沉等。

1.2 标本采集
520例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核对患者信息,选择合适的静脉,距穿刺点6~10cm 处扎止血带,安装针孔采血装置,扎止血带并二次消毒。

采血至采血量,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在抗凝管上贴好标签。

采集标本后在1h 内送检验科。

1.3 标本分析
采用我院购于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贝克曼库尔特LH 750/LH 755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接收的血液标本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分析。

同时对520份血液标本进行综合分析,观察采血部位、时间、送检时间、标本容量和检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总结分析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
示,χ2
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man 等级相关系数分析,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采血部位
本组中10份(1.92%)标本因采血部位导致结果出现误差,同侧血液标本中尿酸值、钠含量、钾含量、葡萄糖值均明显高于异侧血液标本检测值(P <0.05),同侧血液标本尿素氮检测值明显低于异侧检测值(P <0.05),分析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分析同侧和一侧静脉采血检验结果(x -±s)
检查项目同侧异侧
t 值
P 值尿酸 钠 钾 葡萄糖 尿素氮
580.58±23.65 298.64±20.58 22.05±3.54 52.58±6.28 5.46±0.68424.56±20.38 272.54±18.68 6.68±1.25 22.56±4.68 8.68±1.24
15.8035 2.9696 12.9466 12.1209 7.2001
0.0000 0.0082 0.0000 0.0000 0.0000
2.2 送检时间
9份(1.73%)因送检时间导致结果误差,1h 后送检血液标本GLU、CK、LDH、AST 等指标检测值和正常时间内送检血液标本检测值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 <0.05),见表2所示。

表2 送检时间和检验结果关系分析(x -±s)
检查项目1h 后送检规范送检T 值P 值
GLU(mmol/L) CK(IU/L) LDH(IU/L) AST(IU/L) 5.46±0.68 140.25±20.56 252.86±25.64 21.28±2.06 6.28±1.06 174.58±24.56 198.65±18.64 26.58±3.04 2.3111 4.1666 8.5900 5.2066
0.0212 0.0000 0.0000 0.0000
血液标本质量和检验结果相关性分析
刘学东1 杨丽华2
(1 赤峰市第二医院检验科 内蒙古赤峰 024000)(2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 本文通过随机收集我院检验科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接收的520份血液标本,从标本采血部位、采血时间、送检时间以及标本容量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因素,并分析标本质量和检验结果的相关性,为提高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血液标本 质量 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208-02
合 计
101
100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病高峰年龄集中在50-69岁,占总数的31.68%。

见表1。

2.2 临床表现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咳嗽96例占95.04%,干咳53例占52.47%,31例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占30.69%,发热11例占10.9%,查体双下肺爆裂音42例占41.58%,杵状指30例占29.7%,紫绀17例占16.8%。

2.3 影像学检查
X 线胸片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紊乱。

59例出现轻重不等弥漫性网状结节占58.42%,13例有蜂窝变改变占12.87%,9例可见有磨玻璃样改变,占8.91%,11例表现为胸膜增厚,占10.89%,14例出现膈影抬高肺容积缩小占13.86%。

C T 及H R C T 扫描:均查C T /HRCT,CT 见病变累及上叶和下叶,中下野明显较多,背侧更为明显,呈清晰的外周分布,重者或涉及肺中带。

均出现清晰可见网状结节影,结节直径2-3m m ,边缘模糊,网络相连。

28例有明显蜂窝改变,占27.72%,11例有磨玻璃改变,占10.89%,13例有局限性胸膜增厚,占12.87%。

3 讨论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另外还发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病高峰年龄集中在50-69岁[4]。

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占总数的14.85%、中性粒细胞增高,占总数10.9%、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占总数8.9%。

血沉:血沉增快,占总数24.75%。

血气分析:有85例查血气分析,发生低氧血症者占总数64.71%,Ⅰ型呼吸衰竭比例为12.94%),Ⅱ型呼吸衰竭比例为
10.59%。

气体交换异常(如低氧血症或肺泡-动脉血氧梯度增加)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血气改变的标志之一。

目前CT 应用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检查,特异度明显提高,尤其是HRCT 影像非常清晰,显示间质增生,小叶间隔,精细结构,可显示普通X 光线不能发现病变。

蜂窝网状结节,是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主要影像学变化,HRCT 表现肺泡及间质模糊是由于细胞成分增加,网状结构反映一定程度的纤维化,蜂窝往往呈肺间质纤维化中可能出现的发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变化在早期或急性期一般主要表现为肺泡炎的形式。

晚期出现弥漫性肺纤维化,气腔(肺泡,肺泡管,细小支气管)变形,膨胀成囊状,大小范围从1~3厘米,称为“蜂窝肺”。

开胸或经胸腔镜肺活检被当今医学界公认为是诊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金标准,因为该方法可以明确区分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与其他间质性肺病区分。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肺部CT 表现及病理改变为临床确诊和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提供了新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ATS/ERS.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mia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2,165:277-304.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7):387-389.
[3] 尉迟幺浩(王彤节译).高分辨CT 在间质性肺病诊断中的作用.国外医学,呼吸分册,2012,12:26.
[4]谬玉珍,郭庆林,李铁一.高分辨CT 在某些间质性肺病诊断中的作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26:149.
医药前沿 209
2014年4月
2.3 溶血标本
溶血标本结果误差15份(2.88%),溶血标本检测项目中尿酸、钾、肌酐、钠、胆红素等检测值和未溶血正常标本检测值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见表3所示。

表3 溶血标本和检验结果间关系分析(x -±s)mmol/L
检查项目溶血标本正常标本T 值
P 值尿酸 钾 肌酐 钠 胆红素
99.86±8.64 7.82±0.65 91.46±10.65 134.86±15.68 20.28±2.56192.58±16.84 3.95±0.64 41.56±6.58 148.56±12.52 4.86±1.05
21.2270 23.0694 28.3309 4.1447 52.644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4 标本质量和检查结果相关性分析
经过Speaman 等级相关系数分析采血部位、送检时间、溶血标本和检验结果均具有相关性(r=0.8537、0.7564、0.9562,P <0.05)。

3 讨论
随着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实验室检查已经成为临床医师诊断、观察疾病,判断病情发展以及评估预后重要的参考依据[4]。

准确的检验结果不仅取决于仪器和检验人员的综合水平,标本的质量也是影响检验准确性重要因素。

本次研究数据表明采血部位、送检时间、溶血标本和检验结果均具有相关性,由此提示,采血部位、送检时间、溶血标本对实验室血液标本检查的结果影响较大。

同侧采集的血液标本检测
和异侧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因此,护理人员在采血时一定要警惕这些细节,尽量避免在输液时或者输液后同一肢体采集血液标本,最好在对侧采集,方能确保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并放置于高温下,那么标本的变化情况更为复杂[5]。

标本采集后最好在外面加上保护层,标本放入容器后必须要将盖子盖紧,标本要在规定的温度(2~8℃)下恒温保存,防止污染。

综上所述,正确采集血液、控制采血和送检时间、严格控制标本的容量,能有效地提高血液标本质量,减少检验误差,促进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医疗纠纷,保证血液标本质量对保证血液检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红英.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01-102.
[2] 葛凤华,于雅宁,元琳等.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8):611-612.
[3] 金蕊.血液标本采集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0):2377-2378.
[4] 孙丽莹.溶血血液标本对多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14):255-255,253.
[5] 常喜冬.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7):370-371.
伴随临床中血液细胞分析仪逐渐应用,明显增加检验效率,而且使得检验结果具有更高准确性。

但是,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被忽视,导致临床中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

因此对血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查过程中,血细胞分析仪往往只能用以筛选,存在可疑性患者,需进一步予以镜检[1]。

本文选取80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患者,分析其确诊病例情况,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80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43.2±
2.5)岁。

在所选取的80例患者中,28例患者贫血症状越来越严重,诊断为双相性贫血疾病;30例患者有贫血貌,皮肤呈现黄染色,诊断为黄疸;12例患者出现发热、头晕、恶心等情况,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10例患者出现发热、头晕、呼吸急促等情况,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方法
在本文所选取的80例误诊漏诊患者,均应用瑞一姬染色,采集不抗凝外周血制作血涂片,经专业细胞形态学检验人员对其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数量与血液寄生虫等进行有关检查,确诊疾病情况,对出现误诊、确诊临床症状、误诊病、确诊疾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发生误诊漏诊情况的80例患者经血液细胞形态学及相应检查,对疾病予以确诊,对其实际病症分析,如表1所示。

对血液细胞形态学进修检查可使用血细胞分析仪,但其效果只能起到过筛作用,在出现不确定问题时,需采用人工显微镜及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查,由此能够有效减少漏诊率及误诊率。

准确的疾病确诊,能够使得病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防措施最佳治疗机会,而且减少临床治疗困难性,增加治愈率。

表1 误诊确诊一览表临床症状例数误诊病症误诊病例确诊病症贫血,越来越严重28双向性贫血20(71.4)
冷凝集综合征贫血,皮肤黄染30黄疸18(60.0)
遗传性球形红细
胞增多症
发热、头晕、恶心
呕吐
12
结核性脑膜炎6(50.0)
血栓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
发热、头晕、呼吸
急促
1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50.0)流行性出热
3 讨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血液病基础性诊断及常规性血液学检验中属于最基本的,具有较高简便性与实用性的一种检查措施。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及骨髓检查法。

大量疾病均会需要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因此其质量是否合格在临床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尤其在血液病预防、诊断及预后中具有较为重要判定指标性作用[2]。

检验质量是否得到良好控制,最主要前提条件是将检验方法及条件进行统一化标准制定,因为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存在一定差异性,导致检测结果因人为因素而出现片面性,使得临床诊疗存在一定差异性,存在不利影响。

经分析统计,血细胞形态学误诊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下面几点:检验人员无较为专业化知识水平,知识面狭窄,造成漏检率过高,由于血细胞形态学在检验中会涉及到较大知识面,因此需要检验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水平,临床经验较为丰富,当检验人员存在知识缺乏、经验欠缺的问题时往往导致全面诊断检验无法开展,极易发生误诊。

医院在采集血液制作血涂片染色时未按照规定技术进行操作,技术水平的欠缺导致漏诊现象发生,此类情况在基层医院内较为常见,现在我国有一些基层医院应用快速染色法,此方法操作具有较高简便性,花费时间短,即可快速得到结果,但是染色质量差,所以细胞结构鉴别过程中,具有一定缺陷性,容易发生漏诊现象。

目前血液分析仪得到广泛应用推广,其操作具有较高方便性,而且检验结果具有高度准确性,但是有的检验技术人员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对血常规检验形态学不加以注意,无法在血液分析仪出现异常结果时予以核实,出现极高的漏诊误诊几率。

伴随血液分析仪承担工作量的增加,检验人员具有更高的工作强度,有的临床实验室只是通过仪器分类即可得到检验报告,未依据检测要求经血涂片染色后实施镜检,由此引发误诊漏诊现象[3]。

细胞形态学对于血液病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具有较为重要作用,即便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疾病,也不可以单单根据形态学进行诊断,早期诊断细胞形态变化也存在较为重要影响作用。

所以临床检查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4]:加大力度对细胞形态学检验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加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娄宏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46200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方法 选取我院80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患者,采集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予以相关血液学实验及生化检查。

结果 患者有48例误诊,经分析确诊相关病症。

结论 对血液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查可以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却只可以用于过筛,如有可疑,必须采用人工显微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避免血液细胞形态学发生误诊与漏诊现象。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 误诊 漏诊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20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